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分享

【动物界全系列】新翅下纲—脉翅目

这个是认证

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

2025-02-18 09:08 中国

48460 0 0

新翅下纲—脉翅目

 

真核生物域

动物界

真后生动物亚界

蜕皮动物总门

节肢动物门

六足亚门

昆虫纲

有翅亚纲

新翅下纲

脉翅目

 

脉翅目(学名:Neuroptera)包括草蛉、蚁蛉、长角蛉等,属于完全变态的昆虫。这个目的成虫有两对膜状的的翅膀,前翅和后翅大约一样大。牠们有具有咀嚼功能的口器。世界已知约4500多种,可分为3亚目6总科20科,我国记载14科640余种。在分类上与广翅目、蛇蛉目相近。


1.形态特征

脉翅目通称蛉。口器咀嚼式。触角长,呈丝状,多节。复眼发达。翅膜质透明,有许多纵脉和横脉,多分支,前后翅脉序相似,网状,翅脉在翅缘二分叉。无尾须。全变态。卵多为长卵形或有小突起,草蛉科昆虫有的卵有丝质长柄。幼虫蛃型,头部具长镰刀状上颚,口器为捕吸式;胸足发达,但无腹足。化蛹前由肛门抽丝结茧,多从前蛹期在茧内越冬,少数成虫在隐蔽处过冬。蛹为强颚离蛹。部分种类幼虫水生。成虫及幼虫均捕食性。

翅二对,膜质而近似,翅膜质透明,脉序如网,各脉到翅缘多分为小叉,少数翅脉简单但体翅覆盖白粉;无尾须;头下口式;咀嚼式口器;触角细长,线状或念珠状,少数为棒状;足跗节5节,爪2个;卵多有长柄;完全变态。

体小至大形。体壁通常柔弱,有时生毛或覆盖蜡粉。咀嚼式口器。复眼发达。触角类型多样。前、后翅均为膜质透明,翅脉呈网状。幼虫一般衣鱼型或蠕虫型,口器适于穿刺或为吸收性咀嚼式。胸足发达。蛹为离蛹,多包在丝质薄茧内。卵圆球形或长卵形,有的种类具丝状卵柄。

(1)头部

成虫头部为下口式。复眼大,左右远离,单眼3个或缺。触角一般为丝状、念珠状、棒状或球杆状等。上颚通常较发达,具1强大的端齿,并常具1内齿;下颚可见内颚叶、外颚叶及5节的下颚须;下唇突出,下唇须3节。幼虫头部为前口式。口器的外形为咀嚼式,但其上颚和下颚延长成镰刀状,相合形成尖锐的长管,以适于捕获和吮吸猎物体液,故又称为捕吸式口器或双刺吸式口器。

(2)胸部

胸部3节分界明显,前胸矩形,少数延长(如螳蛉),中、后胸相似。足通常细长,跗节5节,一般具爪1对,少数种类单爪螳蛉的前足特化成类似螳螂的捕捉足。翅通常具翅痣,纵脉和横脉均发达,构成网状脉纹;纵脉在翅缘多分叉;翅前缘通常具有1列横脉。静息时翅呈屋脊状覆于体背。少数种类后翅很小。

(3)腹部

腹部细长,l0节,第1—2节及第9节短形,末节甚小。无尾须。雄虫末端腹板(肛下板)即为亚生殖板,第9节腹板有1对生殖突基节。雌虫第8腹板特化为亚生殖板,第9腹板具l对生殖突,有时形成产卵器。腹气门8对,位于第1—8腹节。

2.栖息环境

完全变态。卵多呈长卵圆形,有的具长卵柄(草蛉)或具小突起(粉蛉)。幼虫寡足型,胸足发达。幼虫口器为捕吸式,其上颚和下颚左右嵌合成端部尖锐的长管,用以捕获猎物并吮吸其体液。幼虫多数陆生,捕食性;少数水生。幼虫一般3—5龄,化蛹时老熟幼虫由肛门抽丝做成圆形或椭圆形小茧,蛹为强颚离蛹。成虫飞翔力弱,多数具趋光性。多数种类陆生,而水蛉科和翼蛉科幼虫水生或半水生。许多种类(如草蛉等)是多种农林作物害虫的重要捕食性天敌,在害虫生物防治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在我国不少地区和单位已成功地利用草蛉防治蚜虫、螨类等。有些脉翅目幼虫还可以入药。

3.主要价值

脉翅目昆虫包括草蛉、蚁蛉、螳蛉、粉蛉、水蛉等,成虫和幼虫大多陆生,大多捕食性(螳蛉大多为寄生的种类,可寄生在蜘蛛,胡蜂等昆虫身上),捕食蚜虫、蚂蚁、叶螨、蚧壳虫等软体昆虫及各种虫卵,对于控制昆虫种群、保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十年来,中国和世界上许多其它国家都已将脉翅目昆虫成功地应用于害虫的生物防治。

4.下属

草蛉亚目(Planipennia)

翼蛉科〈溪蛉科〉(Osmylidae)

泽蛉科(Nevrorthidae)

蛾蛉总科(Ithonioidea)

蛾蛉科(Ithonidae)

巨蛉科〈美蛉科〉(Polystoechotidae)

山蛉科(Rapismatidae)

草蛉总科(Chrysopoidea)

草蛉科(Chrysopidae)

网蛉亚科(Apochrysinae)

草蛉亚科(Chrysopinae)

幻蛉亚科(Nothochrysinae)

姬蛉总科(Hemerobioidea)

姬蛉科〈褐蛉科〉(Hemerobiidae)

粉蛉总科(Coniopterygoidea)

粉蛉科(Coniopterygidae)

水蛉科(Sisyridae)

螳蛉总科(Mantispoidea)

栉角蛉科(Dilaridae)

螳蛉科(Mantispidae)

刺蛉科(Rhachiberothidae

毛蛉科〈鳞蛉科〉(Berothidae)

蚁蛉亚目(Myrmeleontiformia)

蚁蛉总科(Myrmeleontoidea)

蝶蛉科(Psychopsidae)

丽蛉科(Kalligrammatidae)

丽蛉亚科(Kalligrammatinae)

丽褐蛉亚科(Kallihemerobiinae)

山丽蛉亚科(Oregrammatinae)

聪蛉亚科(Sophogrammatinae)

白垩栉角蛉亚科(Cretanallachiinae)

旌蛉科〈燕蛉科〉(Nemopteridae)

细蛉科(Nymphidae)

蚁蛉科〈蛟蛉科〉(Myrmeleontidae)

棘蚁蛉亚科(Acanthaclisinae)

蚁蛉亚科(Myrmeleontinae)

须蚁蛉亚科(Palparinae)

亮翅蛉亚科(Stilbopteryginae)

蝶角蛉科〈长角蛉科〉(Ascalaphidae)

纤蛉科(Babinskaiidae)

5.翼蛉科〈溪蛉科〉

翼蛉科(学名:Osmylidae)又名溪蛉科,脉翅目的一科。


星点翼蛉(学名:Spilosmylus tuberculatus),翼蛉科,翅膜质,触角长,棒状。幼虫以碎屑伪装自己,或藏在树皮下等待被猎物。主要分布於热带及美国南部和西南部。易误认为蜻蜓类。

(1)外观特征

体长8~11mm。体色米黄色;中胸背板至腹端背侧具黑褐色纵纹。翅膀透明,具许多黑色横脉;上翅中央偏外具2枚小黑点,后缘中央附近具1枚稍大的黑点。

(2)生态习性

成虫出现于4至6月,生活在低、中海拔山区。成虫于溪谷环境中较常见,食性及其他生态不明。

6.山蛉科

山蛉科(学名:Rapismatidae),属于脉翅目。至1986年,世界已知15种,中国有4种。

(1)外观特征

型粗壮。触角短小,上颚短阔。四翅宽大,脉呈网状,缘饰仅在前缘,前后翅均具肩回脉,前缘横脉列的脉多分叉并有短脉相连;足缺胫距,爪短粗具小齿。

(2)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西藏、云南、四川。

7.粉蛉科

粉蛉科(学名:Coniopterygidae)是脉翅目下的一个科。体小形,体翅被有白色蜡粉,故有粉蛉之称。

(1)外观特征

触角念珠状。前后翅相似,翅脉简单,纵脉至多不超过10条,到翅缘不再分叉,前缘横脉至多2条。卵椭圆形、略扁,有网状花纹,一端有突起的受精孔。幼虫身体扁圆,两端尖削。触角2节。上颚和下颚组成粗短的吸管常被唇基和下唇包围,下唇须2节、棒状。成虫栖居在果树和林木之间。成虫和幼虫均捕食蚜、螨、蚧和粉虱等。

(2)彩角异粉蛉

彩角异粉蛉(学名:Heteroconispicticornis),属脉翅目、粉蛉科的一种生物。

体长2.5~3毫米,前翅长2.5毫米,后翅长2~2.3毫米。小型种类。体和翅均覆白粉,触角有深浅两色。头部深褐色,复眼黑色;触角18节。下颚须和下唇须均为深褐色。胸部褐色;足黄褐色;胫节较淡,端半多毛。腹部淡黄色,腹囊4对位于3~6腹节两侧。翅去掉白粉后呈烟色,翅脉褐色,前翅沿纵脉有细白边,以M基部白边最宽而明显;横脉透明。前翅M上有两条脉鬃。

(3)直胫啮粉蛉

直胫啮粉蛉(学名:Conwentziaorthotibia),分布在中国各省市。

体长2.5~2.8mm;前翅长3.1~3.5mm,后翅长1.3~1.4mm。头部褐色,触角全部为褐色,雄36~37节,雌32~34节。前翅除横脉Sc-r和r外其余均为褐色而极明显,Sc-r在r的外侧。后翅短小,Sc粗壮,与R1平行,但靠近末端合成一条,Rs和M均单一,有横脉相连,Cu侧很小。足全部为褐色,中后足胫节中部不显著粗大,呈直筒形。雄蛉腹端深褐色,外生殖器的阳基突基部细长而略上弯。雌蛉腹端肛外板深褐色,腹缘近中部凹缺。

(4)广重粉蛉

广重粉蛉(学名,Semidalisaleyrodiformis),属于粉蛉科,头褐色,触角深褐色,25~33节。胸部褐色,翅烟色,明。头褐,角深褐色,25~33节。胸部褐色,翅烟色透。前翅长2.1~3.9mm,后翅长1.7~3.2mm。雄外生殖器,臀板外突细长,下生殖板截短,阳基侧突在中部和端部各有1各端齿。小钩很小,爪状。广重粉蛉是重要入侵物种——B型烟粉虱的优势种捕食性天敌之一,成虫和幼虫均能取食烟粉虱卵、若虫和伪蛹。

8.水蛉科

水蛉科(学名:Sisyridae))是脉翅目下的一个科。世界已知40多种,中国有10种。分布于世界各地有淡水海绵的地方。

(1)形态特征

小型昆虫,生活于水边,喜光。翅长3~7mm,形似褐蛉。触角念珠状,约为翅长的一半。前胸短宽,中后胸具发达的小盾片;足简单,前足基节较长。翅两对相似,长卵形,翅脉和翅缘具大毛,翅外缘具缘饰,翅痣不明显;阶脉很少。腹部大部膜质。

(2)生活习性

成虫烟褐色。卵块附于水面或水中的丝网上。幼虫水生,以淡水海绵及藻类为食。幼虫成熟後离水,织一双重壁的茧而化蛹。

9.栉角蛉科

栉角蛉科(学名:Dilaridae)是脉翅目下的一个科。雄触角栉状,雌具细长产卵器弯折腹背上;翅多波状褐纹。

(1)分布范围

栉角蛉较少见,世界仅知50多种,中国占2/5。中国记载14种,有6种产于台湾,中华栉角蛉(Dilarsinica)产于山西。

(2)西藏栉角蛉

西藏栉角蛉(学名:Dilartibetanus)是栉角蛉科昆虫,雄虫体长4~4.5mm,前翅长7~8mm,后翅长6~7mm。头部黄褐色,唇基具一黑色横带斑,触角间环以“X”形黑纹;

①外形特征

复眼圆凸于头侧,3个单眼明显突出;触角黄褐色,鞭节呈栉状,有16节各具一细长的栉支,末端7~8节则简单。胸部暗褐,前胸具黄褐色瘤突;中后胸粗壮。足细长,黄褐色,各节的末端均带褐色。翅宽大而端部较圆,褐色半透明;前翅具意褐色短条斑组成的约20个横带纹,翅疤黑褐,翅中的1个翅疤周围呈大褐斑;后翅全部呈褐色,除前缘及翅端略显褐斑外,无前翅样的斑纹。腹部较粗短,褐色多毛,腹端黄褐色。

②分布地域

西藏。栉角蛉较少见,世界仅知50多种,中国占2/5,此种为特有种。

10.毛蛉科〈鳞蛉科〉

毛蛉科(学名,Berothidae)又名鳞蛉科,是脉翅目下的一个科。


(1)外形特征

小到中型;触角细长而多节,柄节长而大;下颚须5节,下唇须3节,端节均膨大;前胸短或狭长,中与后胸小盾片,翅卵圆形狭长,翅端常钩弯或斜截,脉上多毛,有时还有鳞;足细长,腿节有刺列;腹部多毛及毛点,雌虫腹端有1对钩弯的细长附器。

(2)栖息环境

全世界已知60种,主要分布于非洲、澳洲;我国已知10种,分布于海南、云南、浙江和福建

11.蝶蛉科

蝶蛉科(学名,Psychopsidae)是脉翅目下的一个科。

(1)外形特征

体大,外形极似蜻蜓。触角长,几乎等于体长,棒状;复眼大,被一沟分为上,下两部分。翅痣下室短。幼虫头部有显著的后头叶,上颚具3齿,外形很像蚁狮,但不筑陷阱,而是埋伏地面等待攻击经过的小型昆虫。

(2)川贵蝶蛉

川贵蝶蛉(学名,Balmesterissinus),蝶蛉科的一种昆虫。

①形态特征

体中型,翅展25mm左右;头部褐色,复眼隆突于两侧,触角极短、念珠状;翅宽大,上有大型斑点,美丽似蝶。幼虫生活在树皮下裂缝中,捕食小虫。蝶蛉较罕见,具趋光性。

②分布

重庆、四川、贵州等地。

12.旌蛉科〈燕蛉科〉

旌蛉科(学名:Nemopteridae)也称燕蛉科,是脉翅目蚁蛉总科的一科昆虫。

(1)特征

旌蛉科昆虫成虫体型中至大型。头部小,向下延伸呈喙状,触角棒状,复眼发达,无单眼。前翅宽大,后翅极特化,呈狭长的细带,末端常扩展,具有伪装、平衡飞行以及控制体温等功能。特化的后翅是本科最明显的一个特征。

(2)分类

旌蛉科目前已确定183种,分为2个亚科:线旌蛉亚科 Crocinae:本亚科物种后翅特化为细长的丝状,并不膨大,幼虫前胸极度延长;旌蛉亚科 Nemopterinae:本亚科物种后翅翅端膨大,缎带状或勺状,幼虫粗壮,前胸不延长。

旌蛉科分2亚科至少已有39属122种,局限在地中海-东洋区、非洲、澳大利亚和南美四个分布中心。中国只发现一种,分布于云南省。

(3)下属亚科

线旌蛉亚科(Crocinae)

旌蛉亚科(Nemopterinae)

(4)中华旌蛉

中华旌蛉是有翅节肢动物,雄体长约21毫米,前翅长26毫米,后翅长60毫米,属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

①形态特征

头部:头黄色,头顶除复眼边缘外均呈褐色;头前端延伸呈喙状,额唇基的端部与上唇前缘均带褐色,前幕骨陷为褐色斜向长凹窝;下颚须与下唇须暗褐,口器;触角线状,黄褐色,具微毛。

胸部:胸背暗褐色,前胸宽大于长,呈鞍状,背面局梯形大斑,内有细中线,背板两侧包向胸侧则为黄色;中胸在盾片上有斜向长黑斑;足黄色,具褐斑,被短毛;跗节各节末端及爪均为暗褐色,基跗节和其余4节之和约相等。

翅膀:前翅宽大,透明,翅基带褐色,翅痣很小,黄白色,内有4-5条横脉;翅脉淡褐,部分较深,Rs的起点在翅中,分7条;横脉多而排列整齐。后翅极细长如带,为前翅的2倍多长,淡褐色,有3条纵脉,横脉很密,均为褐色;翅端部约占3/8为白、褐、白3段,中段扩展成叶,最宽处在两色交界处并自然扭转。

腹部:腹狭长,背面暗褐,节端具黄边及暗纹;腹端臀板短小,第9腹板极发达,端半分开成臂状突伸。形态特殊,极其罕见。

②保护级别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

 

 

# 动物界全系列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举报
投喂支持
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