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分享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西汉司马迁墓为何是个蒙古包?

这个是认证

驴游记

2022-08-07 21:51

82652 0 0

说起司马迁,学过历史的都略知一二,《史记》、太史公、宫刑……司马迁出生于龙门(西汉称夏阳),一般认为他是陕西韩城人,也有说是山西河津,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出生在黄河边。


司马迁也算是个官二代,父亲司马谈官至太史令,所以司马迁从小便能读书识字,在20岁的时候他开始游历天下,2000多年前的一天,他从长安出发,往南到汨罗屈原沉渊处凭吊,往东游观春申君宫室,往北拜访孔子故里,玩了一大圈后回到长安,仕为郎中,二十八岁便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本来他这一辈子也就这样平平稳稳地度过,谁知后来因为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了宫刑,太史令不让做了,调任中书令,但他想起父亲让他完成著史的遗嘱,凭着一股子韧劲,最终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


来到黄河边的陕西韩城,有一个景点是不能错过的,那就是位于韩城市芝川镇的司马迁墓和祠,这座位于高岗上的建筑,始建于西晋永嘉三年(310年),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


韩城司马迁景区,是4A级旅游景区,主体就是司马迁墓和祠,此外还有新建的一个大广场,里面有各种雕塑,另外还有一处陕西省保,八路军东渡黄河出师抗日纪念地。


司马迁景区是典型的中国式景区,将景区扩大N倍,要到达真正的景点,要多走很长的冤枉路。从图中可以看出,长长的广场尽头便是司马迁雕塑,而右上角的建筑就是司马迁祠。


顶着太阳走过了好几百米后,看到这座“文史圣域”的牌坊,从这开始踏上古道,才可以说真正进入了延续上千年的司马迁景区。


脚下这高低不平的古道其实是司马迁景区里最值得一看的古迹之一,这段古道因为地处沟通芝川河谷和韩原的坡上,所以被称为“韩奕坡”,西晋年间,由于修建了司马迁祠,后来也被称作司马古道。


古道据传最早修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晋(魏)国的河西要道。司马古道曾是韩城最重要、最长最宽的官方驿道的一部分,翻过司马坡,可与韩原古道相接,自古以来便是韩城南下关中平原、通达合阳、前往京城长安的必经大道。


沿着古道一路上行,便可到达高岗上的司马迁墓和祠。


穿过这座启功先生题写的“汉太史司马迁墓祠”门楼,便进入了爬升阶段,沿途古道悠悠,松柏林立。


而上坡这一段古道堪称是司马古道的精华,据说是北宋铺设,铺设路面的巨石原本都是方方正正的,宽度一致,约三十公分,长度各有不同,长的可达一米左右,短的也在三十来公分,大小巨石紧密拼接,一排一排向前延伸,形成了这条粗犷又敦实的古道。


这条古道原有1500米,如今只剩下300余米,历经800多年的风吹雨打和人走车碾,如今凹凸不平的路面是最好的历史见证,又好像在昭示着太史公一生的坎坷与悲壮…


古道旁古树掩映下土地庙也别有一番风味,数百年来,这里也是往来行人精神慰藉及休憩歇脚的地方。


往前几步,古道的分岔路口,如果继续沿着道路继续向前,就能和老的108国道相连,而右手边立着一座“高山仰止”的木牌坊,由此而上,便是司马迁墓祠,这座木牌坊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坊额制由韩城籍书法家强汉山在1944年题写…


此时巨石铺设的古道变成了青砖铺设,两边高中间低,设计成这样,是为了流水还是骡马行走呢?


司马迁祠建筑自“高山仰止”牌坊至顶端,依崖就势,层递而上,共分四个高台,各台之间由石阶相连,层层上升,共九十九级。“史笔昭世”便是第二个台阶。


第三个台阶是“河山之阳”,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对自己身世的描写中有说到:“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也正是这句话,司马迁故乡有了陕西韩城和山西河津之争,不过目前来看,陕西韩城占据上风。


位于“河山之阳”处,可东望滔滔黄河,西眺巍巍梁山,南瞰古魏长城,北观芝水长流,可谓山环水抱,气象万千……延续2000多年前的古道前,一桥飞架,天堑变通途。


走过九十九级台阶,穿过三道牌坊,这才来到了位于高岗之上的太史祠,“太史祠"匾额由时任韩城县令王增琪在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题写。


古树掩映下,便是始建于西晋永嘉三年(310年)的太史祠。


祠内有古今碑石一百余通,内容涉及司马迁的人品与人格、司马迁祠墓的历史变迁、修缮祭祀活动、历代文人墨客的诗词评价,以及《史记》相关篇章中的名言警句等 。


祠堂木门上的雕刻非常精美,层层叠叠,环环相扣,展现了高超的雕刻工艺。


献殿的砖龛之上,始于北宋宣和七年的司马迁泥塑像着红袍,扶玉带,昂首而北顾,双眼望向了他曾经深深牵挂忧虑的地方。


太史祠规模并不大,但形式气派却和司马迁的人格、文章、事业一样,超拔于群。


而司马迁墓就位于太史祠后面,经西晋、宋、金、元、清五次修葺。墓系砖砌,呈圆形,高2.15米,周长13.19米。墓壁周围嵌有砖雕八卦图案和花卉图案16幅,墓顶古柏一株,树分五枝,称“五子登科柏”。



墓前竖立着一块石碑,上刻“汉太史司马公墓”,为清乾隆陕西巡抚毕沅题书。


为什么司马迁墓是一座蒙古包形状呢,其实很简单,就是现存的司马迁墓是元世祖忽必烈敕命修建的,体现了古人“事死如事生”的传统,所以司马迁逝世1000多年后,又住进了蒙古包。


古道、古祠、古墓,司马迁景区,是一段传承了2000多年的历史,也是中国最伟大史学家的安息之地。


“司马庙中柏森森,龙门长吊史圣魂”,2000多年前,司马迁隐忍苟活,肠一日而九回,历百折而不挠,历经十余年完成《史记》,书写了华夏文明3000多年的历史。至西晋永嘉四年(公元310年),太守殷济“瞻仰遗文,大其功德,遂建石室、立碑、树垣”。此后,司马迁祠墓香火绵延,已历经1700多年。来到韩城,司马迁墓祠不可不瞻仰。

# 司马迁祠墓
# 司马迁墓
# 韩城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举报
投喂支持
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