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头虫下目—叩头虫总科〈叩甲总科〉
真核生物域
动物界
真后生动物亚界
蜕皮动物总门
节肢动物门
六足亚门
昆虫纲
有翅亚纲
新翅下纲
鞘翅目
多食亚目
叩头虫下目
叩头虫总科〈叩甲总科〉
叩头虫总科(学名:Elateroidea)又称叩甲总科,亦作菊虎总科(Cantharoidea),约12000种。
1.下属科
地叩甲科(Cebrionidae)
叩头虫科〈叩甲科〉(Elateridae)
粗角叩甲科(Throscidae)
隐唇叩甲科(Eucnemidae)
拟萤科(Drilidae)
红萤科(Lycidae)
北美筒蚕虫科(Telegeusidae)
捕蜈萤科〈光萤科〉(Phengodidae)
雌光萤科(Rhagophthalmidae)
萤科(Lampyridae)
花萤科〈菊虎科〉(Cantharidae)
菊虎亚科(Cantharinae)
丽艳菊虎亚科(Chauliognathinae)
异荧菊虎亚科(Dysmorphocerinae)
尖须菊虎亚科(Malthininae)
荧菊虎亚科(Silinae)
2.地叩甲科
地叩甲科(学名:Cebrionidae),鞘翅目多食亚目之下一个科。
(1)形态
体大型,成虫上唇明显,上颚强壮,大而显突,强烈拱弯呈镰刀状,前胸腹板前缘无半圆形叶片,前胸腹板突末端尖锐,强烈向内弯曲;前、中足基节球形,前足基节窝开放式;中足基节彼此几乎接触;跗节5节,腹部可见腹板,雌虫5节,雄虫6节。
(2)生物学
幼虫土中生活,取食植物根部,数年完成一代。地叩甲属Cebrio的雌虫无翅,在土壤洞穴中生活直至被飞翔的雄虫找出。
(3)分类及分布
已知200余种,分布于全北区和东洋区及我国台湾。分布于美洲的Aplastus属的其成虫特征与叩甲科十分接近,而分布于小亚细亚地区的Ceroplastus属则十分接近于萤总科Cantharoidae中的Homalisus属。
3.粗角叩甲科
粗角叩甲科(学名:Throscidae),鞘翅目多食亚目之下一个科。
(1)形态
体小型,额区狭,触角着生处不紧靠复眼,上方无横脊,完全收藏于前胸侧片的沟槽中,锯齿状,末端3节棒状、膨大,前胸与中胸密接,不能作叩头运动;前胸腹板前端遮敞口器,腹板突相当宽扁,前、中足基节小,前足基节完全被前胸腹板和中胸腹板所保卫,中足基节远离,其间宽度至少与基节宽度相等,后足基节腿盖内外侧等宽,或外侧略宽,以至其后缘略显内凹,跗节5节,其中有1节以上腹面具膜质叶片;腹部可见5个腹板,各节不相愈合,可动,节间有明显分界线。
(2)生物学
生活于植物花间,朽木或苔藓中,取食腐植质。
(3)分类及分布
已知200余种,分布全世界。
4.隐唇叩甲科
隐唇叩甲科(学名:Eucnemidae),鞘翅目多食亚目之下一个科。
(1)形态
与叩甲科近似,但体形较短壮,背面光裸无毛,腹部可见第4、第5腹板间缺膜质部;唇基向前扩攻,上唇隐藏,易于区别。额区狭窄;触角着生于复眼内侧,与眼稍离开,触角窝上方无横脊;触角丝状、锯齿状、栉齿状;前胸背板后角尖锐、突出,前胸腹板突平,端部不弯曲,前足基节完全位于前胸腹板中,前胸侧片常有沟槽收纳触角;足较短,活动自如,后足基节横阔形成腿盖,盖于腿节上,且有短形转节,跗节5节,扁片或附有膜质叶片,爪具齿或栉齿。
(2)生物学
幼虫似金针虫,为害植物根部,也有生活于朽木树皮下,成虫有聚集植物花间的习性,一般不能跳跃。
(3)分类及分布
分布全世界,以热带地区种类最丰富,已知1500余种,我国种类多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
5.红萤科
红萤科(学名:Lycidae)是鞘翅目之下的一个科。本科物种类似萤火虫,但比萤火虫大些,虫体有色彩,大多是红色。红萤会放出有毒气体以躲避掠食者。
(1)外观特征
红萤为萤火虫的近亲,除了不发光外,体色多为红色或黑色;翅鞘均具明显纵向隆起条纹。
体长3-20mm;体扁形,两侧平行;体色红色,也有黄、黑等色。头下弯,复眼突出;触角11节,丝状、锯齿状、栉状、羽状等;前胸背板三角形,多有发达的凹洼和隆脊所形成的网络;鞘翅细长,具发达的纵脊和刻点形成的网纹;前中足基节锥状隆突,前足转节大,三角形;跗节5-5-5;腹部可见7-8节,不发光。
幼虫两端细,中部粗;触角2节,上唇、唇基、额区合并;上颚分为2部分;足4节,具跗爪节;腹部10节,第10节细小,无尾突。
(2)生态习性
成虫为昼行性,喜访花吸蜜;有腥臭的体味可以驱敌。幼虫生活于树皮内或朽木中,食性大多不明。
成虫白天活动,常见于植物叶面、花间等,幼虫生活于树皮下或土壤中。成、幼虫均捕食性。
(3)分类及分布
全世界已知2900余种,我国记载60余种。
红萤科物种遍布于广泛分布于全球除南极界以外的所有生物地理分布区,即:新北界、古北界、新热带界、埃塞俄比亚界、东洋界及澳新界。Calopteron discrepans只存在于美国东部从新英格兰南部到佛罗里达州。
6.雌光萤科
雌光萤科(学名:Rhagophthalmidae)是鞘翅目之下的一个科。
(1)大场雌光萤
大场雌光萤为昆虫,雌雄外观差异大,雌虫为浅黄蠕虫,2cm。雄虫有前後翅,黑色,1cm,发光方式独特。幼虫 0.4cm,吃马陆为生,对生存环境要求极高。我们在马祖东莒地区,针对它的出现数量、交尾、产卵、发光等行为,进行田野调查与饲养观察。雌虫的求偶行为在天气湿度 90 时,出现数量最多。雌虫在求偶时,尾部翘起发光吸引雄虫;交尾时,雄虫在雌虫上方采『ㄑ』字形交尾。交尾後,雌虫产下 20~30 颗 0.1cm 鹅黄椭圆形卵。雌虫的发光方式在交尾前、後十分不同。求偶时只有尾部发光,光点强烈明显;交配产卵後,全身发环状光芒,具保护警示作用。大场雌光萤似新星般闪亮,这次科展是初步研究,未来会进一步持续研究,为马祖复育雌光萤的工作进一份心力。
由于雄虫出现时间不定且生命短暂,这种昆虫很罕见,目前在古蔺县马蹄乡纳盘村首次发现
5月末在茅台学院附近的高粱地边发现1只雌性大场雌光萤,身体蜡黄色、完全无翅、光滑、纺锤型、呈幼虫形态,与雌光萤科的天目山雌光萤和福贡雌光萤的雌萤外形相似,但体长不同,用游标卡尺测量其体长约79.04mm、体宽约12.70mm;全身由头部和14个体节构成,除了前后各2个体节外、其他体节的左右两侧和背中线有发光点(共31个发光点),在第2、3、4体节各有1对足,头像一粒小黑豆,一对触角和咀嚼式口器很清晰、眼睛不明显,受到刺激是荧光亮度增加并排序一种刺激臭味物质,该物质及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2)巨雌光萤
巨雌光萤(学名:Rhagophthalmusgiganteus)鞘翅目雌光萤科雌光萤属的一种昆虫,主要分布于缅甸和泰国,2021年在中国四川省都江堰市赵公山也发现巨雌光萤分布。其种加词“Giganteus”意为“巨大的”。
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在成都市都江堰赵公山采集到一条体长超5厘米的巨型萤火虫雌性成虫。该种系是在我国首次采集到的,尚无中文名称,馆长赵力依据其分类地位和体型特征,将其命名为巨雌光萤。
2022年6月8日晚,5名研究人员在金华磐安县大盘山自然保护区,发现了一只叫“巨雌光萤”的萤火虫,它比普通萤火虫大八九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