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分享

毫端风露 二分明月—大观夜场中的扬州画派丨中国嘉德2023春拍

中国嘉德拍卖

2023-05-27 11:52 广东

7222 0 0

中国嘉德2023春季拍卖会

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古代

预展时间及地点

6月7日-6月10日

(或展至该场拍卖会开始前)

嘉德艺术中心

拍卖时间

6月12日 18:30 顺延

拍卖地点

嘉德艺术中心 A厅

(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1号)

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末,随着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艺术领域也呈现出新的风貌,在远离政治中心、经济发达的扬州,以书画为生的在野画家群体,以革新的面貌,纵笔恣意、不拘成法,让冷寂的文人画坛,焕然有了丰富多彩的新天地。是辑中,金农漆书《相鹤经》四屏,为吴湖帆旧藏,气势澹宕;罗聘的《月中仙子图》画赠曾燠,简澹传神,别有奇趣;郑板桥《墨兰竹石图》,经多次重要出版,笔墨疏朗而精气神俱足,是其晚年佳作。

金农 漆书《相鹤经》四屏
Lot 795
金农( 1687-1764)
漆书《相鹤经》四屏
立轴 水墨纸本
乾隆戊寅(1758年)作
190.5×60 cm.约10.3平尺(每幅)
题识: 余年七十始作渴笔八分,汉魏人无此法也。康熙间金陵郑簠虽擅斯体,不可谓之渴笔八分,一时学郑簠者,更不可谓之渴笔八分也。乾隆戊寅六月三日,七十二翁杭郡金农记。
钤印: 金农印信、金氏寿门
释文: 鹤二年落子毛,易黑点;三年产伏。复七年羽翮具,复七年飞薄云汉,复七年舞应节,复昼夜十二时鸣中律。复七年不食生物,大毛落,茸毛生,乃洁白如雪或纯黑,泥滓不能污。是以行必依洲渚,止不集林木,盖羽族之宗长,仙人之骐骥也。故寿不可量。复百六十年雌雄相视而孕。千六百年饮不食。唯鸾凤为群。有圣神在位,则与凤凰翔于甸。
签条: 周慧珺题:金农渴笔八分书《相鹤经》条屏。 钤印:慧珺
鉴藏印: 吴湖帆、吴氏梅景书屋图书印、至圣七十二代孙、五常重装、五常拜观
说明:
1.本幅有吴湖帆藏印,据吴湖帆《丑簃日记》1931年6月21日有载:“聚星斋携冬心大屏(漆书《鹤赋》)来,裱工一百六十元,可谓贵矣。”或与此作相关。
2.是屏经著名书法家周慧珺题签。周慧珺(1939-2021),浙江镇海人,久居上海。师从沈尹默、翁闿运。其书法跌宕起伏,元气淋漓,结体雄奇,在上海书坛独树一帜。
出版: 《宋元明清中国古代书画选集(四)》,第171页,2011年10月。
展览: “宋元明清中国古代书画大展(四)”,2011年10月。
“漆书”一词古来有之,唐•张怀瓘《书断》云后汉杜林“尝于西河得漆书《古文尚书》一卷,宝玩不已。” 唐•韦续《五十六种书》所言:“殷汤时仙人务光作倒薤书”。元•吴衍《三十五举•一举》云:科斗为字之祖,像蛤蟆子形也。……上古无笔墨,以竹梃点漆,书竹简上,竹硬漆赋,画不能行,故头粗尾细,似其形耳。以上种种书法,其中“头粗尾细”似蝌蚪形,似倒薤叶之用笔,与金农始终喜爱的倒薤笔有着必然的联系。“倒薤”笔法,原是六国古文字中悬针与垂露笔法,汉章帝时书法家曹喜采古文笔法与李斯篆法融为一炉,形成自我风格,自此东汉后期篆书受其影响颇深。金农后期的书法作品中都有强烈表现这种特殊的用笔方式。事实上,金农和其朋友、弟子从未使用过“漆书”一词,当时称为“八分”。
金农 漆书《相鹤经》四屏 局部
此漆书四屏为金农难得一见的书法巨制,在作品的最后,金农郑重其事地写道:“余年七十始作渴笔八分,汉魏人无此法也。康熙间金陵郑簠虽擅斯体,不可谓之渴笔八分,一时学郑簠者,更不可谓之渴笔八分也。乾隆戊寅六月三日,七十二翁杭郡金农记”。这段可以说是金农晚年变法的宣言,此时的渴笔更接近对“飞白”用笔的理解,用墨极焦而时露飞白,此一创新,在其题记中已清楚表明用笔、用墨都是前无古人的,“渴笔八分”正是他为这一新书体的定名。金农所骄傲的并非摹古,而是出新,虽出新而不失古意,则并汉魏人也不在话下了。其弟子也同为扬州八怪之一的罗聘有云:“冬心先生真吾师,渴笔八分书绝奇”。
金农 漆书《相鹤经》四屏 局部
金农晚年的“渴笔八分”,人书俱老。此漆书四屏,直率中复出蕴藉和疏宕。墨色淳古,行笔一反常态,横画加重,竖画写轻,一如刷字,行笔的涩势极为明显。在各别字的最后一笔上,金农有意将笔画拉长,气势澹宕,也加强了通篇作品的节奏感。这种新奇的笔墨效果,无疑是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能够吸引观众的目光,在字与字之间探求品味,体会到一种难以言喻的视觉享受。貌似生拙高古,实在是大巧若拙,这种及其“前卫”的表现方式,因为金农所具备的审美修养被界定在高古的格调上,使得其字醇厚隽永,具备了永恒的品质。金农曾自谓:“余近得《国山》、《天发神谶》两碑,字法奇古,截毫端作擘窠大字。”他大胆地继承和发展了汉碑的特点,简化笔法,使其书线条率真、质朴,舍去了提按顿挫及运笔使转的传统技法,因而秉性外露,毫无做作之感,故书中每露隶意,用笔虽扁平方拙,但粗细正侧颇具变化,在中国书坛,一枝独秀,生面别开。
金农 漆书《相鹤经》四屏 局部
郑板桥在诗中赞金农之书:“乱发团成字,深山凿出诗。不须论骨髓,谁得学其皮?”。吴昌硕曾谓金农书:“禅语灯前粥饭,天游笔底龙蛇。香色最宜供佛,凭渠浩劫虫沙。下笔一尘不染,吟诗半偈能持。”齐白石谓金农书曰:“想见毫端风露,拈来微笑迟迟。读书然后方知画,却比专家迥不同。删尽一时流俗气,不能能事是金农。”能令这几位大师心折的金农书法,自然更值得我们珍视、学习。
金农 漆书《相鹤经》四屏 局部
罗聘 月中仙子图
Lot 803
罗聘(1733-1799)
月中仙子图
立轴 设色纸本
乾隆壬子(1792年)作
56×33.5 cm. 约1.7平尺
题识: 月为天之阴,其神疑作女。兔秉阴之精,取象于焉主。窃药大乌 逃,元霜捣玉杵。群言记有之,荒诞何足数。皓魄一炁合,清光无今古。冉冉度遥空,湛湛净玉宇。即谓有姮娥,抱兔亦可取。寄言观画者,慎勿恣媟侮。祭法重夜明,香灯盌下土。乾隆壬子中秋前三日,画此月中仙子,并题一诗,以供宾谷先生清品。两峰弟罗聘。
钤印: 罗聘、遯夫(参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罗聘》28、16印,第1574页)
鉴藏印: 盱江曾氏珍藏金石书画印、顾斋藏、仲瑛以清俸买来之物、宝宋 室、朗庵所藏、煜堂心赏、金寿斋珍藏、米彰洋书画记、景苏室
说明:
1.上款人曾燠;“盱江曾氏珍藏金石书画印”即曾燠家族藏印。曾 燠(1759-1830),字庶蕃,号宾谷,江西南城人。曾廷澐子。乾隆 四十六年(1781)进士,选庶吉士。官户部主事、军机章京、湖北按察 使,后任两淮盐政。
2.旧藏者孙璞(1883-1953),字仲瑛,号阿瑛,别号太璞,室 名顾斋、兰苕室,广东中山人。曾任孙中山秘书、广东阳春县县长、 广东省长秘书、省公安局秘书代理局务、财政部和实业部法规委员 会咨议科长等职。
3.林朗庵(1897-1971),名熊光,号朗庵、磊斋,室名宝宋室, 台湾人。早岁留学日本,上世纪三十年代旅日经商。雅好文物,深 于金石学,收藏颇丰。辑有《磊斋玺印选存》。
出版: 《水墨美术大系·第十一卷》(八大山人·扬州八怪),日本:株式会讲谈社, 1975年。
出版物书影

笔端聪明 无毫末之舛

罗聘,祖籍安徽歙县,居扬州。幼年父母双亡,由叔父抚养成人。自幼聪明 勤奋, 师从 “扬州八怪”之金农,老师曾评价他“笔端聪明,无毫末之舛”。罗 聘艺术成就很高,是“扬州画派”晚期扛鼎之人物,终生以卖画为生。世人称其“五 分人才”“五分鬼才”“画无不工”,人物、佛像、山水、梅、兰、竹皆擅胜场。

罗聘 月中仙子图 局部

罗聘的仕女画传世不多,此幅《月中仙子图》画面极简,无任何背景,寥寥 数笔勾勒出一位霓裳罗带,手抱玉兔的仙女侧面形象。大量的留白,简淡的笔触 把形单影只、独自徘徊的嫦娥,表现得孤单、凄凉,简淡中却包含了无穷的意境。 传说,嫦娥因偷吃了羿的不死药而飞升至月宫,从此无法与家人相见。后来人们 便在八月十五将圆月般的点心置于庭院,以寄托嫦娥对家人的思念,年年如是, 遂成中秋节。

画幅右上的题诗,乃罗聘的自作诗,内容与画面形成了相得益彰的意境。末 尾款署 :“乾隆壬子中秋前三日,画此月中仙子,并题一诗,以供宾谷先生清品。 两峰弟罗聘。”乾隆壬子 (1792 年 ),罗聘 60 岁,画此赠予曾燠 ( 宾谷 )。曾燠, 字庶蕃,一字宾谷,晚号西溪渔隐。江西南城人。官至贵州巡抚。清代中叶著 名诗人、骈文名家、书画家和典籍选刻家,被誉为清代骈文八大家之一。自乾隆 五十八年 (1793) 始,任两淮盐运使十余年,期间 , 于扬州幕府组织了 繁复的文事 活动 ,《邗上题襟集》及《续集》记录了曾燠与幕宾间的宴集、送别、 消寒及观 剧等。

罗聘 月中仙子图 局部
罗聘一生曾三上北京与北方画坛交流,也与达官贵人交往。乾隆五十五年 (1790),罗聘携幼子允缵三上京师,八年后,才得返回故里。由此我们可以推断 乾隆壬子 (1792 年 ),罗聘是在北京为曾燠创作的这幅《月中仙子图》。这一年, 朝廷考核各官政绩,曾燠被定为一等,被任命为钦差大臣, 出使江南一带。次年 (1793) 升任两淮盐运使。所以,罗聘在中秋团圆节的前三日, 创作了此诗此图, 以寄托对友人曾燠的思念之情。从画幅左下角的印章“盱江曾氏珍藏金石书画印” 可知,曾燠确实将此画藏入箧中。民国后,又经孙璞 ( 藏印 : 顾斋藏、仲瑛以清 俸买来之物 )、林朗庵 ( 藏印 : 宝宋室、朗庵所藏 ) 等递藏,甚是宝贵。
郑燮 墨兰竹石图
Lot 812
郑燮( 1693-1765)
墨兰竹石图
立轴 水墨纸本
乾隆壬午(1762年)作
137×74 cm. 约9.1平尺
题识: 石多于兰,兰多于竹。无紫无红,惟青惟绿,是为君子之谷。乾隆壬午,板桥郑燮画并题。
钤印: 板桥道人、燮何力之有焉、老而作画(参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郑燮》86、57、48印,1454、1456页)
签条: 赖少其(1915-2002)题:郑板桥兰竹精品。
鉴藏印: 赵维绩、维绩珍藏、太谷维绩印、赵傃堂赏鉴印、世熙
出版:
1.《艺苑掇英》(第八期•扬州画派专辑),第12页,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年。(这本专辑中的作品,均为曾庋藏于各博物馆的作品。每位画家,仅选三五幅代表作。)
2.《郑板桥评传》,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年。
3.《郑板桥书画编年图目》(上),第155页,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
著录: 《扬州八怪书画年表》,第297页,江苏美术出版社,1992年。
出版物书影
郑板桥,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丙辰(1736年)进士。此后,当了十二年县令,始终爱民如子,两袖清风。1753年春,板桥由山东回到扬州,重新过着“二十年前旧板桥”的生活,以鬻书卖画为生。他擅画兰竹,取青藤、八大、石涛遗法,纵笔率意,自抒胸中郁勃之气。他笔下的竹子“瘦劲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干霄,有似乎士君子豪气凌云,不为俗屈。”他笔下的兰花,少而不疏,多而不乱。他之所以喜画野兰,是因为生长在深山荒野峭壁的幽兰,生机郁勃,得天地灵性,无拘无束,更符合他的天性。“兰花本是山中草,还向山中种此花。尘世纷纷植盆盎,不如留与伴烟霞。”一切尘世羁绊,人工雕凿,对于兰花来说都是灾难。而对于追求个性解放的板桥来说,同样是灾难。板桥画石,同兰竹相互辉映,以方为主,棱角突出,极坚硬之至。
郑燮 墨兰竹石图 局部

郑板桥主张“适其天,全其性”,推崇艺术自然美。是轴写巨岩石隙,幽芳横斜,岩下修竹扶疏, 石苍拙润泽,兰竹笔简意足,干净利落,没有拖泥带水,冗杂多余的笔墨。突破了文人画自我表现的藩篱,不仅为兰、竹、石写生,更为它们写神,将“劲如竹、清如兰、坚如石”的精神融于自己的人生道路中。诚如自题所言:“无紫无红,惟青惟绿,是为君子之谷。” 用此寄寓自己高风峻节的气节和刚直不阿的品格。

一般说,人近暮年,身心似应归于平淡,守默居静。而板桥则不然,愈近暮年,则英风勃发,吞吐大荒,气贯霓虹。他晚年的画往往喜作大幅,老笔纷披,有不可一世之概。此幅作于乾隆壬午,时郑板桥七十岁,大笔挥写,一股浩然之气充溢画中,兰叶不拘绳墨,石更峻嶒竹更直。艺术至于单纯便是极高的境界,单纯而能深厚耐看则更难。此件幅式巨大,笔墨疏朗而精气神俱足,是其晚年佳作。更可贵的是,此件1980年出版于《艺苑掇英》扬州画派专辑中,后又收入在研究郑板桥的专家杨士林《郑板桥评传》中,是板桥兰、竹、石三绝的经典之作。

中国嘉德2023春季拍卖会
预展及拍卖日程

滑动可浏览全图

中国嘉德联系方式(滑动查阅)

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总部)

客户咨询:(86-10)8592 8288-3

结算服务:(86-10)8592 8288-4

媒体合作:(86-10)8592 8288-5

运输咨询:(86-10)8592 8288-9

网拍咨询:15010006220 / 15910807786转分机9

官方网站:www.cguardian.com

联系邮箱: mail@cguardian.com

联系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1号

中国嘉德(香港)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客户咨询:( 852 ) 2815 2269

联系邮箱: hkauction@cguardian.com.hk

联系地址:香港金钟道89号力宝中心一座5楼

各地区办事处联络

上海

电话:( 86-21 ) 5466 0508

邮箱:shoffice@cguardian.com

———

广州

电话:( 86-20 ) 3808 8589

邮箱:gzoffice@cguardian.com

———

南京

电话:( 86-25 ) 8670 2356

邮箱:njoffice@cguardian.com

———

杭州

电话:( 86-571 ) 8535 9925

邮箱:hzoffice@cguardian.com

———

台湾

电话:( 886 ) 2 2757 6228

邮箱:twoffice@cguardian.com.tw

———

日本

电话:( 81-3 ) 6206 6682

邮箱:jpoffice@cguardian.com

———

美国

电话:( 212 ) 308 8889 / ( 888 ) 799 8830

邮箱:usoffice@cguardian.com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举报
投喂支持
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