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3
分享

绛珠草的别名那么多,为何曹雪芹老师却独独选中“绛珠草”呢?

这个是认证

敏感的张女子

2022-08-28 07:49

15393 0 3

绛珠草的别名那么多,为何曹雪芹老师却独独选中“绛珠草”呢?

小伙伴们好,今天我们将讲解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

《红楼梦》作为一部经典的旷世奇作,其人设、文笔、故事都堪称小说里面的佼佼者,不知道小伙伴们在阅读的时候,会不会觉得好奇,为何曹雪芹老师在进行人物塑造时,会把林黛玉的前世设定为“绛珠草”。

为了弄清楚这一点,我们需要知道,绛珠草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植物,绛珠草其实是一株野草

生于山谷、村边、路旁和荒地上,在曹雪芹老师的那个年代,绛珠草几乎随处可见,而且它的果实具有清热化痰的功能,是可以入药的。

由此可见,曹雪芹老师其实是就地取材,选了一株常见的植物,作为林黛玉人物塑造的基础,绛珠草的茎枝纤细,花朵白净,凄楚婉约,清雅不俗,极让人怜爱,绛珠草的果实形如玉珠,色红如血,远远看去,像是一滴滴红色的泪珠。

总的来说,绛珠草卓于草莽,美而不俗,遗憾的是,它无法独自存活,绛珠草生长在高大的乔木树下,依赖树冠遮阴、蔽雨、挡风,当大树被砍伐后,绛珠草很快就会萎黄枯死,无论是外形还是成长经历,林黛玉和绛珠草几乎一模一样。

林黛玉生于普通的官宦之家,算不得富贵无双,算不得尊贵无比,比之王爷皇家,她的家庭其实就是一般的“野草”之家,可林黛玉上无兄下无弟,为了慰藉膝下无儿之痛,林家夫妇一直把林黛玉作为男儿来养。

在封建时代,女子无才便是德,可林黛玉不仅读书,还有大才大智慧,别人读三从四德,她却看四书五经,别人去私塾读书,她的父亲却专门给她请教书先生,得天独厚的成长环境,造就了林黛玉的卓尔不群,加上她天生不足体态娇弱,长相出众貌美多姿,饶是成群的官家小姐聚在一起,林黛玉也是让人一见难忘的那个。

只可惜,她终究是个封建女子,和所有的封建女子一样,林黛玉需要身有所靠,才能活得绚丽灿烂。

在家,林黛玉依赖父母;离家,林黛玉依赖贾母;长大后,林黛玉依赖宝玉。

若是没了这些,林黛玉就只能枯黄而死,落得个客死异乡的结局。

可是,绛珠草有许多别名,比如洛神珠、灯笼草、天泡草、王母珠、龙珠草。那么,曹雪芹老师为何会用“绛珠草”三个字,这就要从绛珠草的读音上去理解了。

《红楼梦》有一首衍生歌曲,名为《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这首歌的歌名其实就是最好的诠释!

绛珠,降珠,就是从天而降的一颗蒙尘之珠,纵是生于俗世,也难掩锋芒,可她多了一个“草”字,就和草一样,生于荒野,无人怜爱。

俗话说得好,有娘的孩子是块宝,无娘的孩子是颗草,从贾敏离世的那刻开始,林黛玉的命运就被打上了草的烙印,贾母派人来接时,黛玉本不愿去,可她爹劝她去,乘舟北上,黛玉泪眼婆娑千般不舍,可她无可奈何。

初到贾府,贾母搂着黛玉说心肝宝贝,可宝玉一回来。她便说,“外客没见就脱了衣裳了”,看起来亲近无比,可在贾母心里,林黛玉终究还是一个外人。

王熙凤来时,第一句话是不曾迎接远客,说到后面,又是什么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儿似的,黛玉去见舅舅,舅舅传话说不必伤怀想家,跟着老太太和舅母是和家里一样的。

听来听去,这些话礼数周到,却无一例外地都在提醒着黛玉,这里不是她的家,可怜黛玉刚刚失去娘,便又没了爹,寄人篱下,不得不藏起小儿心性。

原著中,林黛玉进贾府时不过六七岁的年纪,可她待人接物却不似常人,处处周到,处处小心谨慎,生怕生出什么事端,可就算她如此谨慎小心,到最后依旧没人把她放在心里。

林父离世之前,没想着给黛玉留点什么,贾府人人皆知黛玉心系宝玉,却全都瞒着她给宝玉娶妻,别的姊妹都慢慢有了去处,可黛玉的去处却成了一个谜,她的心情无人理解,她的终身大事无人操持,若是她娘在,一切都会大不相同。

贾母曾说,“我这些女孩儿,所疼的独有你母亲”。

王夫人也说,“你林妹妹的母亲未出阁时,是何等的娇生惯养,是何等的金尊玉贵,那才象个千金小姐的体统,如今这几个姊妹,不过比人家的丫头略强些罢了!”

若是黛玉的娘还在,黛玉还是林家的千金小姐,才貌双绝闭月羞花,想娶她的人不胜其数,就是没人来娶,贾敏也不会放任不管,让女儿无依无靠。

若是黛玉与宝玉两情相悦,凭着贾敏的身份,岂会让王熙凤那偷龙转凤的馊主意轻而易举得逞。

说来说去,还是应了那句,有娘的孩子是块宝,没娘的孩子是颗草。这颗草,在曹雪芹老师笔下,就变成了林黛玉的前身,绛珠草。

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说出你们的真实想法,欢迎关注我,下集更精彩!

# 金猫榜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举报
投喂支持
3人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