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分享

李秘书讲写作:不准确用语可能成为谣言传播主因

这个是认证

李秘书专业写作

2022-11-27 09:32 湖北

83371 0 0

李秘书发现,一些报刊、电台和媒体上关于新闻资讯类报道中,有些不准确用词、用语愈演愈烈。看起来不是什么大事,但细究起来问题不小,而且可能是诱发以谣传谣、以讹传讹的根源。听讲三分钟,写作一窍通;教你如何写,供你范文用。《李秘书讲写作》今天讲第九节,这节我就讲一下新闻报道中的一些不准确用语的问题及危害。你若对此话题感兴趣,请关注李秘书讲写作。

一是时间表达上的模糊性。如近日、日前、近来、最近,近段时间等。请问:到底是哪年哪月哪日?你想糊弄谁?明眼人一看,就是作者想把旧闻充新闻。

二是素材来源上的模糊性。如据悉、据反映、据报料、作者获悉、据报刊记载等。请问:你从哪里获悉的?是谁反映的,是哪个报刊登载的。不是说作者不能引用别人掌握的素材,你得将引用来源说清楚呀。李秘书昨日就写了一篇法制新闻述评《盗贼被抓进公安 检察放人反获赞》,我的素材就来源于《检察日报》,你要如实说明呀!

三是数据统计上的模糊性。这也是一个常见问题,如:据统计、据不完全统计、据测算、据权威部门统计等,我再问你:你根据谁的统计?谁测算的?哪个权威部门?

四是人物评价上的模糊性。有些作者想把自己的看法、观点加进文章中,便借他人之口而言之,如常见的:有人说,大家表示,大家一致认为,众人纷纷称赞。还有的干脆将一句话打上引号,表示人说的话。这些都是投机取巧行为。严格地讲,引用别人的话还应点明那人是在什么场合讲的这句话,因为场合不同,其表达的意思也有出入。李秘书不是主张作者不能在文中表达个人看法,你有想法或看法,就直接说“作者认为”、“我想”、“依我看”等。不要把你个人的观点与他人的看法混为一谈,更不应以己度人、“先声夺人”、无病呻吟。

除了上述四个模糊性外,还有一些类似问题,如事件发生的地点模糊等,大家不妨找找看。更有甚者,有些文章连名字就不敢著上去。你不敢用真名,用个昵称或笔名也行呀!然而,就是这样的资讯类文章,有些自媒体平台竟然发表了!

我们都知道,消息或新闻是要具备六要素,即人物、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也就是常说的: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你只有把这六要素搞清楚了,写准确了,你的报道才能让人可信。我们常说,真实性是新闻或消息的生命。像李秘书描述的这些问题,从新闻要素看是不规范,从语言表达上看是不准确。一篇不规范、不准确的宣传报道或资讯文章,其真实性必然大打折扣。说实话,我对于这类文章往往嗤之以鼻,更不会把它拿来作谈资,因为它不值一提!

新闻报道中的不准确用语看起来不是什么大事,表面上只是作者图省事、走简路、打马虎眼,但却反映了作者缺乏吃苦耐劳、求真务实的作风、学风与文风,没有经过认真地调查了解情况,掌握的素材不全面、不准确,并且妄下评语,凭空臆断。说严肃点也属一种形式主义与享乐主义表现形式,是四风问题的另一种变种。

我们再深入分析一下,当下为何一些谣言累禁不止、四处传播?作为一些媒体平台,如果能够从源头把关,将那些要素不全、表达不准确的资讯一概不发、拒之门外,将会大大降低谣言传播的机率;而作为广大受众,如果能够长点心眼、明辩是非,对那些来源不明、地点不详、时间不准、人物不真的信息不接受、不相信、不议论、不传播,那些谣言还有市场吗?对于造谣者与传谣者,如果让他写上真名,或叫他说明是从哪里得到的消息,他敢吗?如此这般,谣言还会泛滥吗?还是那句话:您关注我,我回报您!你要的应有尽有,我办的精益求精!


# 李秘书
# 不准确用语
# 传播谣言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举报
投喂支持
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