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分享

【动物界全系列】拟步行虫总科—花蚤科

这个是认证

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

2025-04-11 09:01 中国

30915 0 0

拟步行虫总科—花蚤科

 

真核生物域

动物界

真后生动物亚界

蜕皮动物总门

节肢动物门

六足亚门

昆虫纲

有翅亚纲

新翅下纲

鞘翅目

多食亚目

扁虫下目

拟步行虫总科〈拟步甲总科〉

花蚤科

 

花蚤科( 学名:Mordellidae)全世界约总计60属,世界已知约1000种,世界性分布,但以古北区、大洋区、北美和中美洲较多,热带地区较少。


1.物种学史

根据2019年的一项研究成果,花蚤被认为是人类发现的最早为花传粉的动物之一。

2019年,科学家包童在王博研究员的指导下,与李建国研究员和美国David Dilcher教授合作在白垩纪中期(约一亿年前)缅甸琥珀中,发现了一枚为被子植物传粉的昆虫标本。在此之前,最早的被子植物昆虫传粉的直接证据,是来自德国梅塞尔化石坑出土的蜜蜂及花粉化石(约4800万年前)。因此,缅甸琥珀传粉花蚤的研究将此记录提前了至少5000万年,并提供了白垩纪中期,也是目前已知最早的被子植物虫媒传粉的直接证据。

2.形态特征

体小型,楔形和侧扁;触角很短;翅长;腹部尖削和后足很长是本科的显著特征。身体光滑和流线型,有驼峰状的背,端部尖,楔形或裂片状形;1.5-15mm长,通常短于8mm;颜色多变,有黑色、红色、白色和黄色;表面密生绢丝状微毛,或具粗毛或鳞片,扁平。头大,卵形,部分缩入前胸内,和前胸背板等宽,眼后方收缩;表面光滑或布皱纹状刻点。触角11节,偶见10节,很短,生于在额桥下方,靠近上颚基部,丝状,末端略粗或锯齿状。唇基小而明显;上唇突出,完整;上颚短,有时弯曲。下颚须4节,末节大,斧状或横阔。舌突明显;颏梯形;下唇须3节,端节三角形。眼侧置,较发达,小眼面中等,卵形。前胸背板小,前面窄,与鞘翅基部等宽;形状不规则,最宽处位于中部,侧缘弓形,后缘宽二弯状,偶平展;具宽边;表面有皱纹状刻点;侧区宽阔;前胸腹板很短;前足基节窝后方开放;中胸腹板短,具隆线,后方变尖;中足基节窝分离。后胸腹板大,中等。足无基转节;前足基节圆锥形;大而连接;中足基节小,稍分离;后足基节扁片,连接。足较细或急剧扩展。胫节有大端距,后一对的顶端常常扩大。跗节5-5-4式,爪简单。腹板有5-6个可见腹板,缝明显;末节变成长刺状,表面有小皱纹。

幼虫一般圆筒状,或短或粗壮,5-16mm,通常短于10mm;白色,有足。成虫栖息于花中,特别喜食伞形花序和寄生朽木的真菌。幼虫侵害活草茎和朽木,但也有生活于白蚁巢内捕食白蚁的报道。

成虫:体长3mm左右,体黑色,体表密布灰色短毛,头下弯,腹面弯曲成弓形。后腿节膨大,善跳跃,跗节较胫节长,雌虫尾端具长产卵管。

幼虫:体长6mm左右蜡黄色,胸足特短小,无腹足。腹部1-8节两侧向外膨胀,尾端圆锥形上弯,末端具二分叉。

蛹:长3mm左右,头胸部红褐色,腹部黄色。


3.生活习性

宁夏年生1代,以幼虫在麻茎、麻根部越冬,有时与麻天牛幼虫混合为害,翌年春天化蛹,6月羽化为成虫。成虫喜在茴香、胡萝卜等伞形花科植物上活动。

4.色波带花蚤

色波带花蚤( 学名:Glipa malacana),鞘翅目花蚤科,成虫出现于春至秋季,生活在低、中海拔山区,喜访花吸蜜,昼行性昆虫。

(1)外观特征

体长8~10mm。体色底色黑色;体色具淡绿褐色和白色绒毛密集形成的斑纹;头部、前胸背板和翅鞘前段斑纹呈淡绿褐色,翅鞘後段带状斑纹白色。同属中尚有数种近似种,斑纹形状稍有不同。

(2)生态习性

三色波带花蚤成虫出现于春至秋季,生活在低、中海拔山区的草丛、树丛环境里。三色波带花蚤属于植物性昆虫,喜访花吸密,活动在白天,是昼行性昆虫。

5.缅甸访花花蚤

缅甸琥珀中一个身体携带大量花粉的花蚤科甲虫,定名为缅甸访花花蚤(学名:Angimordella burmitina)。该枚化石右侧被密集小气泡遮挡,只有左侧特征可被观察。研究团队利用高分辨率光学显微镜和显微断层扫描技术(显微CT)对花蚤身体形态进行分析,获得了高精度三维图像。琥珀花蚤的身体侧扁,并呈C型弯曲,后足极其发达适于跳跃。该体型非常适合在花冠上移动,从而高效地接触并携带花粉。此外,该花蚤口器的下颚须末节膨大,用于收集和取食花粉颗粒。


(1)物种学史

我们人类的大部分食物来自被子植物(开花植物),而90%以上的被子植物需要昆虫授粉。如此重要的授粉行为是什么时候开始在地球上出现的呢?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员在缅甸琥珀中的新发现,为最早的被子植物虫媒传粉提供了直接证据。相关研究于2019年11月12日在线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

被子植物(有花植物)是当今最繁盛的植物类群。化石记录显示被子植物在白垩纪中期突然大量出现。达尔文将这一“反常现象”称为“讨厌之谜”。许多被子植物通过昆虫进行传粉(虫媒传粉),从而促进基因流动,形成高度的多样性。因此,昆虫传粉被认为是白垩纪中期被子植物大爆发的一个关键因素。尽管白垩纪中期昆虫和被子植物的种类已经较为丰富,但此时期被子植物虫媒传粉的直接证据却一直缺失

南京古生物所“现代陆地生态系统起源与早期演化研究团队”的联培博士生包童(波恩大学与南京古生物所联合培养)在王博研究员的指导下,与李建国研究员和美国David Dilcher教授合作,在白垩纪中期(约1亿年前)缅甸琥珀中发现了真双子叶植物经花蚤科甲虫进行传粉的直接证据。该研究结果证实了许久以来学者们关于白垩纪甲虫是早期被子植物传粉者的猜想,填补了早期被子植物虫媒授粉证据的空白,为解答达尔文的“讨厌之谜”提供了一个关键证据。

(2)形态特征

研究团队对琥珀标本精细打磨处理后,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高倍光学显微镜的观察,发现花蚤的腹部、鞘翅和身体附近保存了至少62枚花粉颗粒,并确定了这些花粉属于典型的三沟型花粉。三沟型花粉指每个花粉颗粒上具三条辐射排列的沟,这也是真双子叶植物的重要鉴定特征。琥珀中这些花粉个体较大,表面有复杂纹饰,部分颗粒形成花粉团,揭示了早期被子植物虫媒花的花粉特征。

(3)生活习性

综合花蚤身体构型、口器形态、体毛特征、花粉形态等一系列证据,本研究确定此琥珀标本展现了白垩纪中期花蚤类甲虫对被子植物的传粉行为,揭示了早期真双子叶植物的虫媒传粉机制,并提供了白垩纪最早的被子植物虫媒传粉的直接证据。

 

 

# 动物界全系列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举报
投喂支持
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