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南岛西北角,有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昌江黎族自治县。它山海相依、风光旖旎,拥有沙滩洁白细腻、海水清澈见底的棋子湾以及中国唯一保护海南长臂猿存在的国家森林公园——霸王岭。
这里不仅自然风光壮丽,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还因每年春季木棉花盛开红艳如火,夏季芒果飘香被誉为“中国木棉之乡”“芒果之乡”,是一片充满魅力的山海黎韵之地。
▲ 昌江盛产的芒果品种之一台农芒。供图/昌江县旅文局
昌江黎族自治县东与白沙黎族自治县毗邻,南与乐东黎族自治县接壤,西南与东方市以昌化江为界对峙相望,西北濒临北部湾,东北部隔珠碧江同儋州市相连。版图狭长,南北长75公里,东西宽平均21.5公里,辖石碌、叉河、十月田、乌烈、昌化、海尾、七叉、王下7镇1乡,总面积1621平方千米。
两千年的岁月沉淀,完成古县蜕变
昌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在海南岛建立至来县,隶属儋耳郡。这是海南岛最早设立的郡县之一,开始了中原王朝对这片土地的治理。至来县的设立,为后来的行政建置奠定了基础。
隋大业三年(607年),海南行政区划调整,梁崖州改为珠崖郡,析出临振郡,至来县被划分为义伦、昌化、吉安三县,其中昌化和吉安位于今昌江境内。唐武德元年(618年),儋州设立,昌化县归其管辖,吉安并入昌化。贞观元年(627年),吉安复置,隶属岭南道。天宝元年(742年),儋州改称昌化郡,昌化县地位愈发重要。宋熙宁六年(1073年),儋州改为昌化军,昌化县并入藤桥镇。明洪武元年(1368年),军废州复,昌化县仍归儋州。这一时期,昌化县行政归属屡变,但始终是海南岛的关键区域。
▲ 昌化故城东门。供图/昌江县旅文局
到民国时期,迎来了昌化县的新生。民国三年(1914年),为了避免与浙江的昌化县重名,昌化县被正式更名为昌江县,隶属广东省管辖。这一改名不仅解决了地名冲突,也为昌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此后,昌江经历了多次行政区划调整。1949年12月,昌江县与感恩县合并为昌感县。1958年12月,昌感县与白沙县、东方县合并为东方县,昌江成为“大县”的一部分。直到1961年6月,三县再次分设,昌江县重新设立。
1987年12月20日,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撤销,昌江县更名为昌江黎族自治县。次年4月13日,海南建省,昌江成为省直辖自治县。1991年,昌江下辖4乡8镇,行政区划逐步稳定,为现代化建设奠定基础。1995年,昌江撤销管理区,设立77个村(居)民委员会,基层治理迈入新阶段。2002年,行政区划调整,12个乡(镇)撤并为7镇,乡镇合并、行政村优化,行政效能显著提升。2006年,王下乡从七叉镇析出恢复建制。至2024年,昌江形成7镇1乡格局,辖18个社区居委会和74个村委会,基层治理更加精细规范。
▲ 古昌化县舆图。出自《昌化县志》
位于昌化镇昌城村的昌化故城,建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为千户所治所,是一座防海盗侵扰而建的军事城池。从明正统十年(1445年)至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曾为昌化县治所在地。
故城平面呈正方形,面积约近2500平方米,城墙周长1949米,护城河壕深约1.7米,宽5米。城门东曰启晨,南曰宁和,西曰镇海,北曰宁武。因时代久远,经自然风化和人为破坏等原因,故城遗址大部分已毁,仅保留北面部分城墙夯土堆,城内散落大量的城砖、柱础石以及保存完好的站马石和莲花古井井口等,可见当时城池的规模。
昌化故城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对研究明、清以来海南西部海防和昌江历史发展提供了实物资料。
▲
昌化故城。供图/李元艺
赵鼎衣冠墓位于昌化镇旧县村北面300米的城地,前面和右侧都是稻田,左侧是公路,后面是水渠,属宋代墓葬。赵鼎,字元镇,号得全居士,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生,宋代解州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为宋高宗时的宰相。他据力主张抗金,被当时的投降派秦桧陷害。
公元1143年,赵鼎被贬至海南岛吉阳军(今三亚市境)。流寓三年,深居简出,杜门谢客,以抗议秦桧的迫害。绍兴十七年(1147年)八月,绝食而死,葬于昌化县旧县村。第二年,奉旨归葬于浙江后门。迁出时,留下衣冠埋入原墓,其墓坐北向南,现墓址存少量石碳和方块黑色墓石。
▲
赵鼎衣冠墓新迁墓址正面照。供图/昌江县旅文局
治平寺碑位于昌城乡新城村,高200厘米,宽80厘米,厚10厘米。额横书,楷体阴刻,字大12 ×10厘米;文直书,楷体阴刻,字大2.5×2.5厘米,共724个字,系清代昌化知县陶元淳撰文,内容为关于维持地方自治,保证人民安居乐业的训示。碑身完好,字迹清晰可读。
南门墓群位于昌城乡南门外的坡地上。面积约2平方公里,属清代墓葬群,墓群以砖石墓和长瓮棺墓为主,多为埋葬历属昌化知县和其他官员及其亲属所筑,陪葬物品较多,墓多被盗挖,从该地出土大量的随葬陶瓷中,有大陶瓮、陶罐、小陶瓮等器物,可供考古。
▲
治平寺碑。供图/昌江县旅文局
峻灵王庙位于昌化镇昌城村东北800米,石昌公路52公里路西1公里处。东北3公里是昌化大岭,西北1公里是昌化港,一条小路从石昌公路通向庙宇。
整个庙宇坐东南朝西北,面积34.5×34.5平方米。分三个部分:前为门庭,中为六角祭亭,后为殿堂。殿堂一幢三间,中间供峻灵王神像,左右耳房供悬挂匾额用,系砖土结构。峻灵王庙缘起于一个传说:昌化大岭南坡有一巨石,形似人立状,顶端盖一薄石如冠,雄姿独尊,令人称畏,村民称神山爷爷。汉元封四年敕封为镇海广德王,宋元丰五年封为峻灵王,清光绪十二年八月十八日加封为昭德明王。
▲
峻灵王庙。供图/昌江县旅文局
《昌化县志》卷一载:南汉封山神为镇海广德王宋元丰五年封峻灵王下建峻灵祠。
据昌江县博物馆介绍,1952年庙宇毁于飓风。1984年,临高、儋县、昌江等地渔民出于“结草衔环”三意,捐资在原址重建峻灵王庙。1992年又重新修建,才有今天的规模。庙内存有苏东坡撰文的一块断碑,断碑高72厘米,宽66厘米,厚15厘米。全碑内容《昌化县志》有载。
▲
峻灵王庙东坡亭内保存的断碑。供图/昌江县旅文局
从碑文内容推断,碑文系苏东坡亲临峻灵王庙后所铭写。
昌江非遗瑰宝:古洞与黎族匠心
从西汉的至来县到今天的昌江黎族自治县,昌江走过了两千多年的岁月。而在这片古老土地的更深处,还隐藏着海南最早的古人类活动遗址,诉说着更久远的故事。
王下乡,地处昌江县东南部的霸王岭腹地的最偏远山区,因乡政府驻地于霸王岭之下,故而得名。著名的钱铁洞旧石器点位于该乡钱铁村,是一处洞穴遗址。1998年12月由昌江自治县的文物考古人员首次发现,当时采集一些螺壳和碎骨头等标本,初步鉴定为新石器时代早期洞穴遗址。
▲ 王下乡钱铁洞遗址。供图/昌江县融媒体中心
2009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野外考古队对遗址又进行了考察,新发现了一些石制品、动物化石碎片和一些烧骨。2022年,考古团队首次在钱铁洞的洞顶发现了岩画遗存,填补了海南无岩画的空白。此外,还发现了石核、石锤、刮削器、手镐等,表现出明显的华南旧石器时代砾石石器特征,手镐在海南也属首次发现。
根据洞穴内出土的动物化石碎片和石制品的特征,初步确定该洞穴遗址的考古年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地质时代可能为晚更新世,与北京周口店山顶洞遗址属于同时代,这说明早在晚更新世晚期,海南岛就有古人类活动。而遗址的确切年代,有待于今后的考古发掘,这些新的材料对研究海南古人类的行为活动和旧石器文化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 王下乡钱铁洞遗址发现的岩画。供图/昌江县融媒体中心
在昌江,黎族人民不仅守护着古老的遗址,更传承着黎陶、黎锦和牛皮凳制作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技艺是黎族文化独特魅力的鲜活见证。
黎族原始制陶技艺传承了我国新石器时期早期的制陶工艺,保留着制陶的原始形态和特征,是中国古代原始制陶的“活化石”,其有“传女不传男”及“女制陶男莫近”的习俗。整个制陶工序共有十二道,即挖陶土、排陶土、晒陶土、捣陶土、筛陶土、和泥、泥条盘筑塑坯、干燥、烧陶准备、点火烧陶、取陶、淬火加固。
昌江黎族自治县还成立羊拜亮制陶传习所、黎族制陶展示馆、保突制陶馆及黎之韵展销馆,并对这些场馆进行开发和利用,带动黎陶产业发展。黎族原始制陶技艺于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是海南昌江黎族自治县仅有的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 黎陶原始制作技艺。供图/昌江县旅文局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是黎族妇女创造的一种纺织技艺,它集纺、染、织、绣于一体,用棉线、麻线和其他纤维等材料做成衣服、头饰等其他日常生活用品,至今已有3000年左右的历史。
在昌江,三个方言区的黎族织锦图案有所区别,哈方言地区的图案以人形纹、动物纹为主,植物纹、生产工具纹、自然界的各种图形纹样为辅;杞方言地区的图案多描绘人的神态,如舞蹈、生产、生活、婚恋等,以祈愿岁岁平安,人丁兴旺;美孚方言地区的图案以人纹、鹿纹、蜜蜂纹、鸟纹、汉字花纹、水波纹、曲线纹居多。该技艺包括四大工序,纺纱、染色、织布、刺绣,刺绣工艺精湛,图案朴实自然,富有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
▲ 黎锦技艺。供图/昌江县融媒体中心
2006年该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该遗产项目还从《急需保护名录》转入《代表作名录》。在我国尚属首次,这标志着在海南传承久远的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走出“急需保护”序列,荣登人类非遗殿堂。
黎族牛皮凳是用牛皮(水牛的或黄牛的皆可)、藤和一种黎语称作“赛胜”、成形性较强的乔木制作而成。据了解,以前黎族的祖先在狩猎后,有用黄猄皮和鹿皮等制作皮具的传统,后来因禁止捕猎,便改用牛皮做凳子,这既是物尽其用的表现,也是传统的延续。
▲ 黎族牛皮凳。供图/昌江县融媒体中心
黎族牛皮凳制作技艺主要流传于昌江的王下乡、石碌镇、七叉镇、叉河镇等黎族乡镇,而手艺比较精湛的艺人是来自石碌镇水富村的村民们(注:水富村是从王下乡搬迁至此的)。黎族牛皮凳整个制作流程全由手工完成,制作一张精美实用的牛皮凳需要经过以下工序:备料—处理木料—做凳子—处理牛皮—绷牛皮—晾晒—美化。
它是黎族人民长期劳动的智慧结晶,是一个民族的历史与记忆。为延续传统文化、让技艺有传承,2023年正式被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昌江红迹:热血山河与时代传奇
在昌江这片红色热土上,每一处遗址都是一段历史的见证,道隆烈士革命陵园、才地抗日战场遗址、死难矿工纪念碑等等,每一座纪念碑都承载着先辈们的英勇与不屈。
走进乌烈镇道隆村,仿佛置身于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道隆革命烈士纪念碑矗立在村南侧,是为了纪念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英勇牺牲的十三名革命烈士而修建的。站在纪念碑前,追忆先烈们保家卫国的壮烈事迹,感受那份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让心灵在红色洗礼中接受深刻的爱国教育。
▲ 乌烈镇道隆村革命烈士纪念碑。供图/昌江县旅文局
才地抗日战场遗址位于昌江黎族自治县十月田镇才地老村西南300米处,是海南重要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遗址。遗址面积南北长约200米,东西宽150米,现存遗迹包括一棵曾架设机枪的榕树和两条战壕。
抗日战争时期,1942年4月,中共昌二区在此成立,成为重要的革命根据地。1943年4月17日,昌二区才地革命根据地曾遭受日军偷袭,时任区长桂树魁壮烈牺牲。才地抗日战场遗址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
▲
才地抗日战场遗址。供图/卢振华
石碌铁矿位于昌江黎族自治县石碌镇南约3公里的金牛岭北麓,矿山公园内矗立着死难矿工纪念碑,它记录了侵琼日军和国民党自1940年至1949年期间残杀2万多名矿工的罪恶事实,是我们不能忘却的历史。 在纪念碑正前方,15个鲜明大字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双眼“日寇蒋匪统治时期死难矿工纪念碑”;碑座其它三面,栩栩如生的浮雕向我们描绘了矿工们不畏强暴,勇敢斗争的场景。
这一历史文化被记录在位于海南昌江石碌国家地质公园内的文化长廊上,是展示石碌铁矿历史与文化的标志性景点。石碌铁矿被誉为“亚洲第一富铁矿”,其历史可追溯至清朝乾隆年间,1939年日军侵占海南后,对石碌铁矿进行了掠夺性开采。新中国成立后,石碌铁矿恢复生产,并成为我国重要的铁矿石生产基地,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 死难矿工纪念碑。供图/昌江县融媒体中心
“植树娘子军”纪念馆位于棋子湾景区北斗东路,是昌江又一处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这里,可以重温陶凤交与姐妹们荒漠战飞沙的传奇故事,馆内设有时代强音、山海黎乡、巾帼光辉、海洋科普四大板块,其中,“巾帼光辉”篇章,是昌江“植树娘子军”的展示区域,通过VR互动、图文、仿真植被、实物展示等,展现“植树娘子军”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的拼搏精神。
▲
植树娘子军纪念馆。供图/王江秀
从道隆村的烈士陵园到才地抗日战场遗址,从海钢电影院的文化长廊到棋子湾的“植树娘子军”纪念馆,昌江的每一处红色遗址都是一本生动的历史教科书,记录了过去的烽火岁月。
从荒漠传奇到旅游天堂的奇幻之旅
从“植树娘子军”纪念馆出发,沿着棋子湾的海岸线漫步,仿佛穿越了时空,从那段艰苦奋斗的岁月走进了如今的旅游胜地。棋子湾,这片曾经风沙漫天的荒芜之地,如今已成为海南西部的热门旅游目的地。
棋子湾位于位于昌江西部,在昌化镇北3公里处,这里拥有20多公里长的S形海湾,海岸线上奇峰林立、怪石嶙峋,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以其“万亩沙漠落海南”的奇景而闻名,是海南唯一保留原始天然景观的旅游度假区。
横屏观看
▲ 棋子湾海景。供图/昌江县融媒体中心
相传,从前有两位仙人降临棋子湾边,一边享受海景一边下棋,从清晨战到中午,彼时烈日当空,二仙渴饿交加。当地渔民看到了,拿来鲜鱼、酒肉和茶水为仙人消饥解渴。两仙边吃边杀,棋罢,待要重谢渔民,已不见他们的踪影。为感谢渔民的好心肠,仙人把棋子撒到海里,抵挡风浪,造福黎民,从此棋子湾内海水清湛,奇石秀岩层叠至岸,风平浪静,鱼虾丰盛。“棋子湾”也由此得名。昌化镇境内旅游资源丰富,除此之外,还有昌化大岭自然景观、昌城遗址、新城遗址、峻灵王庙等人文观及名胜古迹。
七叉镇也属于昌江旅游名镇之一,因镇政府驻地坐落于七叉盆地,故而得名,是昌江最大的黎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因盛产水稻、橡胶、芒果和木棉等成为昌江“芒果之乡”和“木棉之乡”的重要组成部分。境内有雅加瀑布、七叉温泉、母娘洞(也称革命洞)、昌化江畔木棉红观景台、宝山和大章木棉观景台及霸王岭国家森林保护区7处,极具旅游区位优势。作为昌江黎族自治县最大的黎族乡镇,七叉镇民族文化源远流长,至今沿袭着本民族的独特文化。
▲
七叉镇尼下村昌化江畔木棉红。供图/李元艺
同样,因境内森林覆盖率达99%,自然环境优越而被称为“昌江肺腑”的王下乡,有世界珍稀濒危保护动物黑冠长臂猿,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海南孔雀雉。其也是昌江的旅游胜地,有钟乳累累、奇石座座的皇帝洞 ;海南最大的卡斯特地貌区——十里画廊;还有一处不容忽视之地——俄力村。
俄力村是海南目前保存最完好的黎族船形茅草屋村落,共有158间船型茅草屋,洪水村的船型茅草屋以其独特的原始风貌,浓厚的人文气息,向世人展现了天人合一、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始生态景象,被誉为“活着的文化标本”,是研究探索黎族风土人情的极佳之地。根据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一山一湾一黎乡”的旅游发展规划以及打造“中国第一黎乡”的旅游发展战略,洪水村已被规划为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
▲ 王下乡洪水村船形茅草屋。供图/昌江县融媒体中心
此外,昌江黎族自治县美食特产丰富多样,令人垂涎。乌烈羊肉,肉质鲜嫩、膻味少,被誉为“西部山珍”。霸王岭山鸡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低脂肪、高蛋白,营养丰富。
昌江竹稻米富含竹黄酮等营养元素,品质上乘。昌江芒果品种繁多,果肉香甜、汁多核小,享誉全国。还有昌江海鲜、木棉枕头、白石黑米、道隆阉鸡、黎族甜糟、阿鲁斯网纹瓜和“香水”菠萝等特产也各具特色,深受游客和消费者喜爱。
▲ 乌烈羊肉。供图/昌江县融媒体中心
小县城的「绿色逆袭」,惊艳了整个海南
昌江黎族自治县正以创新的经济发展政策推动产业升级,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石碌镇作为海南西部的工业重镇,因地处石碌岭脚下而得名,拥有亚洲最大的富铁矿——石碌铁矿。近年来,在工业转型和生态修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方面,石碌铁矿通过技术改造,实现了从露天开采到地下开采的转型;另一方面,昌江大力推进矿山生态修复,昔日的黑灰矿山如今已披上“绿色新衣”,实现绿色逆袭,成为独特的自然景观。
▲
石碌矿业博览园。供图/昌江县旅文局
同时,石碌矿业博览园的建设,将废弃矿山设备转化为工业旅游的亮点,成为矿业文化传承与生态修复的新典范。这里可以看到全国少有的耙犁机、斑驳的电机车头、山推、矿卡……仿佛再现先辈们开采矿山时轰轰烈烈的场景,重温铁矿荣光,追溯矿山文化。一台台废弃的采矿设备,正继续向世人讲述石碌“铁城”的新篇。
海尾镇因地处古州府南下海滨之尾端而得名,拥有海尾港、沙渔塘港、新港三个天然渔港和海南昌江核电站。其中海尾港是国家一级渔港,介于洋浦港和八所港之间,是海南五大海港之一,也是北部湾的中心港口。
▲ 海尾港。供图/昌江县融媒体中心
昌江核电站位于海尾镇塘兴村,是海南历史上投资最大的能源建设项目,也是海南唯一核电站。核电站不仅是海南重要的能源项目,也是科普教育的重要窗口,通过参观和互动体验去深入了解核电技术与环保理念。此外,海尾湿地公园等生态景区的建设,进一步推动了海尾镇生态旅游的发展。
▲
海南昌江核电基地。供图/海南核电
昌江,这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正以坚定的步伐迈向绿色发展之路。从石碌镇的工业转型、海尾镇的生态旅游到清洁能源产业的崛起,昌江在经济、生态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未来,昌江将继续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产业升级,提升民生福祉,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文字参考:
1. 昌江黎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网
2. 海南省人民政府网,2023年1月12日
3. 海口网,2015年1月8日
4. 昌江新闻网,2025年3月13日
来源:中国国家地理无尽之藏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