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小鱼
编辑|知文
心理韧性是指个体在经历危险、创伤、挫折等重大的压力情境和逆境后个体对外部环境的重新适应水平,它表示个体从艰难的环境中重新恢复和适应的能力。

01
特殊儿童自小身体功能发挥受到障碍,这作为一种严重的逆向情境。
更容易造成 抑郁、焦虑、自卑 等严重的心理问题或者 回避、退缩 等行为,所以特殊儿童的教育问题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一直是特殊教育学者关注的重点。

现阶段,针对特殊儿童自身心理韧性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所以对特殊儿童心理韧性进行研究,不仅能够丰富特殊儿童心理韧性领域的研究内容,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提升特殊儿童的心理韧性水平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促进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发展。

特殊儿童由于身体功能缺陷,这作为一种不利因素,严重制约了其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
特殊儿童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对特殊儿童身心健康的积极关注和重视,维护特殊儿童心理健康,帮助其积极地适应社会, 不仅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更是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一环。

2012年我国教育部在颁发的《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中着重提出,关注特殊儿童的身心健康是特殊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
特殊教育学校要根据特殊儿童的身心特点和发展阶段,有针对性地对其实施精准的特殊教育,要努力帮助其平等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提高特殊儿童的生命质量。

目前,根据相关报道结果显示,中国0-14岁的残疾人口数为387万人,占残疾人口总数的4.66%,这一比例每年都还在不断增长。
面对如此庞大的特殊儿童群体,国家虽然颁布多项保护残疾儿童权益的相关政策文件,但是在特殊儿童的教育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

况且当下特殊儿童心理健康的现状不容乐观,因此关注特殊儿童教育问题,特别是关注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当面对压力、挑战、挫折和逆境时,心理韧性强大的儿童能够 正面积极 地去克服和超越它,能够积极调动自身和周围的一切因素来抵抗外部环境所带来的心理伤害,勇敢面对逆境并接受现实。

甚至在困境中越挫越勇,最终能够在受到挫折的一段时间之后自行恢复到最初的心理状态,相比之前的心理状态会更富有韧性和力量。
心理韧性差的儿童,在面临威胁的时候,往往会不知所措,表现出 适应不良,产生巨大的心理危机 甚至会产生自卑、焦虑、 抑郁等严重的心理疾病和回避性、退缩性行为,严重阻碍个体的适应性发展。

因此,对于心理韧性的研究强烈地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兴趣,成为当下心理学研究的一大热点。
研究者期望通过对心理韧性的一系列研究来帮助越来越多的处境不利儿童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逆境和挫折,提高对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提高生命质量,拥有积极奋进的人生。

02
目前研究中提到的的特殊儿童主要针对的是听力言语、视力等身体障碍儿童,他们或先天残疾或后天残疾, 正是由于身体某部分功能的缺失导致其特殊性,从小可能会遭受到外界更多的歧视与拒绝,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

其次,心理韧性一直以来都是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一大热点,但当下对于特殊儿童心理韧性的研究大多是针对某一残疾类别的儿童,缺乏对于特殊儿童整体的系统的研究。
并且对于特殊儿童心理韧性的研究大多在特殊学校教师、特殊儿童家长层面,针对特殊儿童自身的研究较少。

因此,关注和探析特殊儿童心理韧性发展模式,对特殊儿童进行团体干预辅导,从而 提高特殊儿童心理韧性水平,帮助他们树立起对生活的信心,积极面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最终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确有必要。

研究理论意义
研究人员将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关注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通过探讨特殊儿童心理韧性的现状特点,分析产生心理韧性水平差异性的原因。
来丰富特殊儿童心理韧性的相关理论研究,为促进特殊儿童心理韧性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 础。

通过探讨特殊儿童心理韧性与一般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拓宽提升心理韧性水平的切入点和提升路径,为提高特殊儿童心理韧性和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相关的理论支撑。

现在对于特殊儿童心理韧性的现状研究和干预研究相对较少,大多都是集中在特殊学生家长和教师方面,因此,研究人员通过聚焦于特殊儿童自身的研究,可为以后的研究者们提供相关的参考依据。

研究实践意义
聚焦引起特殊儿童心理韧性差异性的主要因素,帮助不同情况下的特殊儿童引起对自身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和重视,学习到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学会正确地认识自我和调试自我, 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人生目标并树立起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有针对性地对心理韧性水平较低的特殊儿童设计符合他们认知水平的团体辅导课程,并期望通过团体辅导,来提高他们的心理韧性水平,最终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
有助于让更多的人了解特殊儿童,引起特殊儿童家长、特殊学校和社会对特殊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与重视, 促进学校、家庭、社会合作, 构建完善的支持系统和体系,最终共同推动特殊教育事业的更高发展。

03
心理韧性的定义
“resilience”一词始源于美国,最早由美国学者提出并进行研究,后来其他国家开始慢慢引入这一概念,但是各个国家对它的翻译各不相同,有学者译为“复原力”、有学者译为“抗逆力”、还有学者译为“心理弹性”。

后来国内研究者一致认为, “resilience”不仅指个体在受到创伤、逆境、危险后恢复到原有心理水平的过程,更是一种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心理品质,代表一种永远向上的生长韧劲。

因此有部分国内学者将其译为“心理韧性”,不管称谓如何,两者其实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对于心理韧性的具体概念和界定,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形成完全统一的认识。根据不同的研究者所持的不同观点和态度,大致形成了三种定义心理韧性的观点: 结果论、过程论和特质论。

心理韧性的结果论:
结果论以国外学者Marten的观点为代表,Marten认为心理韧性是个体在经历压力、逆境、危险等不利情境后,仍然能够克服障碍和打击,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水平和结果的过程。
强调积极结果的作用,把结果作为评定 个体心理韧性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准。

积极结果表现在个体经历高危情境和严重威胁后,不仅能顺利平稳度过,还在逆境之后获得了成长,心理更加成熟,能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相比之前的状态个体仍然处在一个很好甚至更好的发展水平。

心理韧性的过程论:
过程论强调心理韧性是个体与环境两者之间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1990年Richardson提出, 心理韧性是生活应激性事件或逆境与保护性因子共同作用的动态过程。

过程论不仅强调个体的能力和特质,也强调环境对心理韧性的影响,两者结合起来共同作用于个体,并且这一过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和动态发展的, 心理韧性是环境和个体在交互过程中做出调整和适应的过程。

过程论的研究目的在于探究个体面对不利情境时,采用何种应对策略来成功地适应逆境,探究这一过程中的心理发展过程和行为反应机制。

心理韧性的特质论:
特质论以国外研究者Connor和Davidson两人为代表,他们认为,当个体在面临同等或差不多的逆境和压力源并且外部资源例如社会支持、家庭支持、家庭经济水平等资源差不多的情况时。

个体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应对方式和心理适应水平,这是个人能力和个人特质所作用的结果,强调个体内部稳定的特质或者能力,认为个人特质是影响和定义心理韧性的主要结构。
04
特质包括个体的 人格特征、性格特点、情绪状态、自尊水平、自信心、动机和需要、专注 力、对生活的规划和控制力 等等。

特质论强调个体的两种特质或能力,第一是在 逆境状态 下成功适应的能力,第二是个体能够主动地利用逆境,通过采取 积极的认知或者行动上的策略 去面对消极环境,并最终在逆境之中获得成长和发展的能力。

研究者们根据不同的标准,对心理韧性的定义持有不同的解读和态度。
无论是哪一种观点,都有一个共同点,都越来越注重以优势视角来看待特殊儿童,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挖掘个体的潜能和优势,丰富个体在面临威胁、伤害、逆境时保护个体良好适应的积极因子。

心理韧性框架:
该模型认为心理韧性是环境特征、个体特征、起中介作用的动态机制以及个体良好的发展结果三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

环境特征是危险因素或保护性因素起作用的前提条件,是一种外部情境或者刺激。
个体特征是个体的人格特质、个性心理、动机需求等。

国外学者Kumpfer对个体内部特征作了进一步的明确:认知方面体现在个体的积极认知、思想态度、创造性思维、学习成绩等。
情绪方面 体现在情绪状态、情绪调节能力、满足感、幸福感等。
精神方面 体现在远大目标、积极信仰、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等。

社会行为能力方面 体现在人际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
身体方面 体现在身体素质、体育运动等。

这些特征通过个体内部的重新整合,最终会导致三种结果: 弹性重组, 个体心理承受能力和抗压能力增强,心理状态比以往提高; 平衡重组, 个体心理状态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不良适应重组, 个体心理状态变差。

破坏、重整模型:
Richardson提出破坏、重整模型,该模型认为,心理韧性的作用过程就是调节身心灵失衡状态的过程,使身体、心理和精神达到统一平衡的状态。

当个体遭遇到压力、危险或威胁等不利情境时,个体之前的内部心理平衡将被打破,对自己的认知和外部的环境会产生 失衡和矛盾, 而个人又无法统一和调整时,个体会感受到迷茫、焦虑、不安、担忧等情绪。

但是这种破坏,又是个体重整心灵的契机和起点,个体为了平稳度过危险,开始自我反思,重新整合资源,最终把被破坏的平衡重新建立起来并形成一套新的认知系统,从而达到平衡状态。
当然,平衡状态的破坏与重整的结果也不一定都是积极的,最终在重整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以下四种结果。

韧性重组、 维持原状、低适应性以及机能失调。
05
每种理论模型没有好坏之分,理论模型都能帮助教育者们更加了解学生,提供启发,为提高学生心理韧性提供了不同的思考路径。

特殊儿童的心理韧性研究
研究人员认为特殊儿童是指身体功能障碍儿童,身体功能障碍主要包括肢体障碍、言语听力障碍、视力障碍、智力障碍等。
目前对于身体功能障碍的研究多来自医学领域,国内心理学家对这类儿童的心理韧性研究还比较少。

对于特殊儿童心理韧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保护因子和危险因子的探索以及特殊儿童心理韧性的提升和教育上。
国外学者Wit和Make对那些有身心障碍问题,但是却在事业或者学业中取得成功的人士进行访谈,访谈结果发现,这些成功适应逆境并发展良好的人在很多方面都具有一些共性。

他们总是对自己 充满自信, 相信自己的价值。
虽然自身存在缺陷,但能够正确地接纳自己;对于成功有强烈的需求和渴望;能合理树立对未来生活的追求和目标,并且能够监控自我去努力实现目标, 有较强的生活掌控感; 在面对问题和困境时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能力较强等等。

有学者专门针对国内肢体残疾的成功人士进行了访问,访问之后研究人员从心理因素对心理保护因子进行了归纳,这些心理因子包括:
充分的自信;事业心和成就动机较强。

对自己的身体障碍有明显的补偿心理,希望能通过获得成就来弥补身体功能缺陷所带来的自卑感;特别看重家庭的功能和价值,注重良好家庭氛围的构建。
大多数特殊儿童并没有在特殊学校接受专业的特殊教育,然而普通教育远远不能满足和照顾到各类特殊儿童的发展需求和心理特点, 这并不利于特殊儿童自身的发展,甚至会在普通学校受到其他同学的歧视。

06
特殊儿童在面对问题时,不知道向外寻求帮助,在学校容易产生异类感和孤独感,这会严重影响特殊儿童在学习上和生活中的表现和发展。

研究人员认为,耳聋会使个体交流和学习产生障碍,从而引发学业失败、就业障碍、人际关系不良等问题,因此认为聋本身就是一种风险性因子。
聋人的保护性因素包括 个体内在、环境和行为。

个体内在包括:
人格上的幽默感、愿意照顾他人、有责任感和有追求有目标、有合理的社会期望和自我期望、强烈的社交 意识、对情绪的感知等。
环境包括:
社区丰富的参与机会、学校积极的同伴关系和家庭的支持;行为包括自我安抚、目标行动和自我形象管理等等。

根据研究者们的研究,我们能够总结出许多特殊儿童心理韧性的危险因子和保护因子:
心理健康状态较好、适应良好的特殊儿童通常能够相对客观且积极地认知自我,对身体上的障碍能够坦然接纳,拥有较好的人际支持,家庭关系和睦, 拥有解决问题的动力和能力等。

心理健康状态较差、适应不良的特殊儿童通常具有较低的自我效能感和自尊感、自我认知消极、 生活掌控感较差、没有向他人寻求帮助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途径、相对消极的生活态度和学习态度、人际关系不良等。

所以,对特殊儿童心理韧性的保护因子和危险因子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有意识地去提升特殊儿童心理韧性的保护因素, 调整和消除对其产生不利影响的危险因素,为特殊教育事业中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这一目标提供明确的指导和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