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关于中国式家庭教育很热门的一个舆论是:穷人到底要不要生孩子?
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众说纷纭。有人会说:“想那么多干嘛,先生下来再说”,“孩子成长的如何,看他自己的造化”。
秉持这样观点的父母比比皆是。
非但不能给自己的小孩提供正常的成长环境,甚至还要对孩子进行“道德式绑架”。
“爸爸妈妈没有能力,但是孩子你一定要争气”、“父母把你养这么大不容易”、“我们家什么条件你不是不知道”。诸如此类的话语,充斥在孩子的人生里。
如此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将自己所谓“人生的指望”都扣在孩子身上,不容许有任何喘息和反抗的机会。这样的家庭教育,事实上,是最失败的教育。
生而不养,不如不生。成长起来的00后,开始出手整顿教育。“父母辈的辛苦,不是下一代也要跟着受苦的理由”。
就像电影《何以为家》中黎巴嫩小孩的独白:我希望养不起孩子的大人不要生孩子,因为我不想关于童年,记忆中只有暴力、辱骂、挨打、贫穷。
每个小孩来到世界都想会被人爱戴,而不是生活里煎熬的一块烂肉,受尽委屈挣扎。
养孩子不是“多双筷子的事儿”,家庭教育也不是“压力式的鸡汤”,说句“都是为了你”就是爱和陪伴。
或许有的父母会说,之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强调自己的辛苦与血汗,是想让孩子知道生活的艰难,让他们知而上进,让他们懂得父母的付出。
但这些父母的言语从孩子的角度来说,会让他们陷入窒息的自我怀疑和愧疚。
就像曾经看到的一句话:最窒息的父母不是一味的压制你,而是压制你同时又能感受到他们内心对自己的爱。
这种强烈的负罪感,如同“以爱为名”的道德绑架,将孩子陷入自我矛盾的精神内耗境地。
在心理学中,苏珊·福沃德提出了:“情感勒索”的概念。
它指关系中的一方利用另一方的责任感、愧疚感、罪恶感等来控制对方,以达到自身的目的和需求。情感勒索分为四种类型: 施暴型、自虐型、引诱型和悲情型。
中国式家庭教育常见的便是最后一种。将父母自身的牺牲,转化为孩子心里的一座大山。
但事实上,所谓的“爸爸妈妈过得这么难,都是因为你”、“爸爸妈妈为了你牺牲了这么多“等等之类的话语,归根究底,是其自身缺乏将人生变好的能力。
下一代是希望,是寄托,但不是推卸责任。自己的人生自己负责,没道理自己的人生过不好,就去强求孩子为其承担。
经常刷到这样的短视频:年纪轻轻的父母,一贫如洗的家庭环境,却养育着三、四个孩子。视频中的父母,不仅毫无愧疚,反而自得其乐,得过且过。
虽说孩子是家庭未来的希望,但如果父母自身都无法给予孩子正常的家庭条件和教育,除了增添生活的负累,又有何益?
在这样“道德绑架式”教育成长起来的小孩,会因心性不同,产生两种结果。

一种是自卑敏感,认为自己拖累了父母,还不能达到父母的期望。
这样的孩子自我价值感低,不敢表达需求,不敢勇敢追求自己的人生。仿佛牢牢的生活在父母的钳制之下,强烈的不配得感充斥整个成长环境。
另一种则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会对父母抱有怨恨。成年之后,不学无术,吊儿郎当。
因此,为了避免中国式的家庭教育出现以上情况,合理正确的教育方式应该被每一位父母所掌握,没有一定经济基础就不要生孩子的准则也应该纳入思考的范围。
正如张爱玲在书中说的那样:如果孩子出生,是为了继承自己的劳碌、贫困、痛苦,那么不生不失为一种最好的选择。
生命的意义不在于传宗接代,而是将自己的人生过得精彩。
那些打着“生娃养老”“延续香火”等旗号的人,其陈腐的价值观念应当舍弃在时代之后。
00后出手整顿教育,“生而不养,不如不生”的思想观念恰恰是一代青年责任感的体现。
父母和子女之间,是相互的成全。如果有一天你想生个孩子,希望能在拥有基本的物质经济条件后,给予他爱与陪伴。
让孩子可以站在自己的肩膀上,走的更远。而不是苦苦挣扎在山脚下,望不到人生前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