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分享

黄艺冰笔下的泰宁:构建心景,绘古城深情

八链名人

2025-02-25 12:38 中国

44827 0 0

寻景写生对于艺术家而言,恰似源头活水,不可或缺,尤其是在国画领域,其重要性更为凸显。国画欲达至高境界,需历经三重,然此并非易事。

首重“师古”,每一位踏上国画研习之路的人,皆必经此途。古人遗留的艺术精华内容虽有限,然学者汲取其中的多寡、对其理解的深浅以及运用的娴熟程度,却千差万别。这就如同攀登高峰,有人仅能触及山脚的浅滩,而有人则能深入峰巅的胜境。次重“师自然”,大自然这位鬼斧神工的巨匠,以其无穷的创造力,雕琢出形态各异、美不胜收的景色。这些自然之景,宛如灵动的诗篇,为不同的艺术家带来独特的构图灵感与深远的意境启发。正如石涛所言:“搜尽奇峰打草稿。”大自然中的奇峰异石、溪流山川,皆是艺术家创作的无尽源泉。而第三重境界“师我心”,则是艺术家基于自身内心对所见之景、所感之物的深刻体悟,将心中的情感与思绪,如行云流水般“书写”于画纸之上,重构出全新的且独具个人风格的景致。

“巾帼丹青颂泰宁”中国女画家协会福建泰宁采风行

以黄艺冰近期受邀参加“巾帼丹青颂泰宁”中国女画家协会福建泰宁采风行活动所创作的泰宁系列画为例,在我看来,她已然跨越了“师自然”的阶段,迈入了“师我心”的艺术层次。何以见得?且看《古城邑象》《泰宁印心崖》《泰宁甘露岩寺》这三幅佳作,若将其与泰宁的实景相对比,便会惊觉画面与现实并非完全契合,它们更多地承载着艺冰内心深处对泰宁的独特印象。泰宁的自然风貌与人文底蕴,早已深深烙印在她的灵魂深处,故而她在画纸上构建起的,是她对泰宁独特而深刻的理解。

中国画《古城邑象》 180cmx97cm 2025年

一、于泰宁古城,探寻古人足迹与风华旧梦

《古城邑象》描绘的是泰宁古城中的一条古巷——九举巷,它坐落于尚书街西侧,此地曾有“隔河两状元,一门四进士,一巷九举人”的辉煌过往。黄艺冰在画中题跋:

“巷深而幽,两旁古厝林立,檐角翘墙垣斑驳,皆显岁月之痕。巷中人家,世代书香,书声琅琅,琴瑟和鸣,文脉绵长,人才辈出,令世人一探其幽,品其韵。”

当黄艺冰置身于这条古街时,想必她的思绪早已穿越时空,与古人展开了一场灵魂的对话。因此,她在画中并未描绘现代人,而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向古人致敬。画面中,空无一人的古街静谧而深沉,两旁的屋檐依旧,有的屋檐下还高悬着古时茶馆、酒馆、客栈的幌子,微风拂过,似在诉说着往昔的繁华,让人不禁涌起“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慨。

中国画《古城邑象》局部图

在国画的山水、花鸟、人物三科中,黄艺冰以人物画起家,然而在此画中却不见人物踪影,这其中必有深意,她巧妙地将想象的空间留给了观者,着实妙不可言。其实,有些画作并非一定要绘有人物才能展现其魅力。就如同这幅《古城邑象》,从近景处砖墙上繁茂生长、向下垂落的一大簇花藤,到古街巷子里摆放的一盆盆花草树木,再加上那高悬的红灯笼,这些元素相互映衬,虽不见人影,却处处暗示着这里充满了人间烟火气。正所谓“画虽无人,但观者脑中已有人”。当我初次看到这幅画时,曾写下这样的点评:

黄艺冰此作,以写意之笔,绘泰宁古城古街。未起稿而直落墨,黑白交织间,马头墙、古招牌、花草树木错落。寥寥数笔,古韵与烟火气并存,似打开时光通道,带观者踏入悠悠旧巷,于简洁画面中,尽显“幽古”风情。从画面意境来看,足见艺冰对泰宁用情至深,方能借笔墨让古城跃然纸上,诚如古人云“思之愈深,情之愈笃”。

如今回顾,当时的点评或许略显肤浅,未能像此刻这般深入地探究其中的艺术奥秘。毕竟,对于艺术品的鉴赏,不同的时刻、不同的人,往往会有截然不同的见解与感悟,这正是艺术品的神奇魅力之处。

中国画《泰宁印心崖》 180cmx97cm 2025年

二、于印心崖下,营造心灵的清静净土

印心崖,我未曾亲身涉足,为使文章表述更为精准,特意查阅了网上的相关视频。然而,有关此地的视频资料并不丰富,由此可见,这是一处鲜为人知的世外桃源。黄艺冰此次写生能够觅得这样一处佳境,足见主办方的良苦用心。

她的《泰宁印心崖》,画面给人的直观感受,犹如借助无人机的视角,俯瞰整个印心崖、崖下的民居以及周边蜿蜒的溪流。泰宁县委宣传部对印心崖的官方介绍为:

“印心崖正守于大布溪与金溪的交汇口,是泰宁世界地质公园八仙崖景区龙王岩的主峰之一。令人惊异的是,印心崖面朝东方,心形中间有一条竖直裂缝,经历亿万年的风化崩裂,左右心瓣形成了一个夹角,太阳光线移动时,会在右边留下一片阴影,时值正午,阴影还会准时在中间重合。古代没有机械电子钟表,村民们根据季节变换,通过观看阴影面的大小,即可判断时间,似乎是上苍赐予的天然时钟。仔细观看,右边心瓣上有两道黑色印痕,像是现代钟表的时针和分针,永远指向2点35分,成为自然最优美的夹角。”

对照这段文字描述,再审视黄艺冰的画作,便会惊叹于她对细节的精准把握。初看这幅画时,我曾觉得印心崖既像一张人脸,又似一个时钟,显示着下午2点35分。如今经详细介绍,不得不佩服黄艺冰对常识的准确拿捏,在她的笔下,没有丝毫的“另类乱画”。在国画领域,严谨性至关重要,稍有不慎,便可能被圈内专业人士视为不专业。

中国画《泰宁印心崖》局部图

此外,黄艺冰在这幅画中运用的留白手法,堪称一绝。留白之处,恰似清晨的雾气,从深邃的大溪谷中袅袅升腾而起,给观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留白,乃是合格艺术家必备的创作技巧。在艺术圈内,部分艺术家在创作山水、花鸟或人物画时,常常试图将画面填满,殊不知,过满则易生弊端。有时,为了参展,或许会不得已而为之。但倘若从市场角度考量,真正面向大众的画作,一般并不建议画得太满。其一,画面过满会让观者产生视觉疲劳,难以获得舒适的观赏体验;其二,绘制满幅画作往往耗费艺术家大量时间与精力;其三,过度填充可能会破坏画面原本应有的意境。

值得一提的是,黄艺冰巧妙地将题跋写在印心崖旁边,而非左下角那片雾气弥漫之处。倘若题跋置于雾气之中,整幅画作的美感与意境必将大打折扣。这一细节,充分彰显了她深厚的专业素养。

在这幅画中,艺冰在没有无人机辅助获取全景视角的情况下,凭借自身敏锐的感官,在脑海中构建出印心崖及其周边的壮丽景致,无论是山势的起伏、溪流的走向,还是树木的分布,都恰到好处,这一点我想给她打优秀分。她巧妙地运用了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的“三远法”。崖下的民居与印心崖之间,形成了高远之势;民居前方的山峦,山前山后的层次,营造出深远之境;而近山处雾气缭绕,远山则虚无缥缈,又构成了平远之韵。“三远法”运用得当,画面的意境便自然而然地得以升华。从这幅画中,我仿佛感受到了艺冰心中那片如仙境般、无人打扰的清净之地,它真的存在。

中国画《泰宁甘露岩寺》 138cmx69cm 2025年

三、于甘露寺中,构建别样的神圣之境

当我初见黄艺冰的《泰宁甘露岩寺》这幅画时,心中不禁涌起一丝疑惑:甘露寺本应隐匿于山洞之中,仅靠一根柱子支撑,可这幅画若不标明是甘露寺,似乎标注其他寺庙之名亦无不可。当地寺庙若看到此画,是否会心生不满?然而,经过一番思索,我渐渐明白其中缘由。倘若要在画中描绘山洞,又该如何展现洞内的建筑呢?这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且难以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寺庙的神韵。若一味追求与现实完全一致,那便成了“画照片”,而非创作艺术品,还不如直接用照相机。再看画面左下角,黄艺冰精心绘制了一位古人,近景处的树木、桥梁、溪流等元素,皆为传统国画的经典元素。由此可见,这幅画是她穿越时空,凭借想象虚构而成的作品。既然是虚构之景,便无需纠结其与现实是否相像,它本身就是艺术家心中的梦幻之境,通过宣纸展现出甘露寺及周围丹霞山景的独特风貌。

曾经,我在短视频平台发布过关于甘露寺的视频,播放量高达几十万,引得众多网友惊叹于人类的聪明才智以及那根柱子的独特。万万没想到,多年之后,我竟通过文字,借助国画家的作品,再次讲述甘露寺的故事,这着实是一段奇妙的缘分。

甘露寺最令人称奇的,并非叶母求子的传说,而是那根支撑着整座寺庙的神奇柱子。它究竟为何能够稳稳地承受住寺庙的重量,历经岁月而不倒?这一奇迹,神奇到难以用言语表述。许多前往甘露寺的善男信女,都会情不自禁地拥抱那根柱子,以至于柱子表面都被摩挲出了浆。忽然耳边响起“我吹过你吹过的风,这算不算相拥;我走过你走过的路,这算不算相逢,我还是那么喜欢你”这歌的旋律......甘露寺这片神奇的土地,承载了无数人的爱恨情仇,有圆满的喜悦,也有不圆满的遗憾,当然也包括写文的我。

中国画《泰宁甘露岩寺》局部图

黄艺冰在这幅画中,以古人的视角重新审视甘露寺,并题写了诗句:

岩寺悬空倚翠微,

梵音袅袅入云扉。

甘露一滴涧千古,

山色湖光共翠晖。

诗句通过对寺庙环境、声音以及周边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传达出一种宁静、祥和且带有佛法禅意的深远意境,言下之意,甘露寺着实是一处值得人们前往探寻的圣地。是的,真的值得去。

通过对黄艺冰这三幅画作的深入剖析,我深切地体会到,一位国画家要创作出一幅优秀的作品,实非易事。这不仅要求艺术家具备扎实精湛的绘画技法,还需拥有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更要对所描绘的对象怀有发自内心的热爱,同时,还得让观者能够产生共鸣,沉浸于画作所营造的意境之中。这些要素,缺一不可。如此看来,绘画之路,道阻且长。说实话,若换作我们去尝试绘画,或许会感到无从下手。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也应多钻研国画技法,尝试拿起画笔,描绘心中的美好景致,亲自感受到这里面的不容易与满意作品呈现的那一刻的喜悦,当然这也是受此次艺冰画作的启发,画里可游亦可居,吸引着我。

本文作者:郑梧沐,艺术媒体“八链名人”主编

作者简介:郑梧沐,2011年本科毕业于集美大学,获法学学士学位。同年,加入知名天使投资人蔡文胜旗下公司任职,投身互联网行业。2013年回乡(泉州)创业,期间还曾担任影视公司负责人,负责影视项目。2016年相继设立文化公司“沐沐烟雨”、科技公司“凌云松”,2022年再度发力创办艺术媒体“八链名人”。凭借对艺术的深刻理解与超强的文字驾驭能力,逐渐成为中国艺术界的知名评论家,长期担任艺术媒体“八链名人”的核心执笔人及主编,撰写上百篇具有深度的艺术家评传,涵盖国画、书法、油画、漆画等多个艺术领域,内容丰富多元,涉及文艺评论、作品赏评、收藏分析、艺术新闻、画展报道、艺术家故事等。评论文章常被主流媒体转载,其主编的“八链名人”平台以高标准的艺术筛选机制著称,仅推荐具有“文雅气息与升值潜力”的艺术家及作品。公开数据显示,多数文章全网阅读量处于“高位”,10万+以上阅读量是常态,全年总阅读量为千万级别。

艺术家简介:

艺术家

Huang Yi Bing

黄艺冰,出生于贵州省铜仁市,土家族,幼承家学,跟随父亲黄蜀黔学习中国书法与国画,毕业于暨南大学,后进修于中国国家画院。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女画家协会理事,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贵州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深圳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琉璃厂画院理事,深圳市中国画学会理事,福州仙宗书画院副院长,武汉博物馆书画研究院研究员。

2024年,黄艺冰登陆《中国经贸》杂志第14期封面人物,《中国经贸》杂志为国家级经济类期刊。

# 黄艺冰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举报
投喂支持
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