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新冠大流行疫情的缓和,新冠后急性遗症(PASC),也叫“长新冠”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已知,新冠后急性遗症症状可以涉及多个器官系统,但以心肺症状和神经症状最为常见。

新冠后急性遗症症状之一是运动能力下降,易疲惫;体现在感染前能轻而易举完成的运动和工作困难,严重的甚至因此失去劳动能力。
然而,对这些患者进行的超声心动图显示心脏功能通常是正常的,心脏磁共振成像尽管发现了暗示心脏炎症的早期变化,但与症状或与对照组的差异不足以解释这种运动能力的下降。
于是,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一组致力于新冠病毒感染后心脏长期影响研究的科学家调整了研究方案,对研究对象在感染新冠1年半后进行了包括心肺运动负荷测试、心脏磁共振成像和动态心律监测等更高级的测试。

结果,在有新冠后急性遗症心肺症状的参与者中,49%在括心肺运动负荷测试中存在运动能力下降,运动时最大氧摄取峰值<85%预测值;而没有症状的人这一比例仅有16%。
有症状的患者最大运动VO2峰值比没有症状的人降低17%。
量化分析显示,VO2峰值每分钟每下降5毫升/千克体重,症状发生风险增加2.75倍。
反映运动能力的另一个指标,心脏变时性功能不全在有症状的患者中很常见。
心脏变时性功能不全是指,运动时心率不能随机体对代谢需要的增加而增加到特定程度;就是,尽管尽最大努力运动,心率增加幅度却运动强度的增加不能匹配,表明心脏储备功能降低。

存在运动能力下降的人中57%有心脏变时性功能不全。在有症状的患者中,30%有心脏变时性功能不全,没有症状的人这一比例仅有5%。
心脏变时性功能不全与症状高度相关。
与运动能力和心脏变时性功能正常的人相比,变时性功能不全的患者最大心率降低49次/分钟,平均仅有119次。
超声心动图和心脏磁共振成像,以及心率监测没有发现心肌炎、心功能不全或临床上显见心律失常。
研究还发现,新冠后最初几个月体内炎症生物标志物和抗体水平与一年多后的运动VO2峰值呈负相关,即感染后体内炎症的存在与运动能力显见有关。
另外,在所有心脏变时性功能不全的患者中都发现了EB病毒再激活的证据,提示EB病毒再激活或有可能与运动能力下降有关。

由于目前尚不确知导致新冠后急性后遗症心脏症状的确切原因,因而,尚没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研究人员认为,运动训练是目前唯一被证明可以改善运动能力、症状和生活质量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