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1 4
分享

和文物对话的《万物友灵》,选择用剧情创新文化综艺

这个是认证

传媒1号

2023-11-30 12:33 北京

28784 1 4

当社会中的个体与文化发生关联时,大致遵循的是「兴趣-理解-传承」的路径:首先对文化产生兴趣,因兴趣而开始进行系统性的学习,再经过充分深入的学习,开始萌生出传承文化的使命感。

然而,当我们审视弘扬中国优秀文化这份事业所面临的痛点时,不得不承认,以上三点均是痛点。就以文化综艺而言,它似乎总是摆脱不了小而美的标签。或照本宣科,或形式单一,或过于阳春白雪,又或挂羊头卖狗肉……这也让文化综艺成为了综艺市场里最难以破圈的内容类型。因此,文化综艺,其实需要以破釜沉舟的勇气,来实现一次自我焕新。

而1号在最近,恰恰看到了这样的契机出现。

11月27日湖南卫视、芒果TV原创文化类剧情短综《万物友灵》于双平台正式播出。刘俊麟、徐浩、叶子淳、左溢、朱元冰饰演五位性格迥异各怀心思的博物院实习生,他们将与郭柯宇饰演孤僻自闭拥有异能的文物修复师一道,以剧情演绎的形式挖掘出文物背后的心声。

很多观众都会被其中天马行空的剧情所吸引,但抛开这个外壳,1号看到的是《万物友灵》之所以有望为文化综艺吹来新风,正是因为整个节目就是围绕「兴趣-理解-传承」这三个文化传播与传承所面临的实际痛点来跨出创新的步伐。它要做的,不仅是让文物活起来,更是让文物火起来。

「友灵」何解?

最先激发起1号对《万物友灵》这档节目好奇心的,其实是它的名字。

在看完前两期节目后,1号认为,「友灵」二字,正是节目的题眼,它包含了两层含义:

第一层,你可以把「友灵」理解为「有灵」。

在《万物友灵》里,文物修复师郭小宇告诉年轻的实习生们:「其实文物和人一样,都是有灵魂和情绪的」。因此,当我们去面对文物时,我们面对的不是冷冰冰、无法言语的物件,而是与我们一样有着复杂情绪、期望他人听到自我心声的「人」。

这其实是一种更高阶的拟人化的手法。创作者并没有幻想文物本身存在何种动机,而是把文物放置在与人平等的地位,我们期待通过故事去倾听文物的生命历程。于是,便有了第一期节目里的经典一幕:当郭小宇对着三千多年前用青铜铸造的「豕」说出「最近天气有点反常,改天把你挪出来,晚安」时,1号浑身起鸡皮疙瘩。

这个富有想象力的画面背后,暗藏了节目组的用心。《万物友灵》试图向大众传递一个关于文物与传统文化的认知:每一件文物及其背后的传统文化,都值得我们认真倾听与理解。这,是一种将历史演绎剧情化的努力。

第二层,你可以将「友灵」理解为「友邻」。

我们与传承千年的文物之间所流淌的,正是友邻的关系模式。文物以及传统文化既形成了今天的我们,也可以以更当下的方式被理解。

因此,我们看到《万物友灵》在实现历史理解通俗化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比如第一期节目里,郭小宇谈到青铜器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在商周时期,它是「明贵贱、辨等列」的一个阶层标志物,实习生朱元冰立马说道:「那不就是奢侈品嘛」。第二期节目里,唐朝外销第一窑长沙窑的瓷器是平民用的起的瓷器,这被解读为「主打下沉市场」,而镌刻在瓷器身上的诗文都是当年的「草根民间段子手」所写,所以才未收录于《全唐诗》中。这些紧贴当下社会生活的类比,一下子就消解了文物与我们之间的疏离感。

在1号看来,「友灵」作为节目的核心理念,它瞄准了正是横亘在传统文化传播与传承的第一个难点:兴趣门槛。通过剧情化、拟人化的表达与更具备当下特质的解读,去激活年轻一代观众对文物与文化的兴趣基因。

多重的「回响」

当文物活起来之后,那么它必然会与人产生交流。

《万物友灵》以剧情化的形式,让这些镇馆「顶流」与宝藏单品发出自己的心声,1号认为,这个过程也同样是一个场域,一个让历史得到充分理解、一个让知识得以不断涌现的场域。因此,人与文物交互所产生的「回响」,其实是多重的。

在宏观层面,我们听到了历史回响。

除了呆萌的豕尊,我们还通过《万物友灵》了解到了在商周时期,有大量的青铜器是以动物为主题,并且大多发掘自南方地区,这是因为当时的南方相比北方仍处在一个相对较低的社会状态,所以南方青铜器大多的功能是为了「娱神」,因此以动物形体锻造的青铜器展现出更贴近大自然、神秘浪漫的感觉。

并且,《万物友灵》也剧情、动画、专家解读等多种方式,为观众科普了青铜器在中国与西方的使用与象征差异。许多观众表示,原来一件青铜器里,竟然隐藏着文明的密码。

而这微观层面,我们也听到了命运的回响。

想必很多观众与1号一样,被第二集中发生于唐朝的跨国恋所感动。「一别行千里,来时未有期;月中三十日,无夜不相思」。这首唐朝长沙窑执壶上的诗句,与刘俊麟所发现的一片刻有波斯文字的瓷器碎片上的诗句是相同的。透过执壶与瓷片,我们才感知到了唐朝的卞巧妹与一位波斯商人之间有一段动人的爱情故事。并且,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他们两人以文物的形式在博物馆里实现了「重逢」。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万物友灵》所呈现的并不只有客观的知识,而是将客观的历史文化知识与个体主观的情绪体验通过剧情化的形式融合在了一起。就像卞巧妹与波斯商人的爱情故事,这固然是一段感人至深的情缘,但我们同样在这段故事里看到了唐朝时期多元开放包容的文化气魄,看到了将两人命运连接在一起的海上丝绸之路。

因此,当文物背后的情绪与灵魂通过节目内容得以一一呈现时,观众认识文物所产生的体验感也就变得异常丰富了。它可以是好奇心的驱使,可以是对知识的渴求,也可以是对故事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让文物活起来的《万物友灵》,不仅让文化认知的过程变得更加生动,也让文化体验所蕴含的同理心被有效激活。

更具共情的「传承」

以往,当我们面对文化传承这个议题时,我们的切入视角,往往聚焦于「传承人」这个数量极为稀少、罕见的群体身上。

文化的传承人固然可敬的,但如果我们试图唤起的是更广大的人群对于文化传承的自觉意识。那么,文化综艺所聚焦的人,就需要从「传承人」转移到「普通人」。

对此,《万物友灵》给出的答案,是以人物的切身真实体验,来作为唤起观众共情、唤醒文化传承使命的入口。

比如,每一集的末尾,《万物友灵》会去突出个体观念的改变或是透彻的领悟。

在第一集里,郭小宇望着豕尊感慨:「我今天突然理解你的心情了,就是不管这个世界变得如何残酷,你一直都在履行为我们祈福的使命,对吗?」

而在第二集中,最先发现刻有波斯文字瓷片的刘俊麟,在了解了隐藏在背后发生在唐朝的跨国之恋后,这个对各类文玩如数家珍的「玩二代」一夜未眠,并早早地来到了陶瓷修复室,他觉得自己看待文物的眼光从此改变了,他把陶瓷修复室的每一片瓷器郑重地包好,安放进了木盒。看似玩世不恭的他,看待文物的眼神变得更加严肃和深沉。

认识文物的过程,亦是一个相互治愈,彼此成就的过程。透过这些人物身上一点一滴的认知与感触,观众能够更加共情到个体在弘扬中国优秀文化这份全民事业上的使命与责任。

而更有心的设计,则是通过芒果IP之间的勾连。

去年,他们五位参加了湖南卫视推出的青春文化养成综艺节目《美好年华研习社》。作为心怀艺术文化追求的年轻社员,他们在各文化艺术领域资深前辈的带领下,围绕每期不同的人物选题,通过青春研习奉上一台作业大秀。可以说,在《美好年华研习社》,他们是对中国优秀文化的学习者与追求者。

这一次,他们五人因《万物友灵》而重新汇聚在一起。只不过,他们的身份学习者和追求者,变成了弘扬中国优秀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他们有着各自感兴趣的领域,但却因弘扬中国优秀文化这一使命而再次走到一起,这种宝贵的经历既是他们必须肩负的使命,又着实是一件特别酷的事儿。某种意义上,他们殊途同归的人生轨迹提醒着更多的年轻人——

中国青年不仅应该具备文化自信,更应该具备肩负中华文化传播使命的文化自觉。

1号结语

在赞叹芒果综艺始终能够不断创新之余,1号想把视角拉回到综艺行业的内容创新这个恒久的课题上。

我们往往很容易识别内容创新之「术」,而忽略了背后的「道」。《万物友灵》以30分钟的体量却能够将微短剧、科普访谈、纪录片、短视频等不同的形式融合在一起之后,这无疑令人瞩目。但更需要明白的是,这些多元的形式并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依循「兴趣-理解-传承」这三个文化传播与传承所面临的实际痛点而造就了《万物友灵》式的融合。

让创新始终立足当下,这或许是《万物友灵》带给综艺行业的最大启迪。

# 影视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举报
投喂支持
4人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
热门评论
舒川梅
哪个行业能幸免?
2023-11-30 19:39 广东
0
0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