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分享

五台山最大黄教寺庙 清朝皇帝行宫 许愿很灵号称“汉地布达拉宫”

这个是认证

乱码的旅行故事

2022-06-16 05:41

52871 0 0

被誉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山西忻州五台山,自古以悠久的历史文化和规模宏大的寺庙建筑群著称,是中国唯一一个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并重的佛教道场。五台山上青庙和黄庙相互比邻,共同发展,在四大佛教名山中是独有的现象。据统计,五台山现存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菩萨顶就是其中一处。

坐落在五台山台怀镇灵鹫峰上的菩萨顶,占地面积45亩,整座寺院依山就势而建,现存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等殿堂楼房430多间,布局严谨,金碧辉煌,虽历经数百年风雨,至今色泽如新,其气魄丝毫不逊于皇家宫室,是五台山规模最大的黄教寺院和五大禅处之一。

“菩萨顶”是满族的语言,意思是“菩萨居住的地方”。据记载,菩萨顶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471年),初名大文殊院。唐贞观五年(631年),僧人法云请著名的塑工安生雕塑一尊文殊菩萨像。一天夜里,文殊菩萨在寺内显圣展示真容,故此寺院改名“真容院”。

明朝永乐初年,明成祖朱棣重修真容院,改称大文殊寺。到了清代,由于满族崇信藏传佛教,而皇帝去西藏朝拜又距离太远,康熙皇帝于是将大文殊寺由青庙改为黄庙,拨巨款敕令按藏传佛教和皇家规制重修寺院,并赐名“菩萨顶”。

在清代,皇帝以及蒙古诸王公朝礼五台山,一般都住在菩萨顶。据记载,康熙皇帝五次朝台、乾隆皇帝六度巡山,均在菩萨顶住宿并留下大量墨宝、碑刻,其中矗立于山门前的“灵峰圣境”牌楼和文殊殿前的“五台圣境”石碑坊,均为康熙皇帝御笔亲书。

值得一提的是,“灵峰圣境”的“峰”字下面少了一横。相传,康熙皇帝曾来到五台山寻找生父顺治,偶遇一僧,询问其法号,高僧没有言语,只是在地上写了“八”加一个“乂”便飘然而去。康熙走出好远才恍然大悟——原来“八” 和“乂”合在一起便是“父”字。父子二人失之交臂,无缘再见,甚感失落的康熙在题写“灵峰胜境”时,有意少写了一横,寓意“人生有憾难圆满”。

从菩萨顶的山门前望上去,陡直的108级石阶,通往康熙皇帝题写的“灵峰胜境”木牌楼,也通往真正的寺院内。据说这108级阶梯暗指山西旧属的108个县。还有一种说法,是将108级石阶比喻为人生的108种烦恼,登上直通清净佛土的云梯,不停歇不回头,就如同抛却诸多烦恼。​

据统计,寺院内现存明清时期的碑记八块。其中御碑亭里珍藏的两座汉白玉四棱蛟龙御碑,高4.62米、宽1.31米、厚1.31米,碑身四面以汉、满、蒙、藏四种文字雕刻了乾隆皇帝朝台感怀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字体圆润流畅,结构丰满雄健,堪称珍贵的艺术珍品。

矗立在大雄宝殿前的三通石碑,分别为康熙、乾隆和嘉庆皇帝题写。有趣的是,在嘉庆皇帝题写的石碑碑额上有一常年不干的湿脚印,原因至今不详。民间相传,这是因为嘉庆皇帝所立的石碑在康熙和乾隆皇帝的前面,文殊菩萨认为其大不敬,就在碑上踩了一脚,以惩戒他的不孝行为。

菩萨顶还是山西百姓口口相传的祈福许愿圣地,据说行善积德的人可获得寺内供奉的黄财神庇护,免除贫穷和经济窘困。如果能发无上菩提心,发愿救度一切众生于贫困,则福德更不可限量。交通信息:到达台怀镇后,步行前往即可。

# 金猫榜
# 菩萨顶
# 五台山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举报
投喂支持
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