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分享

贵州蓝莓产业的澎湃动能——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蓝莓贵阳综合试验

企业家日报

2024-02-06 22:04 四川

158553 0 0

邹元春

蓝莓作为我国开发与引进的新兴发展水果,以其富含花青素与类黄酮等辅助食疗与营养物质,特殊功效已深入人心,消费大潮席卷全国。

20多年来,特别是在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一棵蓝莓撬动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开创了贵州蓝莓产业大省建设的新样板。截至2023年,贵州全省9个市州70多个县区市种植蓝莓,总面积高达23万亩,产量超过10万吨,面积和产量跃居全国之首,鲜果产值超过21.9亿元,带动观光旅游和深加工等产业链发展,总产值高达30亿元以上。

贵州万亩蓝莓基地鸟瞰图

贵州蓝莓产业蓬勃发展源自于“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蓝莓贵阳综合试验站”全体专家专业前提下的责任与担当,“二十年磨一剑”的专注,执着坚守的精神与发光发热的人生。

一群人一棵树一辈子,成就了新产业

择一业成一事终一生,事事皆可谱华章。

贵州蓝莓产业从何起步?经过了哪些艰难与奋斗的时日,现在已变成一代蓝莓人的争论焦点和集体回忆。

贵州地处南方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带,生态环境等极为优越,非常适合蓝莓部分种群的生长……。

为了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山区群众脱贫增收。1999年以聂飞等为代表的贵州蓝莓科研团队首次将1000株6个兔眼蓝莓品种引入麻江县宣威镇光明村种植试验,开启了贵州蓝莓种植追梦与筑梦的时期。试种阶段,也是贵州蓝莓科研团队最艰难的时日,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三无资料可查,困扰蓝莓种植的技术难题比比皆是。

一开始,贵州蓝莓科研团队在气候、环境、土壤、季节、品种等方面反复研究,反复试验,逐一解决了试种过程出现的各种问题,在引入品种中筛选出一些具有种植前景的品种,并在品种引进和水肥管控各个环节数据和技术积累的基础上,确立了引领蓝莓产业发展的种植科研与种植技术研发路线。至2009年,贵州蓝莓科研团队共引进蓝莓品种35个,筛选出14个适宜在麻江与贵州全境推广的蓝莓品种。

贵州蓝莓科研团队首席专家聂飞作田间指导

种苗是蓝莓产业的芯片,牵一发动全身。

“大田种苗快繁技术”是事关贵州蓝莓产业能否成功发展的首要问题。由于技术匮乏,团队繁育的几千株种苗仅成活了几百株,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在科研初期,无论寒冬腊月,还是三伏暑天,团队科研人员经常通宵达旦在麻江蓝莓引

种基地工作,每天轮流在大棚中照看繁育的小苗。

经过无数次科学试验,也经过无数次技术失败,在不断总结经验与教训基础上,不服输的贵州蓝莓科研团队在漫长的探索中,改变传统育苗方式,逐步掌握了蓝莓半木质化软枝扦插、组培瓶苗、砵苗和幼苗生长所需的环境、温度、湿度,成功自主研发出“蓝莓大田种苗快繁技术”和“超强幼苗根系生长液”等多个核心技术,有针对性地解决了各个蓝莓品种蔫苗与死苗的难题,并筛选出先进的幼苗移栽方式,成功构建国内最先进的兔眼蓝莓系列品种育苗集成体系,一举攻克了贵州蓝莓产业发展的第一道难关。现在贵州蓝莓科研团队指导的育苗企业,成活率高达90%以上,出苗周期缩短至30天左右,实现了蓝莓种苗高效繁育。

锁定目标不松劲、不懈怠、不停步

攻克“大田种植技术”。贵州属于立体性气候,非常适合多种类蓝莓栽培,如果在海拔400m-2300m区域合理布局,可提供5个月鲜果上市期。由于不同海拔区域气候和区域位置不同,更增加了科研与技术研发的难度。

灰霉病是影响蓝莓产量最主要的病害之一,但它的发生规律、传染途径无人知晓。为破解这一难题,从2016年开始,贵州蓝莓科研团队连续7年在田间地头观察灰霉病发病机理,传染过程与演进形式,最后攻克了灰霉病防治技术。

为了更好地适应科研和开展蓝莓种植技术科研工作,贵州蓝莓科研团队早期在麻江建立了一个200亩科研试验种植基地和一个400亩商品化种植基地,并在省科技厅、农业厅和贵州科学院大力支持下,2015年率先建立了中国南方第一个蓝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贵州(麻江) 蓝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该中心对贵州蓝莓产业发挥了巨大推动作用。依托这两个科研种植基地,贵州蓝莓科研团队围绕蓝莓产业开展了一系列科学试验研究,取得了“蓝莓土壤调酸技术”、“蓝莓田间管理技术”、“蓝莓水肥管控技术”、“蓝莓病虫害防治技术”、“山地蓝莓品种筛选利用”、“山地蓝莓标准化栽培技术”和“山地蓝莓提质增效技术”多项蓝莓栽培与管理技术成果,为蓝莓产业在贵州大规模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步步充满力量的科技创新行动,引领贵州蓝莓产业稳步扩展,实现了一个又一个崭新目标,到2022年,贵州已拥有数十个百亩蓝莓片区和数个千亩蓝莓片区,亩产已高达1400斤以上,部分蓝莓品种鲜果花青素含量高达350mg/100g,是加拿大蓝莓栽培品种花青素含量的1.4倍,中国北方栽培品种的1.9倍,日本蓝莓的2.6倍。贵州蓝莓科研与技术创新积累为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能,并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据统计,目前贵州全省从事蓝莓产业的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已发展到200多家,联农带农覆盖人口超过200万人以上。引起了国家和地方领导人的高度重视。2011年,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栗战书,2016年,国家科学技术部部长王志刚、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等先后视察麻江,对麻江蓝莓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给予了高度肯定与大力支持。

特别是贵州省财政厅、科技厅和农业厅对贵州蓝莓产业发展给予了贴心的关怀,谋划了长久之计。贵州省政府参事、原贵州省水果专班班长向青云从2003年就跟踪支持贵州蓝莓产业发展,每年亲自参与贵州蓝莓科研团队组织的“全国蓝莓学术与产业技术交流活动”。她说:“贵州蓝莓产业是在聂飞领衔的科研团队不懈的科技创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团队参与了省委省政府对贵州蓝莓产业发展的规划和重大项目论证工作。有了这个科研团队,才有省委省政府发展贵州蓝莓产业重大战略抉择。可以说,没有这个科研团队,就没有贵州蓝莓产业。”

没有技术推广就没有产业发展。在取得众多技术成果的基础上,贵州蓝莓科研团队二十年如一日,在全省9个市州70多个县的种植片区,举办“山地蓝莓标准化种植技术”“山地蓝莓高效栽培技术”等技术推广活动,常年派出科研人员深入基地,并走村串户,帮助企业与种植大户解决蓝莓种植过程中的各种技术问题,形成了扎实的产业技术应用生态,全面推进了贵州蓝莓产业的科学发展。

贵州蓝莓科研团队作技术培训

贵州蓝莓科研团队是一个团结奋进的集体,从不放过每次学习与对外交流的机会,二十年来他们先后考察了西方发达国家蓝莓种植区的种植技术,每年都要与国内各省蓝莓基地和种植公司进行技术交流,足迹遍及四面八方。在学术交流上,贵州蓝莓科研团队每年都要举办全国性蓝莓学术与产业技术交流活动,年年都有200多位来自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湖北、湖南、陕西、四川、云南、福建、广东、广西等全国各地高校、科研院所的教授、专家、企业人员参加,在西南五省参与指导蓝莓种植基地超过30万亩。

经过农业农村部国家级专家的实地考察,2021年农业农村部在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设立了“蓝莓贵阳综合试验站”,并依托贵州科学院下属的贵州省植物园蓝莓科研团队组建而成,它标志着贵州蓝莓科研团队已成为国家级蓝莓产业科技创新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和产业发展的排头兵与发动机。

24年前蹒跚起步,24年风雨历练,24年深耕不辍。在贵州蓝莓科研团队不懈努力之下,贵州蓝莓产业的美好蓝图一步步变为施工图、实景图,创新发展成为我国蓝莓产业大省,无论是品种繁育与种植技术,还是蓝莓基础研究,贵州已一跃成为全国蓝莓科研与产业技术研发的创新基地和全行业的领跑者。

一片丹心照科技、巾帼不让须眉

也许,每个人的生命,都不是只有一种角色,也不只是一种精彩。

文光琴,国家现代农业葡萄产业技术体系-蓝莓贵阳综合试验站站长、贵州科学院植物园高级工程师,贵州蓝莓产业仅有的几位创始人员之一。

20年如一日的文光琴,她敢于创新,敢于打破传统观念,瞄准产业与市场需求,为贵州蓝莓产业的科技进步和产业经济发展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在贵州蓝莓产业发展初期育苗对文光琴来说,艰苦的环境不能算是一个问题,她认为蓝莓快繁技术攻关过程更加艰难。她承担了2003-2006年蓝莓种苗繁育攻关任务,与团队一起解决了蓝莓软枝扦插繁殖技术,但产能仅年产5-10万株,满足不了产业发展需求。为了解决更大规模的快繁技术,2008年她离开了未满1周岁的孩子,远赴宁波市农科院学习组织培养技术,半年后她组建了南方首个蓝莓组织培养室,起初因贵州高温高湿环境影响,组培污染率高,不同品种继代培养性状不稳定,一年来重复的工作几乎占三分二的时间。意志坚定的她,天天猫在组培室,反复做,在失败中寻找一丝丝亮光,终于成功地解决了蓝莓规模化微体繁殖技术,把年产几万株的产能拓展到上百万株的规模,从此贵州蓝莓产业进入了发展快车道。

“得种植企业得天下……”文光琴的观点得到广大种植大户和种植企业广泛认同。在育苗科技攻关中,她非常注重蓝莓苗母本强弱、品种纯度、脱毒情况及瓶苗与移栽幼苗长势等质量指标,为了形成集引进、试验、示范、研发为一体的生态育苗质量保证链。从筛选优质母本,到培养基精准调整,再从智能大棚到大田种植,每个环节她都亲力亲为,确保蓝莓苗处于最佳生长状态。

文光琴作技术推广

苗好七分收。栽一棵好种苗,丰收成功一大半,文光琴他们繁育的种苗不仅在贵州蓝莓广大种植企业和种植大户中好评如潮,还畅销西南五省,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多年的育苗生涯,要么在蓝莓基地,要么在幼苗大棚里钻研,文光琴对蓝莓事业热情高涨,她也从一名技术员一步步晋升为高级工程师。

中国人能制造人造卫星,没有理由种不活蓝莓苗。但要想把蓝莓种精种透,也需要科学智慧与专注的工匠精神。要种好一个鲜食蓝莓品种,需要pH值适合、有机质含量高、土壤具有疏松度、透气度较好的种植环境,才能种植出品质好、果实大、口感好等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的蓝莓,其中关键还是在于解决蓝莓种植技术问题。”文光琴说。

从2001年参加工作的第一天、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她都是吃住在麻江县宣威镇光明村龙崩蓝莓基地,每天的工作都是围绕蓝莓种植技术试验展开,自那时起培养了她极高的学习意识和进取精神。她不断地探索,反复修改技术方案,耐着性子一点点收集观测数据,一遍遍总结分析,二十年来,总结出了“山地蓝莓修剪技术”、“山地蓝莓丰产栽培技术”,以奥尼尔等品种为代表的“早熟蓝莓栽培技术”,以灿烂等品种为代表的“中熟蓝莓栽培技术”,以芭尔德温等品种为代表的“晚熟蓝莓栽培技术”、“山地蓝莓基质栽培技术”等具有本土特性、又有高适应性的贵州山地蓝莓配套种植技术。她先后主持完成各类科技项目12项、参与23项,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获国际授权发明专利3项,参与制定并发布地方标准5项,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农业部丰收奖1项。

文光琴用实际行动扎实推进了贵州蓝莓产业科技全面进步,她也从高级工程师晋升为正高级工程师,贵州蓝莓也进入了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并设立了“蓝莓贵阳综合试验站”,文光琴为首任站长。

肩负发展使命,点亮蓝莓产业精神火炬

蓝莓对种植土地条件要求非常苛刻,作为一个新经济物种在种植过程中总会遇到很多问题,在变幻莫测的极端天气中,特别是在蓝莓生长中蔫苗、烂苗、死苗的问题非常严重,“技术管理”一直无法满足产业发展需求……但文光琴认为,“经过20多年发展,贵州蓝莓产业已经具有较大的种植优势,广大种植企业与种植大户对技术的认知度和接受程度较高,产业发展具有扎实的群众基础,若能定期为企业提供科技支撑,可以全方位推进蓝莓产业发展。”

贵州省有6个蓝莓种植万亩片区、32个千亩蓝莓种植村,其中6个万亩片区和16个千亩村都分布在黔东南州,绝大多数蓝莓基地位于深山与峡谷之中,成片的蓝莓基地依照山势与地块形状而建,在大山深处勾画出一幅幅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但基地大多路途遥远,道路崎岖,要在从北到南、从东到西相距几百公里的基地穿梭指导,困难与艰辛可想而知。

不管天寒地冻,日晒雨林,文光琴都亲自驾车前往各个蓝莓基地作技术指导,热天满身汗,雨天两脚泥,从不叫苦。她看到那些因技术管理不到位,死苗损失较大的基地总是难以平复内心深处的痛,并主动帮助解决技术难题。在科技服务过程中,她针对基地缺乏种植基础知识、管理技术和产业链资源问题,对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各种问题她都耐心分析,有针对性的为种植企业和种植户进行技术培训,并手把手教学,让基地技术人员和种植大户切实掌握种植技术。

从蓝莓基地到实验室再到蓝莓基地,文光琴经常为南方鄂、粤、桂、云、贵、川、渝等各地蓝莓基地和种植大户免费进行技术支持,通过大量技术讨论与交流,提高他们的蓝莓种植管理技术,实现了蓝莓增产增效。

“只要工作需要,不管是深夜还是节假日正在休假,领导一个电话打过去让她加班、接待工作或者是执行紧急任务,文光琴从来都是二话不说马上到位。”与文光琴一起工作十几年的贵州科学院研究员廖优江这样评价她。文光琴说她热爱这份工作,能以自己的能力为企业为社会出点力、做点事,她很开心。

为科技创新注入年轻血液。从2001年开始参与蓝莓种植研究的文光琴具有极高的学习意识和进取精神,只要不出差,单位里组织的各种学习,她都准时参加,从不缺席。“在大家眼里,她是个善于帮助他人的全能种植专家,在蓝莓种植技术上什么都会,不但肯教,还很关心照顾我们年轻人,遇到困难她都热心帮忙解决。她不仅是个好站长,还是个好姐妹。”常一起下基地指导蓝莓种植技术的搭档段如雁博士称赞文光琴时不由得竖起了大拇指。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文光琴是贵州蓝莓工作者的缩影,但也是我国千万个蓝莓科技人员的典范。

创新举措 产业顺景步步高

在贵州蓝莓产业亟需进一步科技创新和产业链发展的关键时期,奋力推进贵州蓝莓产业原地起飞的强劲动力,除勇于担当和守正创新的贵州蓝莓科研团队之外,贵州科学院在蓝莓产业发展中也发挥了关键性的引领作用。经过院领导分析认为,“加快高端人才集聚,建设一流团队”和“打通产业链,构建蓝莓科研与产业技术集群”,是全面推进贵州蓝莓产业发展的首要工作。为此,提出了两大创新举措:

第一大创新举措,努力打造一流科研团队。在贵州蓝莓科研团队建设上,他们围绕“分可独立作战,聚可合力攻关”的组织体系建设,引进了与蓝莓等小浆果有关的果树学、植物学、农业科学、土壤肥料学、微生物学、气象学、植物保护学、食品科学与工程、材料工程学、管理学等多学科领域的创新型科研人才,分学科组建了蓝莓基础研究、品种繁育科研、种植科研、水肥科研、病虫害防治科研、蓝莓加工系列产品研发等多个蓝莓高效生产及产品深加工科研课题组,并以科研与产业技术服务需要为目标导向,扎实开展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了蓝莓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的创新团体。

贵州科学院还在人、财、物上给予大力支持,为蓝莓精深研究、开展技术服务与蓝莓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支撑,贵州蓝莓科研团队也从少数几个人发展到近50人,涵盖贵州省植物园、贵州省生物研究所、贵州大学、贵阳学院、麻江县蓝莓科技服务中心等从事蓝莓研究的人员。

朝气蓬勃的贵州蓝莓科研团队

第二大创新举措,打通产业链,构建蓝莓科研与产业技术集群应用。在贵州蓝莓科研团队看来,蓝莓已经不再是单一的果树品种和单一的销售市场,若要把“蓝莓”变成“摇钱树”,必须做蓝莓多行业领域的应用拓展,构建全产业链的蓝莓科研与产业技术集群应用,实现蓝莓产业链技术环环相扣。

10多年来,贵州蓝莓科研团队紧紧围绕蓝莓未来种植、未来科研、未来技术、未来产业链、未来大健康产业等五个方向,奋力实现科技创新路径突破,提出了与企业合作打造“蓝莓种植技术与深加工产品体系”的产业链研发战略,围绕打通产业链目标,开发出了“蓝莓加工品种选育”、“山地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山地蓝莓智能化病虫害监测与防控技术”、“蓝莓品质与口感水肥调控技术”“蓝莓菌根真菌应用技术”、“蓝莓果蝇监测及生态化防控技术”、“蓝莓花青素分离提取与稳定性研究”、“不同品种蓝莓发酵果酒香气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研究”、“蓝莓花青素利用研发”、“超微全粉等高端产品生产工艺研发与优化”、“蓝莓果酒发酵酵母筛选与菌剂制备及应用”、“蓝莓加工专用品种选育及深加工技术集成”等一大批系列技术集成。这些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成功研发,进一步推动了蓝莓产业健康发展,为贵州省欠发达地区经济注入新动力,显著提高了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产业经济效益,并成为新时代贵州乡村生态经济鲜明的创新标识。

2023年3月16日,贵州省省委书记徐麟深入黔东南州调研时,对贵州蓝莓产业的科技创新给予了充分肯定,并进一步殷切鼓励说:“蓝莓产业发展要聚焦品种、品质、品牌,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在规模化种植、精深化加工、产业化运作、品牌化营销上下功夫。”

科技特派团扎根田间 让“低质”成“高效”

2022年初,中组部、农业农村部、科技部等6部门向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选派了科技特派专家团队,精准开展科技服务……国家葡萄(蓝莓)产业技术体系-蓝莓贵阳综合试验站聂飞、文光琴、廖优江、谢小林等受命组成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科技特派团蓝莓产业专家组,分别服务锦屏、紫云、赫章等县。

国家葡萄(蓝莓)产业技术体系专家深入企业指导

接受任务后,国家科技特派团蓝莓专家组便率队深入锦屏、紫云、赫章县进行实地调研,并在调研中发现,由于种植科技落后而使乡村主导产业“低质低产”的情况随处可见,严重阻碍了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战略……作为国家蓝莓科技特派团,不仅要为锦屏、紫云、赫章县带来好技术,还要带去推动产业发展的新思路,以“三大举措”实现产业“低质”成“高效”。

举措之一:谏言献策乡村产业

经过梳理各县产业发展需求,围绕乡村产业发展、品种引进、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国家蓝莓科技特派团提出了创新产业布局,发展目标,山区群众增收如何解决等一县一策方案,并针对帮扶县资源特色与乡村振兴产业覆盖面不足等问题,提出了“增加农村群众收入的建议”,得到省政府领导的批示。

落实到蓝莓产业,深刻领会党中央和省委系列决策部署的国家蓝莓科技特派团决心帮扶县进一步聚焦蓝莓产业发展,站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高度,针对贵州蓝莓主产区黔东南的优势及发展潜力,以打造集农产品采摘体验、鲜果批发销售、乡村观光、休闲小镇、康养娱乐、科普教育、加工业园区打造等乡村农文旅结合为主要内容,提出了“打造黔东南州百亿级果业的建议”,受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为蓝莓科技赋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保障。

举措之二:乡村振兴科技示范先行

科技示范1 在贵州东南部有着10年发展历史的锦屏县敦寨镇多彩田园,种植蓝莓2800多亩,是黔东南州最大的连片蓝莓种植基地,随着时间推移,品种老化,管理不到位,产量大不如从前。

国家蓝莓科技特派团来到锦屏,结合当地气候条件,为基地制定了全新的改造方案,一是因地制宜实施提质增效改造;二是引进新的品种、伐旧建新改良。于是在特派团专家的指导下,大胆采取隔行挖出,大尺度调整密度,增强通风透光,同时,实施培土增肥和轻简化修剪技术,提高了蓝莓单果重和可溶性固形物,使蓝莓果实品质与产量稳步上升,实现年产鲜果30万公斤、产值1200万元,带动340多人就近就业。与此同时,科技特派团还资助30万元,引进了5个蓝莓新品种,建立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200亩,引进的蓝莓新品种成熟上市时间早,更具有市场竞争优势。

科技示范2 与龙池多彩田园不同的是,在贵州中部地区、距蓝莓消费中心城市贵阳一小时车程的安顺市紫云县万亩蓝莓基地,本应具有更好的产业效益,但因蓝莓品种、质量、产量与鲜果销售始终不能进入人意……

随后,国家蓝莓科技特派团一行与企业开展专题研讨,就紫云县蓝莓产业发展方向与发展需求等方面的问题开展了深入交流,对蓝莓品种引进、栽培技术、深加工产品等全产业链发展难点,技术操作症结进行了分析与会诊,实行了精准“治疗”,并提出了切实解决产业发展瓶颈的路径和对策。

在万亩蓝莓种植基地,特派团开展了蓝莓提质增效工程示范,在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生产等方面提供了大量的专业技术培训和一系列操作指导,帮助解决蓝莓种植与管理过程中的各种难题。

为了解决产业健康发展,国家科技特派团专家亲自编制“紫云县万亩蓝莓种植基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蓝莓种植基地建设实施方案”,重新设置鲜食和加工类品种布局,把新品种引进示范作为科技帮扶的主攻方向,为紫云县基地建设推荐适合当地种植,果实大、口感好,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蓝莓品种,还在地里手把手地教农民工种植了1600亩,为标准化基地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科技示范3 在贵州西部海拔2000米左右、昼夜温差大、拥有400亩的赫章县赫之韵蓝莓基地,如何解决高海拔丰产短板问题而成为科技示范种植的亮点?

多层次与多形式开展技术帮扶服务的国家蓝莓科技特派团,采取了“固本兴新”的方式,在老基地“固本”上,他们根据赫章县海拔、气候、土壤、水源等自然特点,围绕高山蓝莓种植创新土壤管理、水肥、植保、修剪与管护技术,帮助制定了“园地培肥”等多项技术方案,形成了高海拔山地蓝莓栽培技术特色,解决了蓝莓种植过程中的困难和瓶颈,蓝莓质量、口感和产量得到大幅度提升。

为解决高海拔地区产业发展中优良品种短缺问题,国家蓝莓科技特派团投资20多万元为贵州赫之韵蓝莓基地引进蓝莓新品种5个,提供了蓝莓新品种种植技术,并采用全基质栽培示范种植蓝莓新品种50亩,为赫章县蓝莓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保障。

东中西三个蓝莓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点亮贵州蓝莓技术灯塔。去年以来,锦屏、紫云、赫章等县的蓝莓产业切实落实国家蓝莓科技特派团科技创新举措,新技术见效,新品种落地。蓝莓品质提升了,口感改良了,销路也越来越广,产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稳步提升。

举措之三:推进乡村振兴,人才下沉是关键

贵州蓝莓产业覆盖苗族、布依族、侗族等18个少数民族聚居区,蓝莓产业发展时间短,种植技术水平普遍偏低……

2023年6月26日,丹寨县科技局5楼大会议室座无虚席,黔东南州青年科技带头人培训会在此举行。

正在作报告的是贵州科学院二级研究员、国家乡村振兴蓝莓科技特派团团长聂飞,他的科技报告生动而形象,不仅为参训学员带来了国际国内蓝莓产业发展经验与现状,还针对贵州蓝莓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针对蓝莓种植中出现的问题与对症解决的关键技术节点,进行了全面分析与详尽解答,充分提高参训学员种植蓝莓的理论水平与技术认知。

更为别开生面的是,这样的培训会经常在田间地头开,每到一地科技特派团都深入农业园区、示范基地、田间地头,采取理论授课、实际操作、分步提问、现场解惑、基地指导的方式,内容不仅包括国内外蓝莓产业发展报告和产业技术,还结合生产过程中蓝莓应注意的天气、温度、湿度、时间、水分等技术点,对蓝莓水肥一体化,蓝莓技术管理,蓝莓提质增效,蓝莓口感与品质调控等关键技术进行现场系统的示范讲解,为参训学员注入了技术与发展动力。

通过建立“蓝莓专家+种植企业+种植大户”的产业人才培养机制,拓宽了参训学员的蓝莓产业发展视野,使参训学员对蓝莓种植技术看得见、摸得着、会操作。有效提升了本土技术人才的蓝莓种植技术水平与实际操作能力,对于促进贵州蓝莓产业提质增效和升级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参训学员也纷纷表示,培训内容丰富,切合实际,在实操中学到了许多技术知识,解决了棘手的种植问题。

国家蓝莓科技特派团的技术培训去年以来,从锦屏、紫云、赫章县开始,逐步扩展到丹寨、麻江、凯里等贵州蓝莓主产区,截止目前已开展集中培训30多次,培训技术人员2000多人次,开展现场培训和技术服务100次。中央提出“人才下沉,科技下乡”,破解了乡村振兴人才匮乏与农业农村产业的科技难题,像一股春风吹向乡村大地,为贵州蓝莓产业发展带去了新技术、新品种与新材料,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 蓝莓产业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举报
投喂支持
发表评论
本主题已被锁定,无法回复,敬请谅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