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分享

【动物界全系列】扁虫下目—拟步行虫总科〈拟步甲总科〉(下)

这个是认证

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

2025-04-10 09:03 中国

18969 0 0

扁虫下目—拟步行虫总科〈拟步甲总科〉(下)

 

9.缩腿甲科

缩腿甲科( 学名:Monommatidae),为鞘翅目多食亚目拟步行虫总科里的一个科。


(1)形态

体小,卵形,具棒状触角和前口式的头部是该科区别于其他异节类的显著特征。体光滑,背面隆起,腹面扁平;体长5-12mm;黑色。头部水平状突出,表面具刻点,颇显著。触角11节,生于前颊之下,并存放在前胸腹面的沟内,先端2-3节形成扁卵形的棍棒。上唇短,前缘完全;上颚短,前端凹;下颚须4节,粗实,末节切截,略扩展。下唇中等大小,有明显外咽片;亚颏突出;下唇须3节,末节尖锥状。眼大,横形,小眼面大。前胸背板前面窄,侧缘边平平完全,基部与鞘翅等宽;侧缘有明显饰边;表面有刻点;侧板有容纳触角的沟;前胸腹板宽,隆起的腹突达到中胸腹板的凹内;前足基节小,圆形;中足基节扁平,宽阔地分离;后足基节扁阔。腿节基部窄缩;胫节较瘦而扁平;跗节5-5-4式,细长,第1节较长;爪简单。小盾片小,三角形。鞘翅端部圆而完整;具点线,缘折达到翅端部。具后翅。

(2)生活环境

幼虫生活于朽木之中,成虫在草上可见。

(3)分布区域

已知200种以上。分布于印澳区、新北区、马达加斯加区和非洲区。我国已知1属5种。

10.小蕈甲科〈小蕈虫科〉

小蕈甲科( 学名:Mycetophagidae),又称小蕈虫科,英文俗名为「hairy fungus beetles」,为鞘翅目多食亚目拟步行虫总科里的一个科。依种类而异,其体长介于1~6.5mm。本科的成幼虫有的生长于腐叶堆,有些与真菌为伍,有些则生活在树皮下。大部分的种类以真菌为主食。全世界共有18个属,将近200个种类。

11.细树皮虫科

细树皮虫科( 学名:Mycteridae)是鞘翅目昆虫中较小的类群。本科约有30属160余种,成员分布在世界各地。其中有20余种在澳洲被发现;在北美洲本科昆虫共有3个属,分别是Mycterus、Hemipeplus以及Lacconotus。

(1)形态学

细树皮虫科的成员属于小型、中小型的甲虫,其成虫体长小于1.5公分。其体型多变,有厚实的长筒状、长椭圆状、体侧边缘近乎平行,亦或是扁平长条状等。椭圆的头部露在前胸背板之外。触角的种类有几种,有的略带些微的锯齿状,也有栉角状,还有呈现柔丝状的;长约略与前胸背板宽度一致。另一方面,前胸背板呈现梯形,并且可约略分成两种:前宽后窄、前窄后宽。鞘翅略长,较前胸背板宽敞,有些种类具有较浅的点刻列,有的则不具此特征。足在不同的位置其跗节的数量也不一样,本科的前、中足皆是五节,后足则是四节;因此,足的跗节形式可简记为5-5-4。另外,在足的倒数前两节上长有具抓附能力的构造(叶状垫)。

(2)生物学

目前为止对于本科昆虫的生活史所知甚少,成幼虫所生长的环境差别不大,牠们常被发现于单子植物叶子的基部或是叶芽附近,可能以植物或者在植物上的菌丝为食。

12.方胸甲科

方胸甲科( 学名:Othiniida),为鞘翅目多食亚目拟步行虫总科里的一个科。


(1)形态

体较瘦,中等大小,5-9mm长;棕至褐色,常常杂色。头阔而扁,眼前方的额倾斜。触角11节,锤状,生于眼前方额的侧下方,末端3节成球杆状,各节结合不紧密。上唇短;下颚短,内缘二齿状,弓弯和端部分叉。下颚须4节,各节圆柱形,端节略扩展。颏梯形,前缘切截;下唇须3节,各节圆柱形,末节较长。眼大而突出。前胸背板与鞘翅基部等幅,方形,不宽于头部;侧缘有虚弱的锯齿边,前角圆;前足基节窝后方关闭,小而连接。中胸背板短,中足基节略分离;后胸腹板中等,后足基节窝稍分离。前足基节小而突出,圆至圆锥形,连接;中足基节圆而突出;后足基节不突出;转节三角形;腿节略膨大;胫节较细,端距小,跗节5-5-4式,细长;爪简单。小盾片小,三角形。鞘翅近于完整,但不遮盖腹部端部,端部圆,表面有皱纹状刻点;鞘翅有缘褶;具后翅。腹端有5个可见腹板,缝完整,表面光滑。

幼虫金针虫形,细长,直体形,有时近于亚圆柱形;10-12mm长;身体各节有很少的但中等明显的刚毛;体色近于白色。

(2)生物学

成、幼虫生活于烂叶中,如仙人掌或树木皮下。成虫还发现于树木活叶上,可能有捕食性。

(3)分类及分布

已知约25种,分布于东亚、印度、马来半岛、北美及中美及中美等地。我国已记录2属4种,均分布于台湾省。大方胸甲Othnius kraatzii Reitter分布于东西伯利亚,生活于枯木薪材等,动作活泼。

13.赤翅萤科〈赤翅甲科〉

赤翅萤科(学名:Pyrochroidae)又名赤翅甲科,为鞘翅目多食亚目拟步行虫总科里的一个科。

(1)形态

体中等大小,5-15mm长,近于扁平或平坦,一般赤色或暗色,头部突出;近于方形,向前伸出,在复眼后方不收缩。触角11节,生于复眼前方的头部侧缘扩展处或额桥之下,从丝状到棒状。上颚端部凹缘;下颚须端节稍膨大;下唇须末节较细。眼小而完整。颈部宽。前胸背板比鞘翅为窄。足长;前足基节窝外方和内方开放;前、中足基转节裸露;中胸前侧片在中胸腹板前面汇合;前面两对基节圆锥形,左右相接,后足基节横形,彼此连接;所有转节异形;跗节5-5-4式;端跗节2叶状,爪简单,无肉质叶瓣。鞘翅宽于腹部,顶端简单。后翅有臀脉5条。腹部有5-6个可见腹板。

幼虫扁片,头大而前口式,触角和足发达,尾端有2突起。

(2)生物学

生活在朽木的寄生真菌上,亦可能栖息于树皮或花间。幼虫在树皮下可能捕食其他蛀虫。

(3)分类及分布

全球已知20属130余种,全北区分布,东洋区和新热带区相对较少。我国已知约4属20种。

14.树皮虫科〈树皮甲科〉

树皮虫科(学名:Pythidae)又称树皮甲科,为鞘翅目多食亚目拟步行虫总科里的一个科。

(1)形态

体小至中型,8-19mm长。形状很像步甲,但属异跗节类。体色变化较大。头部后方不狭,前方有时延伸如吻。触角中等长,丝状,11节,生于额侧斜坡之下。前胸背板后方狭小,较鞘翅基部为狭。足之基节窝后方开放;前足基节圆锥形,中足基节球状,后足基节横形;跗节和爪一般较简单,稀见跗节叶片爪上具齿者。生活于树皮之下,石下和花间。

幼虫形状不一,触角与足颇发达,尾端有突起2-3个,栖于木材皮下和材内,有些捕食小蠹虫;幼虫非常活泼,似步甲幼虫。

(2)分类及分布

世界已知50种以上,分布于全北区和大洋洲,温带和寒带分布颇多,古北区已知7亚科10属49种。我国仅纪录Lissodema uenoi Sasaji, 1961一种。重要属有:Boros Herbst,1797;Pytho Latreille, 1796;Lissodema Curtis, 1863;Sphaeriestes Stephens, 1831;RhinosimusLatrieille, 1802和Omineus Lewis, 1895。

15.微树皮虫科〈角甲科〉

微树皮虫科(学名:Salpingidae)又称角甲科,为鞘翅目多食亚目拟步行虫总科里的一个科。


(1)形态

体形从长形到粗壮或近于扁平,2-10mm长,黑色,被物常常散生,具刻点。头突出,近于四方形,眼后方不收缩;触角常为棒状,有时锯齿状,常有雌雄二型,共11节;上颚端部凹缘,弯曲,有时具亚端齿;下颚须末节伸长或斧状;下唇须端节细长。眼小而不完整;颈宽。前足基节窝外方开放,侧缘扩展近于隐藏,横面不突出;前足基节横形,明显突出,其之间的腹突非常窄;前足基节窝外方连接;中足基节窝后方被相连的腹板封闭,基节完全被后胸腹板突分隔看;跗节5-5-4式;所有转节异式;后足基节连接或不连接。鞘翅前端简单。后翅具亚肘脉斑,臀脉5条。腹部可见腹板5节或6节,不愈合。阳茎一般异式。产卵器长,管形。

(2)生物学

肉食性,生活于有花植物中、碎屑中、石头下和树木皮下等。

(3)分类及分布

已知不足100种,大多数分布热带地区。较广泛分布的属有Mycterus Clairvill, 1798。

16.拟锹甲科〈三栉牛科〉

拟锹甲科(学名:Trictenotomidae),又称三栉牛科,外观近似天牛和锹形虫的综合,但实际属于鞘翅目中的拟步总科,其包含了2个属,共13种,根据幼生期形态的系统发育分析,拟锹甲科被认为与 树皮虫科 (Pythidae) 相当接近,互为姊妹群。

(1)形态

颚强大;触角11节,先端3节膨大呈锯齿状; 眼幅广,前缘弯曲; 前胸背板基部略狭于鞘翅, 前胸侧缘略有尖齿状突起; 前、后足基节横形,前基节窝开口,跗节略圆。

(2)分类及分布

全球已知3属10余种,三属分别是:Autocrates、Trictenotomidae、Trictenotoma 。我国已知2属5种。

17.四节甲科

四节甲科(学名:Ulodidae)属于鞘翅目,为拟步总科下属的一科。拥有14个属以及将近29个物种。

本科成员主要以腐木及真菌为食。

本科物种目前仅知分布于新西兰、澳大利亚、智利,以及新喀里多尼亚。

18.瘤拟步行虫科〈幽甲科〉

瘤拟步行虫科(学名:Zopheridae)又称幽甲科,是属于鞘翅目拟步总科的昆虫。近年来,有其他两个科被划分到本科之中,使得本科的成员数量有了相当的成长;这两个科分别是拟吉丁虫科(Monommatidae)以及细坚虫科(Colydiidae)。某些学者接受本科划分了6个亚科的系统,然而有些则将细坚虫科从本科中剔除为一独立科。本科有超过100个属群需要被重新定义;据估计在世界各地有着数百个种类。这个科没有固定使用的英文俗名,不过多数亚科都有各自传统的英文俗名,例如 ironclad beetles、cylindrical bark beetles等。至2018年为止,约有116个物种已被描述。

(1)系统分类学

目前所使用的瘤拟步行虫科级分类元定义主要来自史利宾斯基和劳伦斯于 1999 年基于成虫和幼生期形态所做的拟步行虫总科系统发育分析,近年的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研究则显示本科可能并非单系群。

(2)古昆虫学

目前所知的瘤拟步行虫科化石纪录相当稀少,多数化石纪录来自波罗的海琥珀(始新世),最早的化石纪录为来自上白垩纪缅甸琥珀的 Paleoendeitoma antennata、Paleoendeitomaminuta(属于细坚虫亚科 Colydiinae)和 Cretomysteria burmanica (亚科未定论)。

 

 

# 动物界全系列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举报
投喂支持
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