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分享

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助力海南全面发展

这个是认证

海南新视界

2024-04-13 10:00 海南

33968 0 0

澄迈美榔村

加强传统村落保护

助力海南全面发展

文 | 晋保平

海南岛是我国南海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里以湛蓝的天空、碧清的海水、细软的沙滩、茂密的椰林和旖旎的热带风光吸引着海内外的万千游客。海南不仅风光秀丽,而且历史悠久,文化独特。那些藏在绿荫深处风格各异的传统古村落,不仅是海南先民生产生活、繁衍生息的基本空间形态,而且是海南特色文化诞生的摇篮和发展的载体。当前,海南全省人民正踔厉奋发,向着建设中国特色自贸港的目标迈进。新的历史条件下,积极做好古村落保护工作,对于进一步深入挖掘海南历史文化信息、推动海南历史发展和文化多样性研究、传承和弘扬独具海南区域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乡村旅游、振兴乡村经济,对于向国内外游客展示海南文化、讲好海南故事,都具有重要意义。

定安高林村

城镇化浪潮中更应加强保护古村落

纵观人类历史的发展,农业发展是古村落产生的前提和基础。我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农业国家。早在新石器时代,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生产方式发展到一定阶段,使得人类由随处迁徙到择地定居成为可能,于是就逐步形成了最原始的古村落。从仰韶遗址、龙山遗址、良渚遗址、半坡遗址、大地湾遗址等地的考古发掘中,我们看到了远古村落的雏形,但由于出土文献的缺乏,还难以对这些远古村落做出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进程中,农耕文化一直占据绝对主体地位。虽然从清代晚期开始,伴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一些民族资本在中国尝试创建了一些工业项目,但并没有给中国的工业革命和社会形态带来任何质的变化。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工业化应该始于新中国的建立。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全国人民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工业化建设,并在较短时间内初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工业化体系,为后来工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发展进程不断加速,同时也带动了城镇化的高速发展。

澄迈大美村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城镇化率只有17%左右,2011年首次超过50%,截至2023年底,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6.16%。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和引领作用日趋凸显,城镇化建设和城市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海南自1988年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城镇化发展速度逐年加快,截至2023年底,海南省的城镇化率达到62.64%,对海南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与城市的快速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农村人口数量锐减,村庄数量也随之减少。从国际发展的一般经验来看,实现工业化和高度城镇化,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需要重视和研究的问题是,在当前工业化高速发展和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历史背景下,如何积极主动地把一些能够充分展示中国农耕文明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古村落保护好、利用好、发展好?此举对于推动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协调发展、建设美丽乡村及农村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现实价值,对研究中国历史、弘扬民族文化、坚定历史与文化自信具有深远影响。

定安高林村

古村落是历史的博物馆、文化的活化石

中国的古村落是华夏先民生产生活的基本场所,也是弘扬传统文化的载体,更是农耕文明的博物馆、活化石,对过去五千年中国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道德、伦理、建筑、艺术、民俗以及区域治理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的传统村落中,我们可以发现众多承载着丰富历史积淀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建筑遗产,诸如历史悠久的古民居、庄重肃穆的古祠堂、独具特色的古戏台、书香四溢的古书院、象征荣耀传统的古牌坊、展现传统手工艺的古作坊以及历经沧桑的古街道等。这些场所不仅保存了古老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还传承着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传统技艺和民间习俗。同时,古村落亦见证了乡村教育的绵延发展、社区文化的繁荣兴盛、村规民约的形成与演变以及乡村治理经验的世代积累与创新实践等。这些都是珍贵的历史遗存,也是我们研究中国历史、挖掘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资料。

人们常说,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这个历史的主干就是五千年的中华农耕文明史,这个文化的根脉就是五千年的中华农耕文化史,而古村落不仅承载着文化,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是历史的博物馆、文化的活化石。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精神和血脉,都可以在古村落中得到展现。

东方白查村

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古村落保护。根据国家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仍有行政村69万个,自然村261万个。自2003年至今,住建部等相关部门先后公布了487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有8155个村落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这些古村落形成了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农耕文明文化遗产保护群。如何把这些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好、利用好、发展好,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一项光荣历史使命。

海口三卿村

古村落中的海南文明缩影

古村落是一部百科全书,一部悠久的历史文献,一部厚重的文化典籍,一部古典的艺术精粹,不同的人可以从中读出不同的味道来。与内陆地区相比,海南独特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和民俗风情也使得海南的古村落有很多独特之处。在海南北部地区,以澄迈县为主体的火山岩地貌区域,自古以来就形成了以火山岩石为主要建筑材料的古村落,诸如澄迈县的大美村、罗驿村、美榔村、石蠼村等。在这些古村落中,几乎所有的民居、道路、街巷、院墙、祠堂、村庙、佛塔、水井等,均以火山岩石为建筑材料,进入村中,放眼望去,一种自然原始、古朴厚重的传统之美尽收眼底。

在海南东部的大部分地区,譬如定安、文昌、琼海、万宁一带的古村落,其建筑形制则凸显了中原文化的传统建筑风格,建筑材料以砖木为主。在建筑风格上,体现了传统的“四合院”元素,如一家一户,独门独院,自成一体。同时,更展现出具有岭南民居建筑特点的闽粤风格。大部分村落中的古民居建筑用砖都呈深黄色,这或许与此地烧砖用的独特土壤有关。

琼海南望沟村

据有关文献记载,最早在海南落脚定居的先民是黎族同胞。黎族同胞居住的所谓“船形屋”至今在海南中部和南部仍有少量遗存。在五指山市的初保村和东方市的白查村均可以看到保存完好的“船形屋”古村落。初保村隶属五指山市毛阳镇,村子建在半山腰上,一排排的“船形屋”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山上是茂密的林木,有椰林、竹林、蕉林,山下则是一片片稻田,远处望去,宛如一幅浓淡相宜的古典画卷。东方市白查村的“船形屋”则建在一片地势平坦的丛林之中,这些“船形屋”的建筑材料均以茅草为主,辅以少量木材作框架。置身于这个茅草屋的世界里,仿佛经历了一次历史的穿越,一种无限怀古的情感不禁油然而生。与初保村不同的是,如今的白查村已是人去村空,村民在数年前被集体安置在不远处政府新建的村子里。当然,像白查村这样的整体迁移模式也是保护古村落的有效方式之一,只是少了一些烟火气。而初保村还是活态的,近年来,虽然村里的年轻人走了很多,村子变得更加寂静,但毕竟屋里有人、灶台有烟、院内有鸡、村中有狗、田里有牛,多少还能领略一些旧时的田园风光。

海南的古村落不仅风格独特,文化气息也较为浓厚。定安县高林村是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传统古村落,据史料记载,高林村始建于1747年(清乾隆十二年),距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是海南著名历史人物张岳崧的故里。张岳崧自幼聪颖好学,饱读诗书,曾在清嘉庆年间以一甲第三名进士及第,因而成为海南历史上唯一的“探花”,此后多年在外为官,晚年时,张岳崧告老还乡又回到高林村,从事文化并主持编纂《琼州府志》,对海南文化发展贡献甚大。笔者于2019年3月第一次考察高林村时,曾拜访了当时还在村里居住的张氏后人。他是张岳崧的第22世孙,身体硬朗,精神矍铄,热情好客,也很健谈。这位张老先生带着笔者把村里的主要建筑和街道走了一遍,随后又邀请笔者喝茶聊天,临走时,还特意赠送笔者一小罐自家种的未经研磨的白胡椒。2024年初,当笔者再次来到高林村时,村容村貌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张岳崧故居、张氏宗祠等修葺一新,遗憾的是这次考察未能见到那位热情好客的张老先生。

三亚保平村

隶属于万宁市东澳镇分洪村委会的水沟村,坐落在太阳河入海口的不远处。太阳河发源于琼中县红顶岭,原来的入海口在距小海不远的北坡一带。为了减轻太阳河水量上涨对小海的影响,当地人便在下游的东澳镇境内进行分洪,此后太阳河便由东澳镇的南道村汇入南海。当地人说,从此时起,就有了分洪村。分洪村于2022年被收入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但当笔者驾车到达东澳镇时,却怎么也找不到水沟村。经热心村民的指点和带领,终于在距分洪村2公里外的地方找到了名副其实的古村落水沟村。分洪村是行政村,水沟村是隶属于分洪村委会的四个自然村之一。水沟村始建于明代初年,村民大多姓陈,据说,水沟村陈氏先祖于1371年(明洪武四年)由福建迁于此地,开枝散叶,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几百年来,水沟村的村民祖祖辈辈遵从传统,始终不忘祖训,坚守家风,言传身教,重教崇学,耕读传家。时至今日,村里仍设有由村民自办的“教育基金会”和“个人助学基金”,用于奖励有志学子,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水沟村原本是数千人的大村,近几十年来,随着外出务工者越来越多,村落的住民已经很少了,很多闲置民居因年久失修显得十分破败,院落里到处荒草萋萋。但村里人非常重视宗祠的建设和修缮,几处风格迥异的陈氏祠堂富丽堂皇,显得格外惹眼。村子里还有一座始建于明代的“陈太守祠”,这位陈太守叫陈逊,是从水沟村走出去的一位朝廷四品大员,因清正廉洁,政绩卓越,人们为其建“陈太守祠”。

地处文昌市会文镇的十八行村,是海南古村落当中现存古民居数量最集中,明清建筑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村落规划最具特色的古村落。十八行村是一个由林姓居民占主体的古村落,据村里人介绍,林氏先祖于明代初期由福建迁来,距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一祖一行,依序而建,长幼有序,和睦相处,既是十八行村的规划宗旨和建筑规范,也是村民们世代遵循的生活态度和行为准则。最初的林氏先祖先是建了一行,在此后的几百年里,由最初的一行,逐年扩展到十八行,至于十八行村这个村名具体始于何时,已无从考证。这个村落的设计理念甚为独特,别具匠心,每一行都是前后对齐、高低有序、首尾相连的多进院落。在每一行的中轴线上,每进房屋的正厅前后大门都上下对齐,如果站在某一行正屋的厅堂向前看,可以一直看到这一行最底端房屋的厅堂,从行头到行尾一览无余。每行院落间都留有相当间距,是各户人家出入的主要通道,也形成了整齐划一的村道。实际上,如今的十八行村已不仅十八行了,略数一下,大大小小长长短短有近三十行之多,村子的规模越来越大,传统的设计理念和建筑风格一直被承袭下来,“十八行村”这个名字一直保留到今天。

万宁水沟村

加大古村落的保护力度

在全面推进海南自贸港建设进程中,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古村落的独特作用,要把古村落作为重要的历史资源、文化资源、旅游资源、经济资源,并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确保这些重要资源在海南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为美丽的海岛再增添几颗灿烂的珍珠。

海南具有丰富的古村落资源,从北到南,由东至西,各具特色。目前,已经有76个古村落被列入国家“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近年来,海南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古村落保护的工作力度不断加大,一些古村落的保护情况有了很大改善,但就总体而言,古村落保护工作仍比较薄弱,还有很多被列入保护名录的古村落尚未得到有效保护,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古村落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当前,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把古村落保护上升到抢救、保护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海南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协调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将海南省目前已列入国家保护名录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中国传统村落”作为建设国际旅游消费中心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积极引导包括村民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都来重视古村落保护工作。二是要组织力量加强研究,进一步深入挖掘海南古村落的历史脉络和文化内涵,提炼时代精神,总结当代价值,探索现实意义,提升古村落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三是要做好顶层设计,统一规划,并在管理体制、经费投入、文旅产业、文化传播等方面统筹安排,狠抓落实。要认真做好古村落连片保护示范工程的试点工作,争取先行先试,不断总结经验,提高保护水平。四是要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和城镇户籍制度改革,既要促进农村闲置民宅与宅基地有序流动,也要保障进入城镇的农民工能够公平享受到城镇的公共服务。五是要加强法制建设,研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条例,提升国家有关古村落保护的权威性,使古村落保护有法可依,有据可循,为古村落保护创造更好的法治环境。

文昌十八行村

  (作者系原中国社科院副秘书长)

来源:《今日海南》2024年第3期

# 古村落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举报
投喂支持
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