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古老的诗歌《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对应的是哪个历史时期?
“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
耕田而食。
尧等何力。“上古尧时代《击壤歌》
都市上班的人,苦于早晚班和加班的劳累,无论办公室和工厂,白天是很难沐浴到阳光的,当然这使得当代人拥有白皙娇嫩的肌肤。不过加班和熬夜,也使得这一成就遭受摧残,有无数人困于疲劳和睡眠不足。有时候分外思慕一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歇,和自然天光共进退的自然生活。
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作为成语和口语,也流传甚广,可以作为几千年农民生活,田园生活的的一种高度提炼,可是很少有人知道,这首诗歌是什么时期创造并且流传的。
这首诗歌最早记录在东汉王充的《论衡校释》里:孔子的论语说,大气啊,尧作为皇帝,坦坦荡荡,身为他的人民无以名状这种美好。这是孔子论语中的原话,而王充补充到,传说,尧帝时代,有年龄五十岁的老人,在路上击打着肥沃的土壤,边击打土壤边唱歌,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里凿井就可以饮水,耕田就可以获得粮食,这是尧的能力啊。王充最后说,这就是孔子说的,尧对于百姓的功德,这是尧治理下,人们安居乐业的效果。
那么孔子,以及孔子之前,孔子之后的人,对于尧为何如此崇尚呢?
因为孔子,是见过尧舜禹一直夏商周官方文献和听闻过民间传说的人。这些文献被他编撰成《尚书》,而民间口头流传的尧的故事,又应证了尧确实是个伟人。
比如这种尧时代人们的安乐,一直在民间流传,到了东汉,这种传说还在。
那么尧到底有哪些贡献呢?
第一个,就是制定了确切的太阳历,确定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因为以农业生产为主要食品来源的古部落,对应节气,做好耕种生产,才能保证一年的收获和积蓄,免于饥荒,才有空闲享受闲暇太平,也因为太阳历的确定,人们有了时间年岁的概念。
第二个,就是尧关注自己子民的生存和生活,力求相对平等和均衡。在他执政的时候,在宫廷门口设立柱子,有人们来投诉,他要求接待,倾听人们的诉求和建议。
第三个,就是他禅位给舜。虽然有各种版本,似乎说明尧并非是主动让位给舜的,但是尧之后是没有血缘关系的舜继承统治者的地位,在历史传说里,这是确定的。人们解决了生存危机之后,就是自己的基因和地位财富传承,这是人性,原始社会也不例外,但是尧从结果上来看,是大公无私的。
这首诗歌虽然是在东汉收录进王充的论衡著作,但是显然流传民间很久。
来看看,这首诗的魅力。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随着早上的太阳,去农田耕作,太阳落下了,就回家休息。
古人有天象崇拜,因为万物生长靠太阳。这是长期不间断地观察体验得出的正确结果。
传说黄帝时期,就开始教人播种五谷,但是那个时代,黄帝还要和许多部落打仗,比如传说大战蚩尤,战争的频繁,也会导致人们不断的迁徙,安稳感减少。
实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有很多外围的条件,一是这个地方适合农业耕作,第二,这个地方因为收到保护,长年太平,三,这个时段,生产力进步,人们劳作,可以积累粮食,有着安定的未来。
而有了安定,农作物的收成,更依赖自然气候和光照。人们在阳光下辛勤耕耘,当夜色来临,土地,植物和人,一起进行休眠调养。这是最美好的自然时段。
也就是这首诗歌的背景,一定是在太平时期,悠悠日月,田野作物拔节生长。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原始社会,人们为了获得水源和粮食,往往逐水草而居,当一个地方的天然食品消耗枯竭后,又转战另外的地方。
但是这个地方,这个时段如此不同,人们掌握了挖井的技术,直接可以从井水里获得饮用和土地用水,只用耕作田地,就能获得安稳的粮食。这是自然和人力智慧的均衡。
“尧等何力。”
而这些,都是因为有了尧,是尧的功劳。
虽然这首诗,很可能是尧之后的创作,但是人们的确是在缅怀一个传说中的尧的时代。那时岁月静好,太阳每天升起,照耀平原,作物生长,没有战乱迁徙,有安稳的井水提供水源,有农田提供一年的粮食,在农闲的时候,人们还能悠闲在路上游戏。
击壤,历来有多种解读。
最古老的解释,就是农民踩踏上好的可以耕作的肥沃的土地良田,可以说,资深的农民,都可以用自己的经验,判断土地的优劣。而常年耕作的土地,泥土细腻,更适合作物的生长。是谁让他们拥有了这块安宁肥美的土地?
击壤在后世的解读中,逐步演变成一种在土地上的平地游戏。比如用一块鞋子形状的木片,放在几十米的远处,然后用另外的石头或者木头击打,以考验人的命中率。这往往是一种农闲或者悠闲时期,在土地上的一种安逸游戏,舒展身心,以小孩子和老人结群游戏为主,其外在的氛围也是太平无事的好年份。
击壤到了近代,直接有种说法,类似石头子打水漂,表达一种悠闲欢愉,释放活力。
那么这首《击壤歌》的击壤,到底更接近哪种呢?
我想是第一种。
这首诗的历来解读,都是说对应的尧舜禹的尧时代。
那么近来年关于尧的古迹,被发掘展现,那就是尧都平阳,现在的山西陶寺古城。
陶寺时代,距今约为4000年,对应传说中的尧时期。
这里年平均气温12.5度,年降水600毫米以上,气候温润,光照充足,平原湿润多雨,适合农作物的生长,而的确地方如同名字,可以看到太阳徐徐升起,缓缓落下。
那么在这里最重要的发现就是古观象台,实际是一座史前的日坛,这里 13根夯土柱组成的可以观测塔尔山日出日落的景观,对应的是用太阳光影,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等节气节令。
而这正是古中国石器时代晚期,人们从原始社会进入国家文明的开始。
正是因为根据太阳划定了节气,才使得人们的日常生产可以有规律遵循,最大利用自然,创造丰厚的农耕收获,使得人们的生活空前稳定,才有了人们将美好快乐的歌,献给尧和那个时代。
虽然从现在的角度来看,那不过是现代农村早已经淘汰的原始的耕作后的小安稳,但是对于上古人来讲,有一片阳光,有一片安宁,有可以根据节令而生产耕作的农田,是何等幸福的事。
饱经流离战乱的人们,终于有一块自己的土地,安居乐业,且生产力极大提升,能不热爱这片土地和带领他们走向安稳繁荣的人吗?
那么这首诗的美,也强调了日。
后来称尧帝为太阳神,如日中天,因为他确实是有记录有实证,根据太阳,制定节气历之第一位上古首领。
在尧帝时代,人类还在原始社会的沼泽里,向岸艰难攀行,依靠的是群体的智慧,在非战乱的年代里,人们还是颇能感受那种天子和人民坚守一起的淳朴。
这也是历经夏商周后,连孔子也羡慕那个时代,连王充也赞美尧和人民的互动。
尧时代,是真实存在过的。那是历史上短暂的一瞬,以他的寿命,据现代学者研究,那个时候的一岁等于半年,尧最多活了六十岁。
在他执政的短短几十年里,以极大的热忱,推动了天文日历,节气对应农时,提高了生产力。
而这首诗,无论是不是当时所做,都可以作为一种民间文化对于时代的鲜活记忆。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