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2 9
分享

东坡过处尽东坡 东坡何曾辞琼州

这个是认证

琼游海南

2023-03-02 09:26 印度

41746 2 9

“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北宋绍圣四年,苏东坡被贬为琼州别驾,他与海南的缘分便也自此开始。贬谪至海南时的苏东坡已经有62岁高龄,由于接连遭遇贬谪,而且一次比一次更遥远,他只好自嘲自己是“一肚子不合时宜”。初到海南时,东坡在写给友人的信中提到,当时的海南“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冰。”

但生性乐观通达的苏东坡即便接连遭遇贬谪,甚至是被贬到了当时世人心中被认为是“南荒”的海南岛,却依然并未放任自己“躺平”。贬谪的三年期间,他传道授业、劝耕惠民,在海南岛这个偏远海岛上播下了文明的种子。

也正因如此,在短短三年的时间内,东坡与海南人民朝夕相处,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北归之时,他在《别海南黎民表》中写道,“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

而对于一代代在海南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民来说则是“东坡不幸海南幸”,为了纪念东坡,如今的海南有了“东坡路”“东坡井”“坡井村”,有了“东坡笠”“东坡鞋”。千年时光倏然而过,海南人民对东坡先生的挂怀却在一条路、一口井上扎下根来,在一代代海南人民的口口相传中生生不息。

东坡话

被贬谪至海南的苏东坡所居住的位置就是如今儋州市的中和古镇一带。在这里,东坡的故事,妇孺皆知,甚至这里讲的方言也被称为“东坡话”,尾调颇似四川方言。苏东坡在这里结交好友、传道授业,或许是受到东坡文化的影响,如今这里的人民不仅崇尚读书,还酷爱吟诗作对,素有“诗乡歌海”之称。

但是不论是问教还是讲学,语言都是沟通和交流的基础。“半醒半醉问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但寻牛矢觅归路,家在牛栏西复西。”这段东坡诗词中记载的一段向黎族小儿问路的情景,让许多研究者好奇,在半醉半醒之间,四川眉山人苏东坡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是如何与黎族小儿沟通的?他们之间是否存在某种程度的语言交流呢?

据儋州东坡文化旅游区运营部讲解主管吕秀芬介绍,“东坡话”就是本地人常说的“军话”。

“所谓的‘军话’是早期北方军队过来海南,驻军留下来的语言,儋州有中和镇、那大镇、王五镇、长坡镇这几个地方都讲这种语言。”吕秀芬说。

因为“军话”并不属于海南本土的语言,夹杂着移民口音和方言,因此海南“军话”也被称作是“海南移民的活化石”,早在东坡来海南之前便已经存在。而大家将“军话”称作“东坡话”,不排除是表达对东坡的怀念和敬仰之情。

吕秀芬提到,在接触来自东坡故乡四川眉山的游客时,她发觉相互间的语言有相似点。“我用本地方言军话和他们放慢语速去交流,他们能听得懂,这种现象还蛮有趣的。”吕秀芬说道。由此看来,或许东坡在儋州的三年生活确实影响到了当地方言,东坡微醺时与黎族小儿也能顺利沟通交流便也不足为奇了。

但无论是何种原因,“东坡话”这种称谓的存在,作为儋州老百姓自发生成的一种纪念东坡的行为,已经成为一种符号,成为了东坡在儋州谪居期间不可磨灭的生活痕迹和文化烙印。

东坡书院

公元1097年,苏东坡被贬谪至海南时名义上是“琼州别驾”,实际上手中并无实权,他身负三大“禁令”:不得食官粮、不得住官舍、不得签公事。因而,当他跨海而来之时,便已经做好了老死海南的打算,他在与友人的书信中提到,“今到海南,首当作棺,次便作墓,乃留手疏于诸子,死则葬于海外。”

苏东坡来到海南之后,在这里的生活比他想象中的还要艰难,这从他的住处情况便可窥见一二。据考证,其中一种说法认为,苏东坡到达海南的第一站是琼州府,接下来的路线是澄迈老城、临高,最后到达被贬地昌化军。也有说法是,苏东坡自澄迈登陆,后来前往琼州府办理谪居手续。但古时的琼州府,如今的海口,确实是东坡曾经到过的地方。

苏东坡来琼后,在琼州府暂住了十余日,并为当地百姓寻找到了可以饮用的甘甜泉眼。《泂酌亭诗序》中记载,“丁丑岁六月,轼南迁过琼,始得双泉之甘于城之东北隅,以告其人,自是汲者常满。”后来,琼州太守为了纪念苏东坡,便在双泉处建了一座亭子,并经常在此与朋友们饮酒吟诗。

公元1100年,苏东坡遇赦北归。在北归途中经过这个地方,应琼州太守邀请,为这个亭子取名“泂酌亭”,并赋诗一首:“泂酌彼两泉,挹彼注兹。一瓶之中,有渑有淄。以瀹以烹,众喊莫齐。自江徂海,浩然无私。岂弟君子,江海是仪。既味我泉,亦哜我诗。”

海口市五公祠管理处主任陈明忠介绍,在东坡离开海南后,人们为了纪念他,便把他借宿过两次的金粟庵改名为“东坡读书处”,后来,东坡先生逝世的消息传回海南,人们便又在“东坡读书处”的基础上,修建了“东坡书院”,今天的苏公祠便坐落在原东坡书院旧址内。

东坡在海南的三年,所到之处几乎都留下了符号印记。如今,除了在海口的这所具有纪念意义的“东坡书院”,在儋州也有着一所“东坡书院”。

千百年前,对许多儋州百姓来说,供孩子读书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海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苏轼研究学会理事、海南省苏学研究会副会长海滨介绍:“一日,苏东坡到了当地政府兴办的学校,非常开心,兴致勃勃地走进去,但是进去一看,残垣断壁,只有老师,没有学生,也听不到读书的声音,他觉得内心非常失落。”

吕秀芬介绍,苏东坡到儋州的第二年,苏东坡受昌化军军使张中(当时儋州的地方长官)之邀,一起去拜访当地先贤黎子云。交谈中,大家提议在黎子云住宅旁边建一座房屋,作为东坡设帐讲学、文友聚会的地方,苏东坡非常赞同这个倡议,并带头凑钱,还借用“载酒问字”的典故为房屋取名“载酒堂”。苏东坡在载酒堂设帐讲学,培养出了海南历史上第一个举人姜唐佐和第一个进士符确,形成了“人知教子,家习儒风,青衿之士,日以增盛”的局面,对未来产生了深远影响。

苏东坡在载酒堂设帐讲学,向儋州子弟传播中原文化,许多内陆学子也纷纷前来求学,一时间儋州出现了“书声琅琅,弦歌四起”的盛况。明永乐年间,知州陈敏重修载酒堂,明后期也有不少学者在此设帐讲学,载酒堂始自东坡,并因东坡而代代传承,兴学讲义,故因此有了“东坡书院”之称。

东坡井与坡井村

俗话说:吃水不忘挖井人。苏东坡谪琼三年,由他指凿、开凿,题名,或人们纪念他的泉井并不少见。据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海南苏学研究会会长阮忠介绍,海南与东坡相关的古井有六口,还有一口有待考证,其中就包括儋州“钦帅泉”“东坡井”,海口的“浮粟泉”“洗心泉”,以及苏来村的东坡古井,还有尚待考证的惠通泉。

如今的这六口古井,虽各有自己的名字,但依然有不少人将其称为“东坡井”。海口市五公祠管理处主任陈明忠说:“现在在苏公祠里的浮粟泉,许多海口市民如今将其称为‘东坡井’,在我看来这比叫浮粟泉更彰显了东坡因为‘指凿双泉’造福了一方百姓后,海南人民自发对其产生的怀念之情,满满皆是海南人民对东坡的追思与敬仰。”

实际上,不只是古井,临高的苏来村,也正是因为苏东坡来过而得名。在苏东坡到来之前,这座村庄究竟叫什么名字,村民们都不记得了,似乎关于它的历史,只有从苏东坡到来的那一刻开始,才被赋予丰富而生动的内涵。

此外,儋州东坡住处桄榔庵附近的一口东坡井,据记载是东坡居住时因喜好饮茶而率领诸生动手所凿。最初并不叫东坡井,而是因东坡在此初凿得一石,状如龟,便把水井称为“龟泉”。后来,当地百姓为感激东坡挖此井,让世代饮上了清淡洁净的泉水,便把“龟泉”改名为“东坡井”,把此井所在的村子改名为“坡井村”。

几口古井,两处村落,东坡在海南人民心中的分量可见一斑,历代海南人民在称谓中缅怀和纪念东坡,也在历史中不断续写着东坡与海南的羁绊。

东坡鞋与东坡笠

世人喜爱苏东坡,不仅是仰慕他的才情,更是爱惜他的旷达胸怀,也正因为这种仰慕和崇敬,因纪念东坡而产生的“周边”产品也有许多。《定风波》中一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其中,拄竹杖、穿芒鞋的描写更是将其洒脱豁达的形象刻画得更加鲜明,于普通之景道出深意,于寻常之处妙笔生花,表现出了他旷达超脱的胸襟。

“芒鞋”就是草鞋,在儋州也被称作“东坡鞋”。或许东坡本人都预料不到,在他贬谪海南后近千年的今日,如今儋州的木棠镇依然默默传承着这种与苏东坡有关的文化手艺———“东坡鞋”的制作手艺。

东坡鞋和今天的人字拖有些相似,材料大都就地取材,做鞋底的木头要经过火炼,削成和脚一样长的鞋底;鞋面可使用绳子,也可使用晾干椰子皮制作;然后采用榫卯工艺将鞋底和鞋面组合在一起。

而在儋州,比“东坡鞋”更常见的则是“东坡笠”。每每见到东坡的塑像,总会看到他的头上戴着一顶斗笠,世人对东坡形象的了解多半来自于历代文人墨客的画像。

据记载,最早的《东坡笠屐图》为苏轼好友李公麟创作。而后代著名画家赵孟坚、钱选、唐寅、仇英等都曾围绕“东坡笠屐图”进行创作,而明代朱之蕃的《临李公麟苏轼像轴》被认为最大程度上还原了苏轼的真实形象。

而作为儋州人民自古以来事农、出海的常用工具斗笠,东坡在海南贬谪期间也时常会佩戴。李公麟在《东坡笠屐图》中题道:“先生在儋,访诸梨不遇。暴雨大作,假农人箬笠木屐而归。市人争相视之,先生自得幽野之趣。”东坡笠也仿佛因此沾染了东坡旷达乐观的态度,开始有了传奇色彩。

而在革命时期,海南群众也特制“东坡笠”送红军,“东坡笠”也因此被海南人民命名为“革命笠”“红军笠”“红色娘子军笠”。在千百年岁月变迁中,“东坡笠”也不断被赋予意义,如今已经成为了海南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

东坡“剧”

苏东坡谪琼三年,在农耕、医疗、文化、民生等诸多方面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成就。他以自己豁达豪迈的心胸拥抱了海南,海南的百姓也以质朴无华的情感对这位千古文豪表示敬意与怀念。海南人民拿起纸笔,将他写进了文艺作品里,同时,也通过文艺作品将他刻在了许许多多的海南人民心中。

不仅如此,大型新编历史琼剧《苏东坡在海南》讲述了苏东坡谪居海南三年时光中的点点滴滴,其中包括他贬至海南后的所见所闻、为海南黎民百姓作出的贡献等等。

早在1998年,时任海南省琼剧院院长、剧作家李放先生在戏曲电视剧《东坡劝学》本子的基础上改造出了舞台剧本,并易名为《苏东坡在海南》。同年3月,琼剧院二团与青年团联合投排,并邀请了中国国家京剧院一级导演李学忠,携带导演周冰联合执导,由琼剧知名作曲家张拔山、陈世文、陆铭芳设计舞台唱腔,可谓是阵容强大。

该剧首演之后,立即受到了广泛欢迎,并在全省各大市县进行巡演,还登陆全国戏曲舞台并屡获佳绩。2000年,该剧荣获第九届文华奖文华新剧目奖和曹禺文学剧本提名奖。

2023年,为了配合首届中国(海南)东坡文化旅游大会文艺精品演出季,《苏东坡在海南》复排。海南省琼剧院创作研究室的潘心团是《苏东坡在海南》发展的见证者:“剧本还是那个剧本,曲谱还是那个曲谱,但已经扎实得让人赏心悦耳。优秀的经典剧目就是要负有感染一代又一代观众的义务与责任。”扮演苏东坡一角的琼剧演员张昌义说:“希望能通过这部剧来展现苏东坡被贬谪海南后细腻丰富的内心,‘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乐观旷达,用独特的琼剧语言来充分表现苏东坡文化魅力、更加立体的东坡精神。”

除了琼剧,与东坡相关的歌舞剧也没有落下。从2015年至今,海南省歌舞团翻阅收集了大量素材,实地走访、考察、了解苏东坡当年在海南的行迹路线,创作出了《东坡海南》剧本。该剧本以东坡渡海来琼、跨海北归为始终线索,通过《翁谪南荒》《黎汉兄弟》《桄榔明月》《天涯学堂》《鸿雪大梦》五幕重现苏东坡被贬至海南期间的生活画面,以戏带情,将这一段历史与舞蹈、音乐和戏剧相结合,还融入了海南民族风情和本土元素,充分展现了海南岛独特的文化底蕴及丰富的民俗文化内容,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位饱经沧桑却仍有情怀的时代文豪——苏东坡历经坎坷却依然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并使之成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该舞剧曾两度受邀进入北京国家大剧院参加全国优秀舞剧展演。

而就在近日,原创东坡文化研学剧《致东坡先生一封信》备受关注。作为中国首部有关东坡文化的沉浸式研学剧,《致东坡先生一封信》通过寻人、唱诗、入画、求学、相遇与和歌六大场景的呈现,以信件传递、古今对话等方式与“音、舞、诗、画”相结合进行演绎,在讲述东坡谪琼三年行迹故事的过程中,生动地还原了宋朝的社会风貌和人文内涵,也再现了苏轼一生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人生画卷。看过的人感慨道:“不仅感受到了苏轼那洒脱豪放的性格魅力,也感受到了海南人民对东坡先生深深的敬佩与怀念之情。”

戏里,东坡的故事娓娓道来;戏外,感知东坡文化的步履不停。在一代代表演艺术家的演绎当中,东坡从画中走出来,变得立体而生动,而在一代代表演艺术家和创作家的坚守当中,东坡文化和东坡精神也将从幕后台前流向观众,在海南人民的心中扎根发芽。

东坡路

为了纪念苏东坡,海口市将苏东坡有关的元素为多条道路命名,有些直抒胸臆,直接命名为“东坡大道”,还有些道路名字取自东坡诗词,美感与纪念价值共存。

2022年12月,海口发布2022年第二批城镇道路标准地名。其中,位于江东片区的一条道路被名为“东坡大道”(东至桂林洋大道、西至滨江东路)。该条道路濒临桂林洋大学城,是连接主城区与桂林洋大学城的主干道之一。而在海南大学中,东坡石像与东坡湖遥遥相望,尤其是东坡石像从1988年立于海大校园至今,已见证过30多代海大学子的青春。

苏东坡在海南贬谪期间,培养出了海南第一位进士符确、第一位举人姜唐佐,无论是桂林洋高校区新命名的“东坡大道”,还是已见证过海大三十年岁月的东坡像,显然都是为了纪念苏东坡先生对海南文化开拓所作出的卓越贡献,鼓励学子传承弘扬东坡文化。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在苏东坡生命的最后一年,他终于得到朝廷恩诏特赦。在北归的路途当中,他写下了这首《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乌云散去,月色皎洁,当笼罩了他一生的贬谪苦旅之阴霾即将散去,夜色下的海南焕发出别样动人心魄的美感。这首诗的最后一句也提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三年的贬谪生涯终于结束,初来时候以为的凄凄南荒,却为东坡的人生赋予了别样的意义,只因海南景色“奇绝”,可“冠平生”。

琼州幸会苏东坡,东坡又何曾辞琼州?事实上,早在海口公布的2022年第一批城镇道路标准地名中,部分道路的名称便出自苏东坡《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中的“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韵味十足。其中包括海色路(东起规划路至粤海大道)、天容路(东起粤海大道,西至海色路)、云散路(东起滨海大道,西至海色路)、月明路(东起粤海大道,西至海色路)。这些道路或靠近海边,或视野开阔,有了苏轼诗词风韵的加持,显得更加古色古香,路过者免不了感叹一句好听。

此外,取自东坡诗句“此心安处是吾乡”“雨过潮平江海碧”的心安路、吾乡路、潮平路也都极具巧思。每每有人经过,道路也将与其名称一起,在人们的口口相传中感知到东坡与海南的羁绊,东坡与海南的缘分便也更深一层。

九百多年前,苏东坡被贬至海南时,海南还是一块未开化的蛮荒之地。时过境迁,当时名不见经传的蛮荒之地,如今已经焕发出勃勃生机,自贸港建设也正如火如荼。海口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要努力增加省会城市历史文化元素,以东坡文化为自贸港建设提供精神力量和品牌形象。

东坡话、东坡鞋、东坡笠、东坡井、东坡书院、东坡路……东坡过处尽东坡,海南人民对苏东坡的纪念和追忆藏在儋州方言上扬的尾音当中,藏在编织东坡笠的竹签当中,藏在东坡井外围坚固的石壁里,也藏在道路转角的一方路牌里……

# 海南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举报
投喂支持
9人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
热门评论
书欢拾
听说火得一塌糊涂,我也要去看一看。
2023-03-02 15:19 广东
0
0
佛怡珠
情怀干不过现实啊
2023-03-02 12:24 广东
0
0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