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分享

钻石垄断结局来了?美巨头市值两个月缩水326亿,背后有何隐情

王新喜-热点微评

2025-04-21 16:42 中国

22382 0 0

去年,英美资源集团发布的一则公告在全球奢侈品市场掀起波澜——其旗下“巨头”戴比尔斯在短短两个月内资产累计减记4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26亿),几乎抹去了一家中小型科技独角兽企业的估值。

与此同时,20亿美元库存积压、产量减少20%、抛光钻石价格较两年前骤降35%等数据,将这位曾主宰全球钻石定价权的行业霸主逼到了悬崖边上。

这场危机其实早有端倪。2023年,戴比尔斯的利润率从疫情前的12%大幅下滑至3%,到了2024年,更是直接陷入2500万美元的亏损境地。

波士顿咨询的数据表明,全球钻石开采勘探预算已缩减至2007年的20%,行业寒冬的凛冽程度远超预期。然而,真正打破西方巨头长达130年垄断局面的,并非单纯的市场周期性起伏,而是源自东方的“神秘力量”。

GIA 2024年度报告显示,全球新型钻石毛坯产量大幅攀升至2980万克拉,其中中国产量占比75%,稳居榜首,一举改变钻石供应链格局。

这一切的起点,要回溯到1963年,当年郑州三磨所成功合成出首颗真钻,埋下了变革的种子。而真正引发行业高潮的,是2019年中科院突破钻石量产技术,仅需7天就能产出1克拉真钻,且成本仅为西方钻石的10%。

据国内柘光钻石的创始人透露,目前中国已具备批量生产3至6克拉、达到D色VVVS级高品质真钻的能力。在此形势下,以柘光为例,今年年初其在淘宝平台的单月销售额突破百万,5克拉以上的定制订单已排至3月底,北上广深的高净值客户占比高达80%。

柘光的技术总监张某称,“以6克拉钻石为例,戴比尔斯等品牌的售价通常高达上百万,而我们凭借技术创新,价格不会超过10万,并且还支持同款复刻、深度定制,在净度、切工等品质方面均远超海外一线品牌。”

一位上海贵妇近日在柘光定制了一枚观赏性钻戒,在后续回访中说:“国产的性价比确实高,我这枚5.18克拉的钻戒,搭配18K金戒托,还有IGI认证,算下来价格差不多只有海外品牌的10%。”

消费者选择的快速转变推动了中国钻石市场的崛起,目前中国钻石的市场占有率从2021年的6.7%快速提升至2024年的13.8%。贝恩咨询预测,到2025年,美西方钻石在全球市场可能会萎缩成奢侈品的小众市场。

据柘光市场负责人表示,由于国际沟通存在不便,许多来自美国、沙特、意大利、西班牙等国的消费者,甚至开始借助中国亲友,跨国定制大克拉钻石饰品。

眼见市场风向转变,深陷困境的戴比尔斯明白,若再不有所作为,将逐渐被市场淘汰。于是,戴比尔斯把印度市场当作救命稻草,计划在未来三年新增50家门店。

然而,印度珠宝协会数据显示,当地钻石消费均价仅为中国市场的28%,且本土产能正以每年300%的速度增长,戴比尔斯的这一举措恐怕难以扭转乾坤。

其次,戴比尔斯启用英国超模来尝试重塑品牌形象。如今,“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的营销神话,早已不复当年光彩。

美国珠宝行业协会2024年调查报告显示,在18 - 35岁消费者中,63%的人觉得“性价比”比“营销标签”更重要,这也恰好解释了国产钻石受青睐的原因之一。

最后,几乎陷入绝境的戴比尔斯推出“价值复兴”计划,打算通过重拾高价策略,把中国钻石挤到低端市场。遗憾的是,社交媒体监测平台Brandwatch数据显示:相关话题讨论量同比降低41%,负面情绪占比达57%。

柘光的客户数据显示,68%的消费者会同时比对三大国际品牌价格,不过其中90%最终因“品质相当、价格更优”选择国产钻石。

戴比尔斯或许还能凭借百年品牌的影响力,在部分高端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但随着“钻石即爱情”的观念逐渐被“钻石即选择”替代,市场规则已然改变。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正如瑞士钟表业曾轻视日本石英技术的变革,西方钻石帝国如今也遭遇了中国智造的降维冲击。

本土企业需要提防的并非西方巨头的困兽之斗,而是如何在产业蓬勃发展期打造持续且无可替代的创新能力,甚至是市场地位。

# 钻石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举报
投喂支持
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