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1 1
分享

百年变局下的亚洲:在博鳌寻找新答案

这个是认证

海南新视界

2025-03-25 10:22 中国

98448 1 1

3月22日,琼海博鳌镇南强村,花海巧妙地拼成字母“ASIA”和数字“2025”,迎接即将召开的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袁琛 摄

百年变局下的亚洲:在博鳌寻找新答案

文 | 王胜

  博鳌亚洲论坛(下称论坛)2025年年会将于3月25日至28日在海南博鳌举行,年会主题为“在世界变局中共创亚洲未来”。在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加速重构的背景下,全球政、商、学、媒等领域的嘉宾将围绕“把握大势、促进增长、塑造未来、发掘动力”等核心议题展开讨论,在博鳌寻找新答案,共商合作发展新路径,共创亚洲新时代。

世界变局下的亚洲:机遇与挑战并存

当前,世界经济格局深刻调整,全球秩序重塑,亚洲受到地缘政治动荡、经济分化加剧和技术革命加速等多重因素冲击。如何在变局中把握大势、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成为亚洲各国不得不面对的重大课题。

全球格局重塑:亚洲面临的挑战。近年来,乌克兰危机、巴以冲突等地缘政治动荡不断冲击着世界和平与稳定,大国竞争愈发激烈。美国深入推进“印太战略”,通过构建同盟体系和推动军事合作,对地区稳定构成潜在威胁。北约“亚太化”趋势更是让亚洲地区的和平局面面临被打破的风险。

  此外,部分国家试图通过供应链重组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这不仅增加了区域经济的不确定性,也对亚洲的经济一体化进程提出了严峻挑战。在全球经济格局重塑的背景下,亚洲新兴经济体面临着巨大的增长压力:发达国家货币政策收紧、债务危机风险上升、全球经济分化趋势加剧。虽然2025年全球经济预计保持2.4%—2.8%的增长,但美国财政赤字依然严重。

  随着全球技术革命加速,人工智能、绿色能源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全球经济增长带来了新的动力。然而,技术革命的双刃剑效应亦日益凸显。一方面,AI技术预计提升全球生产率0.5—1.5个百分点,为亚洲国家提供了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机遇;另一方面,技术封锁和数字鸿沟问题愈发严重。美国主导的半导体产业链布局,使得亚洲部分国家在芯片等关键领域面临“卡脖子”的困境。高技能人才的短缺也制约着亚洲国家在技术革命中的发展,预计2025年全球工业领域将面临4000万复合型技术人才缺口。

亚洲的机遇:在变局中寻找突破。尽管存在诸多挑战,但亚洲在世界变局中也拥有独特的优势和机遇。首先,亚洲区域内市场巨大、产业互补性强,经济增长势头强劲,2024年亚洲GDP规模占全球比重达49%,经济增长率有望达到4.5%左右,预计未来10年将保持5%—6%的经济增长速度。其次,《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全面实施,为亚洲经济一体化提供了重要契机,有助于推动区域内贸易、投资与金融合作。亚洲正成为全球技术创新和贸易中心。

  面对全球变局,亚洲各国需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挑战。一方面,应通过区域合作机制,如“一带一路”倡议和RCEP,深化经济联系,提升区域经济韧性。另一方面,亚洲国家需加大在教育和科技领域的投入,培养高技能人才,缩小数字鸿沟,推动技术共享和协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球格局重塑中赢得战略主动,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面对未来,亚洲需要在深化经济合作、维护多边主义、科技创新驱动、人文与社会治理等方面施行更加积极有效的探索,共同开创一个更加繁荣、稳定和可持续的未来。

3月23日,博鳌亚洲论坛国际会议中心,新能源穿梭巴士行驶在路上。袁琛 摄

中国的角色:携手亚洲,共创未来

  作为亚洲最大的经济体和最具影响力的国家之一,中国在亚洲的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开放市场承诺:为亚洲经济注入新动力。中国一直致力于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通过开放市场为亚洲各国创造更多发展机遇。近年来,中国通过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海南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和搭建自贸试验区和海南自贸港等平台,不断扩大对亚洲乃至全球商品、服务的进口,吸引了众多企业参展,促进了区域内贸易的自由化和便利化。

  同时,中国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的对接,助力区域基础设施升级,为亚洲各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与亚洲各国开展了广泛的合作。从东南亚的铁路、港口建设到中亚的能源管道铺设,中国不仅提供了资金和技术支持,还帮助当地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这种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既提升了亚洲各国的基础设施水平,又为区域经济的互联互通注入了强大动力。

共享发展理念:为亚洲可持续发展提供智慧。中国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亚洲其他国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中国积极推广减贫经验,尤其是精准扶贫模式,为亚洲各国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因地制宜的扶贫策略和精准帮扶措施,中国成功实现了脱贫攻坚目标,这一经验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有益参考。在绿色发展领域,中国通过光伏产业等绿色技术的推广,为亚洲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同时,中国还积极推广数字治理模式,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和数字经济发展,为亚洲国家的现代化治理提供了新的路径。此外,中国积极推动“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发展倡议”在亚洲落地,为区域和平与稳定提供了公共产品。这些倡议不但强调共同发展,而且倡导通过对话与合作解决争端,为亚洲的和平与繁荣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外交实践创新:为亚洲和世界和平稳定贡献力量。中国始终秉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推动亚洲国家之间的友好合作。近年来,中国在外交实践中不断创新,展现了大国担当。2023年,中国成功斡旋沙特与伊朗复交,这一外交创举不仅为中东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带来了曙光,也展现了亚洲国家自主解决争端的能力。这一成果证明,通过对话与合作,亚洲国家完全有能力解决自身的矛盾和冲突。同时,中国还深化了与东盟、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机制的合作,抵制阵营对抗,推动区域合作的深化。通过与东盟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国与东盟在经济、文化、安全等领域的合作不断加强。上海合作组织也在维护地区安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积极参与这些多边机制,为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现场,与会嘉宾沟通交流。袁琛 摄

未来展望:博鳌亚洲论坛的作为和担当

  在全球格局加速演变的背景下,亚洲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作为全球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之一,亚洲的未来不仅关乎区域内各国的繁荣与发展,更对全球稳定与进步产生深远影响。展望未来,亚洲的繁荣离不开开放的区域主义与务实的创新与合作。面对变局,论坛作为思想碰撞和公共外交平台,应进一步推动政策协调与利益融合,将亚洲的规模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为全球稳定提供切实可行的“亚洲方案”。

开放的区域主义:亚洲合作的基石。开放的区域主义是亚洲走向繁荣的关键理念。在逆全球化背景下,亚洲各国应坚持开放包容,推动区域合作不断深化。近年来,RCEP的生效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为亚洲的开放合作提供了重要平台。RCEP的实施降低了贸易壁垒,促进了区域内产业链和供应链的融合,而“一带一路”倡议则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为亚洲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未来,依托论坛升级RCEP规则体系,推动RCEP向数字经济、绿色供应链等新兴领域延伸,如,设立“RCEP+数字贸易工作组”,协调跨境数据流动规则与知识产权保护标准,降低数字贸易壁垒。同时,探索建立“亚洲供应链韧性指数”,动态监测关键产业(如芯片、新能源)的供应链风险,通过论坛平台发起“产业链安全对话会”,促进产能共享与技术合作。

协同创新:亚洲发展的动力。协同创新是实现亚洲繁荣的重要途径。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多样的国内需求,亚洲各国需要在合作中找准共同利益的契合点,通过务实的协同行动推动区域发展。这不仅体现在经济合作上,也体现在安全、环境、文化等多领域的协同共进。

  未来,论坛要以科技治理推动包容性发展,制定区域性人工智能伦理框架,特别是在论坛框架下成立“亚洲人工智能伦理委员会”,结合欧盟《人工智能法案》与亚洲文化特性,制定数据隐私保护、算法透明度等规范,防止技术垄断与算法歧视。如,要求跨国企业在亚洲市场部署AI产品时需通过本地化伦理审查。建设缩小数字鸿沟的“亚洲数字丝绸之路”,发起区域性数字基建倡议,重点投资5G、云计算等底层技术,并通过跨境电商平台(如东南亚的Lazada、中国的AliExpress)赋能中小企业。

统筹安全与发展:避免“泛安全化”干扰。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安全与发展是亚洲各国必须面对的两大课题。因此,亚洲各国需要在安全与发展之间找到平衡,通过合作实现共同安全与共同发展。一方面,亚洲各国应加强安全对话与合作,通过建立互信机制和开展联合行动,应对传统与非传统安全挑战。朝核问题、南海争端等热点问题需要通过和平谈判和外交途径解决,避免军事对抗升级。同时,各国应加强在网络安全、反恐、跨国犯罪等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共同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另一方面,亚洲各国应警惕“泛安全化”对区域合作的干扰。亚洲各国应坚持开放包容,通过对话、协商与合作解决分歧,避免因过度安全化而阻碍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论坛作为亚洲最具影响力的国际交流平台之一,为各国提供了思想碰撞的平台。未来,论坛应进一步发挥其在推动区域合作中的积极作用,通过加强对话与交流,促进各国之间的政策协调与利益融合,进一步发挥其在推动区域合作中的引领作用,为亚洲的繁荣与稳定贡献智慧,为全球繁荣稳定提供“亚洲方案”。

  论坛的使命不仅是“对话”,更是“行动”。面对百年变局,亚洲需以机制化合作替代碎片化竞争,以包容性创新打破技术垄断,以绿色共享平衡发展与生态,这或许是亚洲未来的“博鳌答案”。通过上述路径,论坛可成为亚洲团结的“黏合剂”、变革的“试验场”与未来的“设计室”,为不确定的世界注入更多亚洲确定性。

俯瞰海南博鳌东屿岛上的博鳌亚洲论坛国际会议中心。阮琛 摄

(作者系中国南海研究院原院长、省委外办原主任)

来源:《今日海南》2025年第3期

# 博鳌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举报
投喂支持
1人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
热门评论
亚·瑟得一批
在博鳌寻找新答案
2025-03-25 11:21 中国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