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了不起的cc 编辑/MBA智库琉琉
《心理辅导》的专栏作家,心理学大V曾奇峰曾经说过:
“悬崖的边界很清楚,所以我们不会靠得太近;但是水的边界比较模糊,所以经常会淹死人。”
就像自然界这种不清晰的边界一样,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和相处,如果模糊了边界,也会造成困扰和伤害。
1
实际意义上的4种边界
有这么一类人,看起来非常热情,见面就是跟你挽手拥抱,你跟别人说话,她也能随时插上一嘴,你觉得可能是性格使然吧,但又隐隐感觉哪里不对。
实际上,这就是人际距离出了错。
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有一个人际距离理论,他认为人们的心理空间需求大体上需要分为四种:
1、亲密距离,它是人际交往中的最小间隔,独属于亲人、很熟的朋友、情侣和夫妻。亲密距离大约在15cm之内,这个时候,大家"亲密无间",彼此间能相互感受到对方的体温、气味和呼吸。
在这种私人情境下,如果有一个不属于这个圈子的人随意闯入,不管他的用心如何,都会引人不适,也容易自讨没趣。
2、个人距离,大概在 45cm 到 1.2m 之间,差不多我们伸手能碰到对方的距离,这是在进行非正式的个人交谈时最经常保持的距离。而如果不怎么亲密的人与你相处时低于了这个距离,就会被视为一种侵犯。
3、社交距离,大约在 1.2m 到 3.7m之间,就像隔一张办公桌那样。一般出现在工作环境和社交聚会上,比如企业双方代表之间的谈判,工作招聘时的面谈等等。
4、公共距离,是指人们在公共场合的空间需求,除了像是公共汽车、电梯等特定场合外,一般都在 3m 以外。
2
最常见边界侵犯:不拿自己当外人
我记得有一次,许久没联系的同学突然发来消息,不是问候,不是闲聊,开口就是借钱。借钱这事本身是没有什么值得羞耻的,谁都可能撞上困难的时候。但以往逢年过节的时候连个祝福都没有,如今这么一出总让人不是滋味。
这让我想起蔡康永说过的一句话:
“人和人的关系,超过了那个分寸,就叫添麻烦。”
当然,这可能是少数情况,更常见的是这种:
“你的工资多少?”
“结婚了吗?生小孩了吗?”
“你怎么还没找对象呀?”
也就是被亲戚长辈以及平时不怎么熟的人过分关照。
他们有的纯属是八卦好奇,有的却是实打实的关心。但这种关心更让人焦虑。
大家应该都听过刺猬法则吧?
两只刺猬抱团取暖,离得太近呢,刺会互相刺伤对方,但靠得太远呢,温度又上不去。只有距离合适了,才能舒舒服服凑在一起。
人与人的相处也是如此,“远而不疏”是能力,“近而不入”是智慧。
3
最容易被忽视的边界:上下级、同级之间权责不清
职场上不少这种情况,面对同事,很多时候出于面子,不好拒绝,接手了很多鸡零狗碎的工作。
大家应该没少遇到过这样的同事吧,一开始只是出于不熟悉业务、不懂流程,找你帮忙填个报销单、做个PPT,写个报表...
但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你做这个更快,干脆你来做吧!有效率!”
等到当Leader的时候,又变成了想操心的事太多了。
怕下属这个做不好,那个理解不清楚,所以事事过问,严格把控细节,结果最后都变成了一笔烂账,成果不好,大家也不开心。
这些其实是越级指挥,甚至是越级执行,职业边界感不强的表现。
我们不仅要搞清自己的职责边界,也要清晰别人的职责边界,否则贸然伸手到别人的职责边界里,干了不属于你的事,还会起冲突。
要解决这个问题呢,也简单,用上RACI模型。
R = Responsible,由谁负责执行任务,由谁负责解决问题;
A = Accountable,由谁同意或批准,任务才可以执行;
C = Consulted,由谁负责给出指导性意见;
I = Informed,谁是被通知结果的人。
任何一件事,只要明确每个人所属的角色是R、A、C、I中的哪种,就可以避免分工不明,越界的情况。
《底层逻辑》一书中写到:
“边界感的本质,是对所有权的认知。你要知道,什么是你的,什么是他的。你在你的范围内做事,他在他的范围内做事,如果要跨越边界,就需要先征求对方的同意。”
所以即使关系再好,也不要失了“边界感”,毕竟牙齿有时候还能咬到舌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