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粮食仓容现状
从粮食仓容规模来看,仓容规模主要以大型和小型为主;从粮食仓储设施的仓型来看,在现有粮食仓储设施中,粮食仓房主要以平房仓为主;从现有粮食仓房的建设年度来看,我国目前有1/3的粮食仓房是在20年前建设,还有一部分仓房是在上世纪50年代建成的,存在仓房老旧、条件差,不能安全储粮的问题。从现有仓房的权属和地区分布来看,粮食仓房产权属于中央政府的仓房约占有效仓容的16.7%,属于各省(区、市)及以下地方政府和企业的仓房约占有效仓容的83.3%。
当前我国粮食仓储设施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仓容总量不足,储粮安全隐患突显;有效仓容地区布局不合理,加剧了区域粮食仓储困难的矛盾;配套设施和技术水平落后,安全储粮风险增大。
解决仓容缺口的对策
全面改革政策性粮食收储政策。国家粮食收储政策要重在鼓励产销衔接机制的建立,要通过完善储备保管费用结算机制等政策,引入竞争机制,鼓励符合条件的多元市场主体参与收储。要区分不同的粮食品质,采取不同的支持政策,鼓励优质优价,高质高价,在考虑保护农民利益的同时,要严格执行粮食质量标准,使农民承受质量问题造成的市场风险,提高重视粮食质量的意识。
推进粮食收储模式变革。在继续改善传统一家一户小农家庭储粮设施的基础上,应通过“两代”服务(代农储存、代农烘干)和“粮食银行”等多种形式,建立先服务后结算制度,鼓励农户在田间地头将收获的粮食直接卖给粮食产后收储中心或者粮库,进行统一集中烘干储存。
在完善物流运输设施的同时,把收储重点布局在东北地区、西部产粮大县等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建设国家“大粮仓”。充分利用东北地区常年气温低、冬季漫长的储粮有利自然条件,集中力量改善东北主产区收储条件,增加长期收储仓容。
继续增加重点地区仓储设施能力。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仓储设施建设,支持主产区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等建设有烘干设备的储粮设施。重点支持主产区和产销平衡区的仓储设施建设和“危仓老库”维修改造,重点支持连接产销区的重大粮食物流通道和节点的设施建设,支持提高粮食库存监管水平和物流信息化水平的智慧粮库建设。
增强粮食产地加工转化能力。
要加大粮食的产地加工转化能力,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畜牧业,特别是东北地区每年“北粮南运”的粮食数量巨大,粮食运到南方大部分用于饲料加工。而主产区发展畜牧业,则可引导种粮农民实现种植、养殖一体化经营,集约化经营,提高粮食的综合利用效率和增值,促进可持续生态农业发展,增加农业经营收入。
畅通粮食物流通道。建立由国家上层机构统一协调各部委及粮食管理机构,建立和完善粮食行业协会对粮食仓储与运输企业的管理。以建设“北粮南运”大动脉为主目标,通过制定散粮火车入关返空运费政策为主要抓手,组织产销区粮企和大型粮企建立合理的组织形式和利益分配机制,鼓励产区战略装车点和销区战略卸车点、粮食集散地的建设,切实推进散粮火车入关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