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青岛迎来雨季的时候,法官吕晓明带领的团队也迎来了一段不同寻常的征程。他们的目的地,是六起跨越十六年之久的宅基地房屋拆迁补偿纠纷,它们如同沉重的枷锁,束缚着当事人的心,也考验着法律的公正与温度。
初次启程
故事始于省法院的一封委托函——六起案件的当事人对村委会收回其宅基地使用权及地上房屋补偿事宜不服向法院起诉,因不服二审裁判而向省高院申请再审,省法院委托我院对该六起案件调查取证并组织调解。这六起案件因涉及时间跨度大且当事人情绪激烈、矛盾深重而显得格外棘手。接到省法院的委托后, 青岛铁路运输法院 高度重视,先后多次研究部署,推动工作。而作为案件一审的承办法官,吕晓明更深知这是一场“硬仗”——十六年的纷争,不仅让当事人之间积累了深厚的恩怨,也让案件本身变得错综复杂。
天公不作美,连日的暴雨似乎也预示着此行的不易。第一次驱车前往现场时,雨水模糊了车窗,道路泥泞不堪,历时近两个小时才终于抵达当事人所在地——一处车库改装的小卖部。吕晓明径自走到小卖部深处,在一个小马扎上坐下与当事人聊了起来。时不时有顾客来买东西,打断了谈话,当事人想起身关店,吕晓明却不介意:“大姐,不要耽误了你做生意,咱们慢慢聊,不着急。”
然而,多年的积怨让初次对话并不顺畅,当事人与街道办事处、村委会对宅基地面积、拆迁补偿方案的分歧如同窗外的雨丝,细密而难以梳理。
深入调查
前两次调解未果,吕晓明却并未气馁。为了更全面的了解案情,法官调取了宅基地房屋被拆除前、后的航拍图与电子地形图,在图上逐个找到案件所对应的房屋,以便更直观地观察案涉房屋与土地的情况。但“纸上得来终觉浅”,只有实地查看土地现状,才能了解是否具备现场指界重新测量的条件,而这也正是解决各方当事人矛盾的关键所在。吕晓明决定进行实地走访,冒雨来到当事人宅基地房屋所在地,房屋已被拆除,只剩下些断垣残壁,加上雨水,路途湿滑,难以行走,却丝毫未减弱他走进这场“风暴”中心的决心。
随后的日子里,大雨似乎成了他们调解路上的常客。对案件事实有了深入了解后,吕晓明深知,只有真正走进当事人的世界,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吕晓明了解到,有一个当事人名叫苏某,其与街道办、村委间分歧最大,矛盾也最深。最近苏某受伤住院,前期沟通时一直未曾露面,仅委托他人代为调解,考虑到苏某的身体状况与案件的特殊性,吕晓明决定亲自到医院看望苏某,与其面对面沟通。法官的到来,让苏某脸上闪过一丝惊讶,但渐渐地,吕晓明聊家常般的谈话方式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苏某也慢慢放下了提防与戒备,向吕晓明敞开心扉,交谈中了解到苏某家中有一老母亲常年瘫痪在床,苏某受伤住院,其母亲在家无人照料。吕晓明立即与街道办与司法所联系,为苏某寻求帮助,解决其实际困难。此时,狭小的病房内,四周是雨水敲打窗户的“砰砰”声,一座理解与信任的桥梁悄然搭建。
波折重重
但这注定是一场艰难且漫长的征程。就在大家都以为看见胜利曙光之时,其中一位当事人却突然反悔,不仅推翻了之前达成的初步共识,还提出了许多苛刻的要求,而其他当事人见状也纷纷转变,一时间气氛降至冰点,调解难以继续推进。当事人不断变化的诉求也让一向积极乐观的吕晓明一度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之中。
正当几乎要放弃之时,转机悄然降临。案件调解过程中,吕晓明向上级法院请示汇报,同步案件进展。在调解陷入僵局时,其中一个当事人主动给省法院打电话希望能继续推动调解。省法院遂会同铁路中院迅速介入,不仅带来了更高层次的法律视角,更以他们丰富的调解经验和深厚的法律功底,为案件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上级法院的指导下,重新梳理了案情,深入分析了当事人的心理诉求,并制定了更为细致、更具针对性的调解方案。
方案调整
经过数次沟通,吕晓明发现了问题症结所在:六起案件涉及当事人众多,且互相利益有交杂,聚在一起时沟通混乱。针对发现的问题,吕晓明很快作出调整:逐个击破。
吕晓明分别找到六起案件当事人,为方便其出行,将其邀请到就近的法官工作室,逐个沟通。针对每个当事人,耐心解答他们的疑问与困惑,协助他们理清思路,为其分析利弊得失,明确诉求。整整两天,从早上八点到晚上九点,他们都与当事人一起度过。调解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每当双方就某个关键问题产生分歧时,气氛就会瞬间紧张起来,这时,吕晓明总能迅速介入,运用他的智慧与经验,巧妙地引导双方回到谈判桌上,寻找共同点和突破口,他时而严肃认真,指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时而幽默风趣,用生动的比喻化解紧张气氛。就这样,在他的努力下,当事人逐渐从对立走向合作,从争吵走向协商。
终见和解:雨后的晴空
签和解协议的这一天,是个难得的晴天,雨后的天空清澈而明亮。
在省法院的主持与见证下,六起案件的当事人与村委会达成和解协议,并当场撤回六起案件的起诉、上诉及再审申请,同时还涉及一起向最高院提起的再审申请、一起向铁路中院的上诉案件、六起行政赔偿案件、确定宅基地权属的民事诉讼案件均一并得到化解。当调解协议被郑重签署的那一刻,当事人脸上洋溢着久违的笑容,但是吕晓明——这位总是乐呵呵、爱开玩笑的法官,却落了泪。那是他听到当事人说“今晚终于能睡个好觉了”的欣慰,是他看到年逾八十的老人得以安享晚年的喜悦,是对当事人紧握着他双手给予信任的感动,是对人性宽容、对法律信仰的真心流露。
文字: 青岛铁路运输法院 王行书 编辑:石慧
公司减资未通知债权人,股东应承担何种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