评论
分享

"仅退款"动了谁的奶酪?一场价值千亿的售后博弈真相

这个是认证

一双脚印

2025-04-23 17:20 中国

126520 0 0

"仅退款"动了谁的奶酪?一场价值千亿的售后博弈真相

——当电商平台集体收回这把"双刃剑"

深夜12点,广州白云区某服装仓库里,老板李明对着电脑苦笑:屏幕上一排醒目的"仅退款"申请中,有个买家以"衣服有线头"为由,第8次成功白嫖了同款卫衣。而在800公里外的杭州,宝妈王欣正在抖音直播间愤怒投诉——她收到的婴儿服确有严重染色问题,但商家强硬拒绝"仅退款",要求必须寄回瑕疵品才处理。

这两个场景,共同指向一个正在发生的历史性转折:当拼多多、淘宝等平台集体取消"仅退款"机制,这场持续7年的"售后革命",究竟动了谁的奶酪?

一、被切割的奶酪:三个利益集团的隐秘战争

1. 商家的"血泪账簿"

义乌小商品协会2023年数据显示,服饰类目平均每100单就有4.2单"仅退款",其中23%被证实为恶意薅羊毛。某3C配件商家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售价19.9元的手机壳,退回运费需8元,遇到"仅退款"相当于净亏损27.9元,是商品成本的3倍。

2. 消费者的"信任透支"

看似占尽便宜的消费者群体正在分化:诚信用户为10%的恶意索赔者背锅。黑猫投诉平台显示,2023年关于"质量问题举证难"的投诉量同比激增178%,有用户为证明一双脱胶的鞋,不得不花88元做专业质检。

3. 平台的"囚徒困境"

拼多多2022年财报透露,其全年"仅退款"补贴达47亿元,这笔费用实际是平台用流量绑架商家的筹码。但当抖音、快手等新玩家入局,用更高补贴抢夺用户时,所有平台都陷入了"谁先停补谁流失"的死循环。

二、奶酪分配背后的三重暗流

• 灰产链的狂欢盛宴

山东某职业索赔团伙的聊天记录显示,他们通过批量注册账号、伪造开箱视频,月均套现超20万元。在某电商培训社群,"仅退款话术模板"以199元/份的价格热卖,形成完整的地下产业链。

• 数据算法的"暴政"

平台用AI系统自动通过小额退款申请,本是为提高效率,却催生出"9.9元陷阱"——商家发现,定价9.9元以下的商品被退款率高达15%,因为系统判定"追责成本高于商品价值"。

• 下沉市场的认知撕裂

在五线城市,65%的消费者认为"不退货就拿钱"是天经地义的售后服务;而一二线城市中,73%的中产用户更在意退货过程的便捷性。这种认知差导致政策始终在"过度保护"与"服务缺失"间摇摆。

三、重新切分奶酪:后"仅退款"时代的生存法则

1. 商家的反攻

东莞玩具厂开始给产品植入防伪芯片,扫码可追溯生产批次

杭州女装店推出"试穿险",用户支付2元可享无忧退货

深圳3C卖家启用"开箱直播"服务,物流员现场拍摄验货视频

2. 平台的进化

京东测试"信用退款":钻石会员可享自动垫付,普通用户需商家确认

抖音上线"争议云档案",买卖双方可上传图片、视频至区块链存证

拼多多内测"退款冷静期",24小时内可撤销申请避免误操作

3. 消费者的觉醒

上海白领张女士的经历颇具代表性:她在小红书发起《合理维权手册》,教人如何用标准光照、刻度尺拍摄证据,获得2.7万次收藏。"现在要退款,得学会用专业证据说话。"

四、谁将吃到新奶酪?未来三年的关键变量

• 技术赋能的仲裁革命

阿里正在测试的"AI判官"系统,能通过商品图片自动识别划痕新旧程度,将纠纷处理时长从72小时压缩至9分钟。这或许会催生新的职业——售后证据工程师。

• 信用体系的货币化

有消息称,各大平台拟将用户售后记录纳入信用评估,良好的维权信用可兑换优先发货、专属客服等权益,恶意索赔者可能被限制购买特定商品。

• 监管规则的再平衡

《电子商务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中,新增"异常退款预警机制"条款,既要求平台建立消费者保护基金,也明确对异常索赔的追溯权,试图在315权益与营商环境间找到支点。

当"仅退款"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我们看到的不是某个群体的胜利或失败,而是一个更复杂的商业文明在生长。这场关于"奶酪"的战争,最终要达成的共识或许是:真正的信任,从来不能靠单方面的让利来维系,而需要建立一套能让好人得好报、让恶行受惩戒的精密系统。下一次当你点击"申请退款"时,你参与的将不再是非黑即白的利益争夺,而是一场关于公平与效率的数字化实验。

# 电商平台全面取消仅退款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举报
投喂支持
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