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分享

【动物界全系列】椿象总科—土蝽科

这个是认证

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

2024-05-20 09:44 上海

57813 0 0

椿象总科—土蝽科

 

真核生物域

动物界

真后生动物亚界

蜕皮动物总门

节肢动物门

六足亚门

昆虫纲

有翅亚纲

新翅下纲

半翅目

异翅亚目

椿象下目

椿象总科

土蝽科

 

土蝽科(学名:Cydnidae)又作土椿象科,为半翅目蝽总科下的一科。此科的模式属为土蝽属(Cydnus)。


1.形态特征

体小至大型。长圆或卵圆形。常黑,具光泽,少数黄白、黄或黄褐及褐色。背腹面鼓,具长刚毛或短刺。头前缘、前胸背板前侧缘和前翅前侧缘刚毛、短刺的数目及排列是分属的重要特征。头宽短,近方形或半圆形,下倾,中叶与侧叶等长,或侧叶长于中叶,并在中叶前方相接触,少数种类中叶长于侧叶,复眼球状或圆锥状,外突,单眼和复眼较接近,极少数种类(土栖)无单眼:触角5节或4节,位头下方,第2节一般无毛,第3-5各节间常具一个环状纹,喙4节,超过头后缘或有时达腹部,各节长短不。前胸背板较大,通常四边形,中部常具横缢,有时前缘成领状,侧角钝圆,极少数尖:小盾片大小和形状不一,过爪片末端,前翅爪片不形成爪片接合缝,径脉常清晰膜片纵脉简单,后翅翅脉退化,是亚科分类的特征,前胸腹板常具纵沟,中胸胲板常有低纵脊,臭腺孔明显,蒸发域(暗区)清楚,臭腺孔和蒸发域的形状为分种的重要特征。腹部腹面两侧近气门处各具2个毛点,横列或斜列,为分亚科的特征。足短而强壮,前足胫节扁平,镰刀状、叶状或棱状,两侧常具长刺,中、后足基节顶端具刷状毛,时节3节,土梄种类细而长,食植物根者粗而短,爪坚硬。

前胸背板近四边形,前缘弧凹,中部常具横缢,前叶具胝;小盾片多超过爪片末端但不达腹末;前足胫节扁平,两侧具强刺,中、后足基节顶端具刷状缘毛,跗节3节;臭腺沟长,挥发域大,表面结构多样。腹部各节每侧的2根毛点毛在气门后排成纵列。

2.生活习性

土蝽多中生活于或地表,以植物的根或动物的遗体为食,许多种类为害农作物。有些种类成虫具护卵或护低龄若虫行为。

3.种类分布

全世界已知110余属640余种,中国已知20属50余种。

土蝽科昆虫在分布上为世界广布种,多数种类分布于热带地区,温带地区种类较少。

4.麦根蝽象

麦根蝽象(学名:Stibaropusformosanus),为半翅目、土蝽科。


(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约5mm,近椭圆形,桔红至深红色,有光泽。触角5节,复眼浅红色,1对单眼黄褐色,头顶前缘具1排短刺横列。

前胸宽阔,小盾片为三角形,前翅基半部革质,端半部膜质,后翅膜质。前足腿节短,胫节略长,跗节黑褐色变为“爪钩”;中足腿节较粗壮,肠节似短棒状,外侧前缘具1排扫帚状毛刺;后足腿节粗壮。卵长1.2mm左右,椭圆形,淡青色至乳白色或暗白色。

末龄若虫体长与成虫相近,头部、胸部、翅芽黄色至橙黄色,腹背具3条黄线,腹部白色。

(2)生活习性

山东2年发生1代,个别3年1代,以成虫或若虫在土中30一60cm深处越冬。翌年越冬代成虫4月逐渐上升到耕作层为害和交尾,5月中、下旬产卵,卵期26.6天,6月上旬至7月上中旬出现大量若虫,若虫共5龄,每个龄期30一45天,为害小麦、高粱、玉米等作物根部,若虫越冬后至下年6—7月间,老熟若虫羽化,若虫期和成虫期约需1年左右,条件不利时若虫期可长达2年。世代不够整齐,有世代重叠现象。陕西也是2年1代,翌年越冬成虫于6—7月交配产卵,卵期30天。若虫于8月中旬—9月上旬孵化,10月下旬越冬,次年4月中旬开始活动,4月下旬一7月中旬进入若虫为害期,7月下旬一8月中旬成虫羽化后越冬。于第三年成虫经补充营养,交配产卵,产卵前期l5天。辽宁绵州2年或2.5年完成1代,越冬成虫于7月产卵,发育快的次年8月羽化为成虫,当年以成虫越冬。发育慢的群体则需进行2次越冬,第3年6—7月羽化为成虫。2.5年完成1代。该虫有假死性,能分泌臭液,在土中交配,把卵散产在20—30cm潮湿土层里,产卵量数粒至百余粒。成虫于6—8月土温高于25℃或天气闷热的雨后或灌溉后,部分成虫出土晒太阳,身体稍干即可爬行或低飞。干旱年份发生为害重。

(3)危害

成、若虫以口针刺吸寄主根部的营养。为害小麦时,4月中下旬开始显症,5月上中旬叶黄、秆枯、炸芒。提早半个月枯死,致穗小粒少,干粒重明显下降。为害高粱、玉米时,苗期出现苗青、株矮及青枯不结穗,减产20%一30%或点片绝收!

寄主:小麦、玉米、谷子、高梁及禾本科杂草。

(4)种群分布

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北、西北及台湾。

5.青革土蝽

青革土蝽(学名:Macroscyrtussubaenus),属土蝽科。

(1)形态特征

体长7.5-10mm,宽3.8-5mm。褐至黑褐色,具同色刻点。头侧叶与中叶等长,无刻点,前端宽圆,具刚毛,内4根较长;触角暗棕,端2节色稍浅。前胸背板宽约为长的2倍,前半中央大部及后缘光滑,侧缘有7-8根刚毛,边缘薄,稍翘。小盾片基缘处光滑。前翅前缘基部有3根刚毛,膜片烟色,翅脉及端域小斑点色深。足黑褐,跗节栗色。腹部腹面同体色,无刻点。

(2)分布地域

湖南(湘北、湘东)、北京、山东、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四川、福建、云南;日本,巴基斯坦,印度,缅甸,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6.短点边土蝽

短点边土蝽(学名:Legnotusbreviguttulus),属土蝽科。 


(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约5毫米,前胸背板宽2.5毫米,腹部宽2.9毫米左右。扁长圆形,深褐或黑色,略具光泽。头部色较深暗,表面粗糙,具粗刻点,复眼颜色稍淡,中片与侧片等长,喙长达后足基节。触角5节,第1节最短,2,3节约等长,4,5节依次递长,各节长度比为7∶12∶12∶18∶22。前胸背板略呈梯形,两侧缘弧状,背面前半部色较深,具均匀刻点,其侧缘和前翅革片前缘、腹部侧缘均布有狭细的白边。革片近中部处,具1白小斑,其长约为宽的2倍,膜片浅褐。小盾片黑褐色。各足胫节具2列刺毛,背侧全长的2/3以上为白色 [1]  

(2)发生规律

山西成虫从4月下旬开始活动,直到10月初均有,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并见到若虫,生活于较潮湿的砂质壤土内,在土中穿行,也可在地面上活动,爬行于根际及枯枝落叶下。10月初即开始转入土层内越冬,深度多在40厘米左右。

(3)寄主

危害小麦、蔬菜、苜蓿、红豆草等植物的嫩根。

(4)分布情况

北京、天津、山西(太原、阳城、晋城、长治)、山东(泰安、烟台)、江苏(南京)。

7.印度伊土蝽

印度伊土蝽(学名:Aethusindicus),属土蝽科。

(1)形态特征

体长5.5-6.0mm,宽 3.4—3.7mm,黑色。头侧叶与中叶几等长,侧缘稍翘,具短刺及刚毛,背面具刻点,基部及中叶光滑,触角黄褐,第2节短于第3节,末3节较粗。前胸背板刻点显著,其前半有一横置的大光滑域,侧缘具许多刚毛。小盾片及前翅革质部刻点浓密,前者基角及末端光滑。前翅革质部前缘有7根刚毛,膜片淡污褐,稍长过腹末。足及腹部腹面同体色。

(2)分布地

湖南(湘东)、江西、福建、广东、广西、云南;印度,巴基斯坦,缅甸,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南非,马达加斯加。

 

 

# 动物界全系列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举报
投喂支持
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