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倚天屠龙记》中,张三丰教张无忌太极剑的时候,教了一遍,张无忌说记住了;又教一遍,张无忌说记住了一半;再教一遍,张无忌说都忘光了。然后张三丰说好了,你可以去打敌人了。

这个充满禅机的桥段,其实源自中国古老的哲学理念,如道家的“无为”思想,佛家的“无我”思想,如果放到今天的辩论中,则恰恰是攻辩手的“自我定位”。
张无忌忘记了太极剑的招式,所以可以运用自如,恰恰是他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自我定位:我是打败对手的人,不是打太极剑的人。

曾经,许多攻辩手们也都提出过一个经典问题:我在赛场上容易短路,脑袋里一片空白,关键……我是攻辩手,肿么办?
同学们不要过分担心,因为你不是这世上唯一的场上短路攻辩手。在场上短路,其实只是因为“自我定位”出了问题。
今天,小编就和同学们讲讲赛前和赛上“辩手短路”的来龙去脉。
辩题准备阶段:不要当自己是主导者
首先,每个攻辩手,都要扪心自问:准备辩题的时候,我的自我定位是什么?是不是我一直在思考我的“精彩的连环问”、“深不可测的陷阱”、“独一无二的二难推理”;团队讨论的时候,要么觉得一辩的立论太low,要么觉得其他人对于辩题的理解太肤浅?是不是在讨论辩题的时候,你一张嘴,其他人都点头称赞,再无异议?
这其实就是攻辩手的第一个自我定位错误:自认为是破题的主导者。
事实上,因为反应比较快,思路比较敏捷,辩论团队习惯于依赖攻辩手的思维,以攻辩手的破题为团队的破题。然而事实上,攻辩手更应该在一开始准备辩题的时候放低姿态,让其他人多发挥,避免团队思路上的“垄断”,更避免在上场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我们还有那么多点没有想到!!
这就是攻辩手场上短路的第一个根源:破题思路局限性。
其次,论点梳理出来,思路基本定型后,一辩进入辩词写作状态,而攻辩手则往往开始“深挖”辩题,乃至于直到上场,都没有完整看过一辩陈词。在场上听到一辩的陈词,还觉得很新鲜有趣,暗暗得意于某个论点是自己提炼的……
这里发生了攻辩手的第二个自我定位错误:自认为是立论的先知。
如果亲爱的攻辩手你真的有这样做过或想过,那么,小编要提醒你了,一辩陈词恐怕不是一辩的独家任务,而是一辩和攻辩手共同完成的任务。
一个辩题,破题只是开始,立论陈词才是奠基。同样的观点,用了不同的表述,不同的错误,不同的案例,都会对辩论现场造成截然不同的影响。
攻辩环节紧接着立论环节,一切讨论都还在立论的框架内转悠,不熟悉立论的攻辩手,就是无根的兰花,失去翅膀的猛禽……
这就是攻辩手临场短路的第二个根源:无法借力立论陈词。
小编反复强调的一句话是:攻辩手要比一辩更熟悉立论陈词,对于陈词中的论点甚至要背的滚瓜烂熟。因为,论点是攻辩手最强大的武器。理论上,没有论点,就无法回答的对方问题。因为每一个论点都是对辩题的阐述,是整个辩论队甚至还有很多外援团队的智慧结晶。攻辩手信任立论陈词,就像党员信任党章,就像人民信任宪法,要握在手中,放在心里。
辩题准备阶段:不要当自己是主导者
辩论赛的各个环节中,攻辩手的表现最让人期待,最佳辩手或优秀辩手也很容易从他们中产生……攻辩手们要么飘飘然,要么紧张地满地流汗。
小编经常鼓励辩论新手:上场的时候有一点紧张没关系,适度的紧张说明你已经进入了状态,反而有利于你的思维活跃起来哦。好吧,这句话不适用攻辩手,因为没有一个攻辩手会“一点点紧张”的,他们会“非常紧张”。
这种紧张,少部分是因为比赛带来的,大部分则是攻辩手的身份带来的,因为他们和观众一样,把自己当成了比赛输赢的关键所在。
这里就触发了攻辩手的第三个自我定位错误:把自己当成比赛输赢的关键。
因为给自己的标签太鲜明,对于自己的作用太看重,导致攻辩手从一上场开始就紧绷神经,像一只护崽的老虎,发着狠又担心着后方。这个时候,如果遇到一个稍微怪异一点或冷门一点的问题,同学们就容易出现短路。
第三个攻辩手短路的根源在于:冲动。
攻辩手的冲动,表现在两个方面:语速太快、提问或回答离目标太远。这两个后果,从客观上的结果上看,评委和观众跟不上节奏,找不到感觉,容易因为语速太快,思维跟不上,导致被对方的一些出乎意料的问题或回答卡住,也容易因为提问或回答离目标太远,导致被对方随便一扭,就乱了方寸,容易让“一手好牌打烂”。
素材全部来源于网络,侵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