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脊神经后支相关性疼痛的治疗原则
早期及康复期多采取 药物治疗 [主要有非甾体抗炎药(如塞 来昔布)和骨骼肌松弛药(如乙哌立松)] 等保守治疗方法。常用 物理治疗 有 威伐光、远红外 、偏振光 、生物反馈、生物微电 等方法和技术。保守治疗3个月以上疗效不佳或者疼痛程度仍在中度以上者,可以考虑 微创治疗 。对于一些特殊病例,也可以采用 外科手术治疗 。制定治疗方案时,应充分考虑其病因,病因明确者需对因治疗。例如由椎小关节病变或炎症引起者,可行小关节注射治疗 (糖皮质激素、富血小板血浆等) ;由椎旁肌肉韧带痉挛、粘连,卡压脊神经后支引起者,可行肌肉筋膜松解治疗。

2. 脊神经后支微创治疗技术
脊神经后支微创治疗技术包括: 注射治疗技术、针法松解技术、射频技术、化学损毁术、冷冻技术、内镜技术 等。虽然每一种技术作用机理和技术规范均有差异,但由于作用靶点均为相应部位脊神经后支或后外侧支,因此各种技术的穿刺方法基本相同。
脊神经后支微创治疗技术适应证 :脊神经后支因受非感染性病变刺激或卡压导致的疼痛性疾病;脊神经后支支配范围内的急慢性疼痛疾病。
各种微创治疗技术选择应依据患者病情决定,原则上病因治疗为优先考虑。如注射治疗等效果不佳或疗效少于3个月,以及预后不佳的疾病如肿瘤等,可考虑损毁性治疗,损毁性治疗目前临床上以 射频热凝术 最为常用。
微创治疗应在影像引导下进行,由于X线、CT、超声等成像原理不同,提供的影像支撑角度不一样,具体引导操作方式有差异。
附注:
针法松解技术: 是应用不同针具包括 针刀、拨针、银质针 等进行神经松解治疗的技术,适用于脊神经后支卡压引起的劳损性、退行性疼痛疾病。通过针具松解局部卡压脊神经后支的骨纤维管、肌腱等。适应证选择正确并进行有效松解 可取得临床较好效果,易于开展。影像引导可提高针法松解术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化学损毁术: 是通过注射神经破坏性药物,导致局部神经组织蛋白质变性、坏死,对神经元或神经纤维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害,阻断或减弱神经传导,达到缓解疼痛目的。 常用的神经破坏药物有无水乙醇、苯酚制剂、亚甲蓝、阿霉素、高浓度局麻药及甘油等化学性物质 。由于化学性药物常为不完全性损毁,且注射后扩散可控性差,尤其脊神经后支注射点靠近前支并容易进入椎管, 建议慎用 。
冷冻技术: 是采用冷冻系统贴近相应部位的脊神经后支,利用冷冻探头的低温效应,破坏髓鞘,从而阻断神经传导,达到止痛目的。 目前临床主要应用于腰脊神经后支损毁 ,效果较好,术后神经炎、神经瘤发生率低。近年有尝试运用于颈脊神经后内侧支的报道。该技术使用特制的夹层液气回流冷针穿刺达目标点(穿刺方法类似腰脊神经后支射频技术),诱发患者主诉疼痛区的放射痛,调节冷冻机压力及内针的液氮喷出量,实施后支神经冷冻治疗,温度一般在-70~-90 ℃。
内镜技术: 包括内镜下脊神经后支 等离子射频消融术 、内镜下 脊神经后支切断术 等。腰脊神经后内侧支常见解剖变异,内镜下可以更完善地进行后内侧支阻断,可获得较射频热凝术更高的有效率及疗效维持时间。 适合年轻患者 ,或手术目标只有1-2支患者。曾经实施过射频热凝术不影响治疗效果,该技术目前临床只用于腰脊神经后内侧支治疗。
参考文献:
薛朝霞,魏俊,王祥瑞,程志祥,冯智英,郑拥军,张洪新,张小梅,白念岳,刘伯龄,贺纯静,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脊柱源性疼痛学组.脊神经后支相关性疼痛微创治疗技术中国疼痛科专家共识(2021版).中华疼痛学杂志,2021,17(03):228-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