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好像各行各业都在比惨。
餐饮说惨,互联网也哭惨,教培说他全家灭了,房地产说我宁愿灭了也不要现在痛不欲生……
这不,最近一份由广东省地产商会发出的文件流出,名为《关于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我看了一下这份文件,主要包含两大部分,诉说困境和给出解决办法。
地产商会提及了目前房企的五个困境,看得让人声泪俱下。
借不到钱:民营房企失去公开市场融资能力;
收不回钱:房贷放款慢、监控资金过高导致资金流动性差;
卖不出钱:限售、限贷政策导致正常的市场需求被抑制;
赚不到钱:限价政策和成本推升导致项目亏损;
还不起钱:上下游负面情绪高涨,引发一系列不良反应。
现在的房企基本上已经被点了穴一样,土地拿不动,房子卖不动,唯一能动的就是裁员。
地产商会说的的确也反映了目前房企的困境:房企没钱,房地产也没戏!
到底什么才是救市的灵丹妙药?
从地产商会描述的困境中,基本每句话都离不开钱,其实想想也知道。
无论是2008年那一次,还是2016年,最后还不是央妈发大水,干涸的大地瞬间得到滋润,市场立马满血复活,重生了。
而这一次,我们又遇到了类似的情景,但是央妈针对房企的大水迟迟未到。
房企终于撑不住了,这一次广东地产商会的「催泪信」其实就是一次房企的自救。
在这封催泪信中,也给出了四大建议。
一、适当松绑房地产限制政策;
二、放宽融资限制,提供流动性;
三、灵活施政,定向引导监控户资金盘活;
四、建议加大对城市更新项目的政策倾斜。
这几大建议当中,第一和第四属于政策类的,现在除了一线之外能松的都松了。
而第二点和第三点,涉及到资金,这才是关键。
难就难在这里,要是真的像文中建议的那样:
对房企的融资松绑、降低存量债务利息,公开市场债务展期;
甚至对预售资金也松绑,减少监管审批部门审批。
那房企是不是又要回到之前高杠杆的模式呢?
当初三道红线让房企降负债,这是正确的。主要是想控制金融风险,怕房企负债越滚越高,哪天突然还不上债就麻烦了。
但结果也没想到这降杠杆,降很急,房子卖不动了,没有回款,现金流崩塌,很多房企一下就暴雷了。到现在雷依旧没有排完。
现在如果放松,又回到高杠杆,那金融风险怎么降低呢?
但现在如果完全不松,房企也的确会被逼到绝路,对整个房地产行业都是致命一击。
今天还看到一个新闻,是国际评级机构穆迪把碧桂园信贷评级,降至垃圾级别。
现在,无论是房地产行业还是中国经济都承受不住第二个“恒大”暴雷了。
所以房企的困境肯定要解,但怎么解是一项技术活。
现在就是两难境地,完全放松不行,不放松也不行。
不过在这一份“催泪信”中,其中谈到一点我还挺认同的。
文件中提到了
“不少地方政府的“限价令”限涨价又限降价,令企业无法根据市场实际情况降价促销,无法通过快速销售以回款自救,形成了进退两难的不利局面。”
出台“限跌令”的目的就是为了稳市场,防止房价下跌。
但能做到吗?
这个话题,其实我去年就和大家探讨过「」
当时我就下了结论:不能。
去年8月份以来,有超过20座城市采取了限跌令,包括张家口、岳阳、桂林、昆明、沈阳、江阴、株洲、唐山等。
经过这半年时间,看看这些城市的房地产情况,更是验证了我当时的判断。
房价无论上涨还是下跌都是限不住的,市场自有一套调节规律。限购等很难改变房价上行趋势,限跌也不会停止房价下跌。
就拿新房限价来说,看似把价格限死了,但背后的茶水费动辄几十上百万。
深圳杭州的喝茶行为从没停止过,最近上海还被曝光八位数的喝茶费,这些其实都应该要算在房价上面。
而下跌的时候,地方尽管要求不能低于备案价的多少,但是开发商同样背后偷偷打折,或者返回一些折扣给购房者,最后还是降价了。
限跌令不能限房价涨,也不能限房价跌,房价从去年到现在即便被管控,主流城市基本上还是很稳的,从中长期趋势来说,一二线我认为也不太可能跌。
只是眼下确实把房企和房地产行业,限得很困难了。
现在仍然有多地依旧乐此不疲地出台限跌令来限制房价下跌。
前两天福州平潭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实验区商品房销售市场秩序的通知”。
通知提出,各房地产开发企业在销售商品住房时,实际销售价格不得超出备案价格上下幅度的15%,对超出规定幅度的,不予办理网签、备案。
这也让我想到了这两天被嘲上天的“小麦换房”,“大蒜换房”等事件。
其实说白了,就是打着各种噱头做宣传,内核还是降价让利卖房。
很多人都在说房企别搞这么多旁门左道,直接降价得了。
但从商会的这份文件里的描述中,房企也是希望通过降价促销来去库存回款的,但是目前就是卡的太严格了。
大部分出台“限跌令”的城市都是能级比较低的四五线城市为主,前几年棚改拉了一波之后,房价就一直没有涨过了。
如今房价下跌属于市场的自我调节,四五线城市本来就没有那么大的居住需求,房比人多,房价回调下降属于正常。
只是如果不让跌,最终只会让市场冻结住,刚需也不见得益。
而房企作为卖方总有撑不住的一天。
既然融资不能轻易松绑,又想救房企的话,不妨从解除“限跌令”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