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分享

【动物界全系列】蚱总科—扁角蚱科

这个是认证

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

2024-04-04 09:16 上海

88488 0 0

蚱总科—扁角蚱科

 

真核生物域

动物界

真后生动物亚界

蜕皮动物总门

节肢动物门

六足亚门

昆虫纲

有翅亚纲

新翅下纲

直翅总目

直翅目

锥尾亚目

蚱总科(菱蝗总科)

扁角蚱科

 

扁角蚱科(学名:Discotettigidae),蚱总科下的一科。

1.扁角蚱属

扁角蚱属(学名:Flatocerus),扁角蚱科的一个属。


(1)形态特征

体小型,具小颗粒。头不隆起,头顶宽宽于、等于或狭于复眼宽。颜面近垂直,颜面隆起在触角间向前突出,纵沟深,侧缘平行。复眼球形突出。触角12节,位于复眼下缘,近端部5节明显侧扁,呈长方形至长卵形,顶节尖细。侧单眼位于复眼近下缘之内侧。前胸背板屋脊形,前缘中央角形突出或近平截,后突到达或略超出后足股节端部;前胸背板侧叶后缘具两个凹陷,后角向下,末端平截。前翅长卵形,后翅发达。前、中足股节侧扁,上缘具隆脊;后足股节粗短,后足第1跗节与第3跗节等长。

(2)分布范围

福建、广东、海南、广西、贵州。

(3)武夷山扁角蚱

武夷山扁角蚱(学名:Flatoceruswuyishanensis),是直翅目扁角蚱科的昆虫。

①形态特征

雌性:体小型。头顶不突出于复眼前缘之前,具中隆线,其宽度大于一复眼宽的1.5倍。颜面垂直,颜面隆起在触角间向前突出,纵沟深,侧缘平行。触角位于复眼的下缘,12节,第3-5节丝状,第6-10节侧扁,呈长方形或长卵形,第11-12节尖细。复眼圆球形突出。前胸背板屋脊形,中隆线高,呈片状,侧面观上缘较平,前端呈锐角形突出;背面观前胸背板前缘呈钝角形突出;沟前区缺侧隆线;肩角不明显,在肩部之间具一对短的斜隆线;前胸背板后突超过后足股节端部,顶尖;前胸背板侧叶后角向下,末端平截。前翅长卵形,其宽度小于中足股节的宽度;后翅发达,不到达或略超过前胸背板后突的顶端。前、中足股节下缘微波状,近平直。后足股节粗短,长为宽的2.17倍;上隆线近端半部具细齿,膝前及膝端部形成2个大锐齿;下隆线全长具细齿;膝侧片顶圆形。后足胫节内、外侧各具6-8刺。后足跗节第1节略长于第3节,第1跗节下方的3个肉垫均钝,几等长。产卵瓣细长,上、下瓣之外缘具细齿。下生殖板后缘中央呈锐角形突出。体暗褐色。触角黑褐色,顶端2节淡黄色。后足股节暗褐色,有时在外侧下隆线具4个淡色斑。后足胫节褐色。跗节黄褐色。

雄性:未知。

②分布范围

福建。

2.棘蝇属

棘蝇属(学名:Phaonia),扁角蚱科的一个属。


(1)形态特征

复眼具纤毛,少数裸;雄额狭,眼合生或相接近,极少数离生,似雌性(如宽银额棘蝇种团P.angulicornis-group);雌额均宽,眼离生,侧额上方有2个后倾上眶鬃,无前倾上眶鬃;雄性多无上眶鬃;雄性的下眶鬃分布在额的下半部,上半部多呈小毛状;触角和下颚须黑色,少数黄或部分黄色;触角芒羽状或长羽状,少数短羽或毳毛状,个别全裸;盾片具粉被和4黑条,少数无粉被,亮黑,纵条消失不显;前中鬃少数发达,多数缺如;后背中鬃3或4;翅前鬃发达,少数缺如或短小(光泽棘蝇种团 P.nymphaearum-gruop和蕈棘蝇种团P.boleticola-group);前胸侧板中央凹陷和翅侧片裸;前胸基腹片大多数裸,仅细鬃棘蝇种团P.tenuiseta-group的前胸基腹片两侧缘中部有黑色长鬃状毛;背侧片鬃2根,前后排列,2鬃周围有小刚毛或裸,为分类特征;下侧片多数裸,少数在后气门下方有小毛;后气门前肋有小毛或裸,亦为分类特征;腹侧片鬃1:2极个别为1:1(如亮腹棘蝇种团P.nitiventris-group)或2:2(甘肃棘蝇种团P.gansuensis-group);小盾片粉被与盾片相同,少数全部或仅端部呈黄棕色(蛰棘蝇种团P.latipalpis-group,黄棘蝇种团P.pallida-group,三斑棘蝇种团 P.trimaculata-group,大同棘蝇种团P.datongensis-group,广东棘蝇种团P.guang- dongensis-group,游荡棘蝇种团p.errans-group和仿游荡棘蝇种团P.simulans-group的部分种);翅透明,极个别翅膜暗;少数r-m和m-m横脉周围有暗晕或暗斑;前缘刺仅少数发达;亚前缘脉中段向上方微微凸出,全体似弓把形;r1脉裸;径脉结节和 r4+5脉基部仅少数有小刚毛(如毛背棘蝇种团P.villana-group及甘肃棘蝇种团P. gansuensis-group);m1+2脉直,与r4+s脉在末端稍背离,极少数两脉末端平行;下腋办明显突出于上腋办,其内缘与小盾片背离。足全黑或股节及胫节黄色,因种类而异,跗节多数黑色,极少呈棕黄色;中股常有1根近端位前鬃;中胫有1列或2列后鬃(后鬃和后腹鬃),少数还有前背鬃;后胫在中部和末端1/6之间有1根长大的后背鬃(或称距),是棘蝇属重要特征;有的种团如基棘蝇亚种团P.angelicae-subgroup在后胫近基部有1-2根较短的附加后背鬃;后胫多无端位后腹鬃,法伦棘蝇种团P.falleni- group和格兰棘蝇种团P.grandaeva-group在后胫有端位后腹鬃;后足基节后表面裸。腹部背板多有正中黑条或暗斑,两侧可有闪光变位侧斑;第一腹板裸或有小刚毛。

(2)生态

有关棘蝇属幼虫的孳生习性以往记述的很少,主要发生于树木(树皮、树洞、树的虫瘿)中和腐烂的蔬菜(马铃薯、萝卜、甜菜、卷心菜梗)及蘑菇或菌类中,个别发现于昆虫(舞毒蛾)尸中。如草地棘蝇种团P.pratensis-group的大部分种(P.exoleta,P.canescens,P.cincta,P.pura,P.trigonalis,P.pratensis)的幼虫发生于树皮下或树洞中;三斑棘蝇种团的三斑棘蝇P.trimaculata的幼虫孳生于腐烂的蔬菜中;蕈棘蝇种团的蕈棘蝇P.boleticola及黄棘蝇种团的种(P.pallida,P. populi,P.variegata)发生于蘑菇或菌类中;林棘蝇种团P.serva-group的林棘蝇 P.serva和游荡棘蝇种团的小路棘蝇P.viarum发生于舞毒蛾尸中;基棘蝇种团的关联棘蝇P.consobrina的蛹发现于山林的草垫中;光泽棘蝇种团的P.szeryi发生于树的虫瘿中。

(3)分布范围

世界各地,以古北区和新北区种类最多。

(4)裂棘蝇

裂棘蝇(学名:Phaonia fissa),蝇科棘蝇属的一种昆虫。


①形态特征

眼密生棕色长纤毛;额为前单眼宽的1.5倍;间额在上半段消失;下眶鬃达侧额中部而止,无上眶鬃;侧额、侧颜和颊具银灰粉被;侧颜中部略大于触角第三节宽度;触角黑,第三节长为宽的3倍弱,芒长羽状,最长芒毛可达触角第三节宽的2倍;颊高为眼高的1/4,前上缘有1列上倾口缘鬃;颊毛和下后头毛全黑;口上片不突出;下颚须黑色。胸黑,具黄灰粉被;盾片具4黑条;小盾片具灰粉被,有大块变色斑,侧缘和下面裸;中鬃0+1;背中鬃2+4;翅前鬃可达后背侧片鬃长的2倍;腹侧片鬃1:2;背侧片和后气门前肋有小毛;前气门浅黄色,后气门深红棕色。翅透明;前缘基鳞暗棕色;径脉结节裸;m-m横脉周围稍暗,中段弯曲;r4+5和m1+2脉直,两脉在末端明显背离;腋瓣和平衡棒黄色。足除跗节黑色外全为棕黄色;前胫无中位后鬃;各前足分跗节具长感觉毛;中股基半部具1列长大的后腹鬃;中胫后鬃3,后股前腹鬃列完整,后腹面在亚中位有2后腹鬃;后胫前腹鬃3—4,前背鬃2,端1/4下方有1长大的后背鬃。腹部卵形,具黄灰色浓粉被;各背板具不明显的正中黑条,两侧具大块变色斑;第一腹板有毛。

②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辽宁(本溪凤城)。

 

# 动物界全系列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举报
投喂支持
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