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叶蜂科—黄斑蜂族(上):赤腹蜂
真核生物域
动物界
真后生动物亚界
蜕皮动物总门
节肢动物门
六足亚门
昆虫纲
有翅亚纲
新翅下纲
膜翅目
细腰亚目
蜜蜂总科
花蜂类
切叶蜂科
切叶蜂亚科
黄斑蜂族
黄斑蜂族(学名:Anthidiini)是属于切叶蜂科切叶蜂亚科下的一个族。黄斑蜂族中包括约3600个已知的物种,它们主要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温带和热带地区。这些昆虫通常生活在孤独的状态下,而非社会性的,它们以花粉和蜜作为主要的食物来源,并且在植物的授粉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黄斑蜂族昆虫的身体通常呈黑色或棕色,身体上有明显的黄色或白色斑点,这些斑点在不同物种之间有所不同。
1.小黄斑蜂属
小黄斑蜂属(学名:Anthidiellum)是属于黄斑蜂族下的一个属。
(1)北方小黄斑蜂
北方小黄斑蜂(学名:Anthidiellumborealis),切叶蜂科小黄斑蜂属的一种蜜蜂。
①形态特征
雄性:黑色具黄斑:唇基、上颚(顶端黑褐色)、眼侧(稍超过触角窝)、额唇基具1横斑(一些个体无),颅顶两端角各1横纹,前胸背肩突,中胸前缘两侧各1横斑,小盾片端部并列两个大斑,前足腿节端半部,中足及后足腿节顶端,前足、中足及跗节,后足胫节基部,端部及侧缘,跗节均黄色;翅基片上半部,腹部第1一2节背板两侧各1椭圆形斑,第3--5节背板中部各具1椭圆形斑,两侧各1小斑,第6节及第7节均黄色。上唇褐色;翅基片下半部黄褐色;翅烟色,外缘色深。体毛稀少,白色,触角窝周围、中胸前缘、小盾片端缘、足各节外侧的毛均较密;腹部腹板被较长而密的白毛。
雌性:6~7mm。与雄性区别为:体上黄斑较少,额唇基缝与触角窝之间的眼侧各1黄斑;前足胫节外侧黑色;中足胫节大部分黑色,仅表面基半部具1黄斑纹;后足胫节黑色;腹毛刷金黄色;腹部第3一5节背板两侧不具小黄斑。
②分布范围
北京、河北、吉林(二道白河)、黑龙江(五大连池)、山东(济南)、四川(理县)。
(2)大盾小黄斑蜂
大盾小黄斑蜂(学名:s strscutellatum)是切叶蜂科小黄斑蜂属昆虫。
①形态特征
雌性:中胸侧板前缘呈片状;腹部第1一6节背板刻点较胸部大而稀;第6背板端缘两侧圆,中部凹,中央具1小突起。体大部分黄色;上颚(除端齿)、唇基、眼侧斑达复眼顶部、额唇基、颅顶至侧角带状、前胸背肩突、中胸盾片基侧角、胸侧基部前侧近方形斑、小盾片具2个大圆斑;翅基片前半部、前及中足腿节下表面、后足腿节端半部及各胫节、跗节、腹部第1节背板小侧斑、第2-5节背板大侧斑、第6节(基部中央三角形黑斑)均黄色;第1-5节背板端缘黄褐色;翅浅烟色,端缘及缘室较深。体毛白而稀。
雄性:未明。
②分布范围
新疆。
2.黄斑蜂属
黄斑蜂属(学名:Anthidium)是属于黄斑蜂族下的一个属。
(1)长黄斑蜂
长黄斑蜂(学名:Proanthidiumoblongatum)是切叶蜂科黄斑蜂属的一种动物。
①形态特征
12—13mm。头宽于长;上颚8齿,大小不一致;唇基及眼侧黄斑上刻点稀而浅,唇基中央具纵平滑纹;额、颊及颅顶刻点较唇基密;触角第1鞭节等于2+3;胸部刻点似额者;小盾片端缘呈波状;腹部第1一5节背板基部2 /3刻点较稀,端部1 /3刻点小而密;第6节端缘圆。
体黑色具黄斑:唇基、上颚(齿黑色)、眼侧、前胸背肩突、翅基片基半部、前、中及后足(腿节基部黑褐色)、腋片、小盾片端缘均黄色;腹部第1—4节具大黄斑,第5——6节全部黄色;触角鞭节红褐色。体毛白色,触角窝及胸侧密被白长毛;腹毛刷基部浅黄色,大部分金黄色。
14—15mm。似雌,主要区别为:上颚3齿;小盾片端缘及两侧缘圆,亚侧缘具齿突,端缘中部稍凹;腹部第1节基缘脊状;第6节背板两侧尖齿状,端缘中央齿状;第7节背板宽大,侧缘圆,端缘中央凹深;颅顶侧角各1黄色横斑;腹部第5 —6节背板各具2个大黄斑;前及中足腿节端部、后腿节大部、各胫节及跗节橘黄色。体毛较雌密且长;腹部各背板亚端缘被1排金黄色毛。
②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内蒙古(乌盟)、新疆(阿克苏)。
国外分布:欧洲,美国(引入)。
(2)叉黄斑蜂
叉黄斑蜂(学名:s strfurcatum)是切叶蜂科黄斑蜂属的一种动物。
①形态特征
雌性:10 mm。上颚7齿;唇基中部稍隆,亚端部凹,端缘锯齿状;头及胸部刻点密集;触角第1鞭节长于第2节,短于2+3节;腹部第1~5节背板基部大部分刻点较胸部大而稀,端缘刻点小而密;第6节大部分皱状,端部凹,较平滑,端缘中央具2叶状突;体黑色,仅腹部第2~5节背板中部具黄带纹(第2~3节中断)。体毛灰黄色;触角周围及胸侧被灰白毛;颅顶及中胸被浅黄色毛;腹毛刷金黄色。
雄性:未明。
②分布范围
云南(丽江)、四川(马尔康)。
3.伟黄斑蜂属
伟黄斑蜂属(学名:Bathanthidium)是属于黄斑蜂族下的一个属。
(1)黑足伟黄斑蜂
黑足伟黄斑蜂(学名:Bathanthidiumatriceps)是切叶蜂科伟黄斑蜂属的一种蜜蜂。
①形态特征
8mm。黑色具黄斑。唇基刻点密而浅,端圆稍弯;上颚及唇基密被刻点;颅顶及后头刻点粗而密;复眼间小区刻点很密且粗;触角第1鞭节稍长于第1节,稍短于第4节;中胸盾片刻点密且粗;小盾片顶缘薄,表面刻点深且稀,中部更明显;腋片闪光,刻点密且深;腹部闪光,第1节背板基部一乓稀浅的刻点,中部及端缘刻点细;第2 -4节基部至中部刻点细且稀,亚端部至端部刻点很细,端缘光滑无刻点;第6节刻点粗且密,端缘中央呈短针状,基部宽,端部钝,侧缘圆。
腹板光滑,第1- 3节刻点稀,端缘无刻点;第4腹板端缘凹,中部具两个很短的直针;第5腹板具深且宽的凹;第6节光滑,端缘钝具密的刻点,下侧宽具小刻点,中部表面不平坦。
唇基及上颚(齿端黑褐色)深黄色;眼侧具暗黄色斑;翅基片暗褐色,翅浅烟色,缘室及顶缘色深;前及中足跗节深褐色;后足跗节黑褐色;末跗节红褐色;腹部2- 5节背板具很深的黄横带,达侧缘但中断。头部毛短且稀,浅黄色;颅顶具浅黄褐色毛;中胸盾片被短而稀的褐色毛;腿节被长的白毛;腹部第2-5节背板被稀而短的黑毛;第6节被短的黑褐色毛;腹板毛灰色。
9.5mm。唇基宽于长,密被细刻点,端缘锯齿状;上颚3齿;触角第3节稍长于第2节;颊及颅顶刻点似唇基;小盾片半圆形;中胸盾片、小盾片及并胸腹节小区刻点大而稀;翅基片密被小刻点;腹部闪光,背板基部刻稀,端半部粗;中足基跗节长;前足胫节内表面闪光。体黑色,腹部第2-5节背板两侧均具椭圆形黄斑;距黑色;翅烟色,端部色深;翅脉及痣黑褐色。颅顶被褐色长毛;胸部表面被栗色绒毛,侧板毛密,白色;足毛及腹毛刷白色。
②分布范围
分布于福建(邵武、大竹岚)、甘肃。
(2)西伯利亚伟黄斑蜂
西伯利亚伟黄斑蜂(学名:Stenanthidiellumsibiricum),膜翅目切叶蜂科伟黄斑蜂属的一种蜜蜂。
①形态特征
雌性:8~9 mm。似Bathanthidium(s.str.)bifoveolatumAlfken,主要区别:本种唇基前缘小齿状;颊的最宽处宽于复眼的上端;小盾片较短,未超过并胸腹节;体上黄斑较少,仅在眼侧下部各1小黄斑;胸及足均黑色;腹部2~4节两侧具较大的黄斑,第5节两斑间距近;腹毛刷金黄色。
②分布范围
北京、黑龙江(岱岭)、吉林(长白山、二道白河)、内蒙古(博文图)、河北(小五台)、浙江(天目山)、四川(马尔康)。
4.内脊黄斑蜂属
内脊黄斑蜂属(学名:Eoanthidium)是属于黄斑蜂族下的一个属。
中国内脊黄斑蜂(学名:Eoanthidiumchinensis)是切叶蜂科内脊黄斑蜂属的一种动物。
(1)形态特征
①雄性
7mm。上颚3齿;触角窝内侧具脊;亚触角缝向外弯;唇基梯形,宽大于长1 /2,表面具稀的皱,基部刻点较端部稀;额唇基区刻点最大;眼侧、颅顶及颊点间距不超过点的直径的1 /2;下颚须2节;触乞第1鞭节长于宽的1 /2,第2与3节等长,第4节长宽相等,余各节等长;颊最宽处等于复眼宽的2 /3;小盾片遮于并胸腹节之上;胸部刻点与眼侧等同;后足基节极膨大,有中垫;腹部背板基部点间距为点直径的0.5—1;中部为0.5一2,端部光滑;第7背板后缘圆,中央具小突。
体黑色具黄斑:上唇端缘、上颚基部、眼侧、额唇基区、颅顶边缘及颊上的斑或纹、前胸背肩突及翅基片的斑纹、中胸盾片具4条细纹,基缘2条纹、腋片及后盾片具2个斑、足的跗节及胫节外表面,基节下表面,腿节的部分、腹部第1节背板4个斑(中部2个不明显)、第2—6节背板各1中断纹及第7节端缘均黄色;腿节内表面大部分褐色;翅浅褐色,脉及痣褐色;体被稀的白毛,颜面、胸及足的下表面的毛较长;颅顶毛褐色;第2腹板被白色长毛。
②雌性
未明。
(2)生活习性
采访植物:兰草(Eupatoreae sp.)。
(3)分布范围
云南(西双版纳)。
5.赤腹蜂属
赤腹蜂属(学名:Euaspis)是属于黄斑蜂族下的一个属。
(1)基赤腹蜂
基赤腹蜂(学名:Euaspisbasalis),膜翅目切叶蜂科赤腹蜂属的一种蜜蜂。
①形态特征
雌性:14~15 mm。头部圆;唇基稍隆起,刻点较细;上颚2齿,外齿尖;具额唇基纵脊,但不甚明显;额及颊刻点较密;颅顶端缘直,表面刻点粗大而稀;侧单眼外侧各具平滑小区;中胸盾片中部刻点密集,边缘较稀;小盾片端部突出于并胸腹节之上,表面刻点粗大;后足基节膨大;腹部各节背板基部刻点较大,端部较小;第6腹板基侧齿发达,腹板端缘宽圆,基部中央具1近三角形的隆起,端半部无明显的脊。头、胸、足及腹部第1节黑色;上颚顶端、腹部第2~6节红色;翅褐色透明,前缘及端部较深。
雄性:11~12 mm。似雌,主要区别为:腹部第7腹板端部中央具3小齿,中央者稍小。
②生活习性
采访植物:荆条,蜀葵。
③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北京、江苏(海州)、浙江(天目山、龙泉)、安徽(宁国)、福建(福州)、江西(婴源、枯岭)、山东(青岛)、四川(峨眉山)、陕西(太白、秦岭佛坪)、甘肃、台湾。
国外分布:日本,朝鲜半岛。
(2)波赤腹蜂
波赤腹蜂(学名:Euaspispolynesia),膜翅目切叶蜂科赤腹蜂属的一种蜜蜂。
①形态特征
雌性:10 ~ 14mm。上颚3齿;唇基密被大刻点,两侧较小;触角第1鞭节稍短于第2节,第2与第3等长;额唇基中央具纵脊,延至额上分两岔;颅顶及胸侧刻点较大而密,中胸盾片较小;小盾片突出于后胸之上,端缘中央稍凹;腹部第1节背板刻点较密;2—5节背板中部刻点很稀;第6节刻点密,端缘圆;第5腹板正常;第6腹板基侧各1齿,侧缘中部稍凹,端半部延长似舌状,腹板基部中央纵脊弱,向端部延伸呈三角形隆起。头、胸部及足均黑色;跗节黑褐色;腹部红褐色。体毛白色,稀少;唇基、眼侧、并胸腹节基部两侧毛较密。
雄性:12 ~ 13mm。与雌性的主要区别为:第7背板端部具3个尖齿,中央者较长。
②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江苏(海州、南京、镇江)、浙江(杭州、舟山、莫干山、天台山)、安徽(宁国)、福建(福州)、湖南(长沙、收县、衡山)、广西(桂林)、海南、贵州(锦屏)、云南(西双版纳、景东、金平、车里、屏边、高丽贡山)、西藏(墨脱)。
国外分布:尼泊尔,缅甸,泰国,越南,老挝,马来西亚西部,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