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分享

魏建军,「偏执」的创新派

节点财经

2022-06-15 20:21

16053 0 0

文 / 一灯

出品 / 节点财经

“在中国,凭借智能化和电动化换道超车的机会,也只有这三、五年的时间。抢跑的机会只有一次,快,才能保值,慢了就等于贬值。抢占先机,获取资源,至关重要。”

长城汽车2022年内部年会中,魏建军颇具深意的这席话,恰似2020年的那个盛夏。站在长城汽车三十而立的特殊节点,魏建军却用“反思”代替“庆祝”,用“危机”代替“成就”,用“命悬一线”代替“前途无量”,最终以一句“生死拷问”浓缩成生日献礼:长城汽车能挺得过明年吗?

彼时,外界充满了震惊甚至不乏怀疑。有人说,这是魏建军危言耸听。毕竟,那会儿的长城汽车,早已是资产过千亿,研产销网络遍布全球的头部车企;也有人说,长城汽车潜藏了很深的危机。

且不论意见的分歧,最终的2020年和2021年,长城汽车连续打了两场胜仗。仅2021年,其营收超过1364亿元,同比增长32.04%;净利润67.3亿元,同比增长25.41%。

数据表象之下,市场也在揣度:魏建军是如何带领长城汽车穿越“暗流”的?

实际上回望过去,我们不难发现,魏建军一直在与时俱进的“变”,从注重核心技术自主权,到开启“基于品类创新,以品类建品牌”战略,再到组织架构变革与机制创新,近乎偏执的创新式企业管理思维,几乎贯穿了长城汽车发展的始末。

/ 01 /

长城汽车,要做有“根”的企业

2020年5月16日,华为在回应美国商务部的又一次打压时贴出一张图,并配文:没有伤痕累累,哪来皮糙肉厚,英雄自古多磨难。

文字难掩的既有英雄的自我抚慰,也蕴含了战士的巨大悲情。最底层的则是我们长久以来对“根”技术的忽视,导致“根”力量太过薄弱,让对手能轻易卡住我们的“脖子”。

而在汽车产业链中,发动机便是这样的“生命之根”。开车的人都知道,发动机就好像人体的心脏,决定着汽车的动力、性能和使用寿命,进而被赋予对整个行业的生杀予夺之权。

26岁执掌长城汽车,从改装车、拼装车到第一辆皮卡车,一路走来,魏建军很早就意识到,不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在市场永远没有话语权,产品在整个产业链条当中甚至将会完全丧失竞争资格。

上世纪末期,国产汽车的技术还比较落后,大家基本上都采用国外动力系统,长城汽车也不例外。

但魏建军在“拿来主义”的时候,思考更多的是如何取长补短,把别人的东西变为自己的。换句话说,魏建军想要的,不仅仅是表面的鲜艳夺目,更要有根部的深邃坚韧。

故而,在2000年,魏建军便制定了采购+自研的发展策略,成立长城内燃机公司,专注于“根”技术的攻坚。

随着自主研发过程的不断深入,长城汽车终于在2009年成功推出代号4G13发动机,以及后续的1.5T、2.0T版本。时至今日,长城汽车已建立起一套相对完善的核心动力系统研发体系和多个发动机生产基地,1.5L到3.0T排量的发动机实现完全的自主研发、制造。

2021年,长城汽车首创中国高阶动力总成3.0T+9AT/9HAT,比欧洲同类型发动机EA839还要大14马力,也是目前我国动力总成方面的最高水准;另有2020年下线的全球首款横置9速湿式双离合变速器。

可以说,长城汽车是国产品牌里少有的,能同时在发动机和变速箱两个领域都有建树的车企。

进入工业4.0时代,全球汽车市场迎来了智能化、新能源的新机遇期。对于这一时代趋势,魏建军驾驭得游刃有余。

2021年,长城汽车销量达128万辆,已连续6年跻身“百万俱乐部”,且据5月最新销量数据,智能化车型销量占比达82.9%,三大技术品牌车型销量占比达64.1%,15万元以上车型销量占比达14.9%,这些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撑。

就在前不久公布的2021年全球汽车专利大数据平台榜单上,长城汽车以专利公开量3710份及专利授权量3256份居中国民营车企第一,新能源汽车专利公开量1301份和授权量914份居在华车企第一。

背后,是长城汽车多年来对技术自主研发的执着。魏建军的理念是“精准投入,追求行业领先”,从传统汽车制造企业向着“全球化智能科技公司”加速。

2012年,当一切还刚刚萌芽的时候,长城汽车已经开始“抢跑”混合动力、纯电动以及氢能技术。

魏建军做出前瞻预测:“新能源、智能汽车正在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新引擎,虽然中国汽车产业已经在这两个领域具备了一定优势,但窗口期非常短,稍纵即逝!”

现如今,近十年的厚积薄发,长城汽车已形成全球研发布局,拥有三大技术品牌“柠檬”平台+“坦克”平台+咖啡智能。其中,柠檬和坦克分别侧重城市出行和专业越野,支持多品类不同级别车型研发生产;咖啡智能基于底层芯片+操作系统和前端传感器,具备了较强的自动驾驶开发能力。

不仅如此,在新能源赛道上,长城汽车确立了多路线并举的发展策略,在纯电动、氢能、混动三大领域,持续进行精准投入,取得了突破性的技术成果,并走在了时代的前沿。可以看到,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魏建军始终坚定地视“根技术”为第一推动力。电动领域,主攻下一代电池材料、电芯、模组等核心技术的创新和制造;混动领域,柠檬混动DHT凭借“全场景&全速域、高效能&高性能”的技术优势,屡受行业认可;长城汽车“氢动力系统”全场景应用解决方案——氢柠技术更是打破外资技术垄断。

然而,我们不想过多强调数字或成绩,更应该记住的是水面下的“残酷一幕”:这是创始人对“根”的思考与建设,在高端制造、尖端技术创新上不吝的精准投入,持续追求领先。历N年之久,以百亿资金为代价,所锤炼出的一个十年、二十年……级别的技术创新指数级优势。

财报显示,2019年,长城汽车销量不及预期,但魏建军仍选择投入42.48亿元,同比增长7.31%,重点布局新能源、智能化领域;2021年,长城汽车的研发费用再度增长达到90.7亿元,同比增长76.05%,占总营收比达6.65%。到2025年,长城汽车将累计投入研发费用共计1000亿元。

/ 02 /

笃定全球梦,为人生价值加速

站在当下,放眼从上世纪末端破土而生的创业者,很容易从一个技术或应用看到一个企业,进而从一代人看到一个时代。毋庸置疑,只有做时代的企业,才能有所成就。

过去,许多人对魏建军的第一印象是“低调”,他不常在各类公开活动露面,也鲜有接受媒体采访,即便哈弗连续多年蝉联中国SUV销量冠军的宝座,长城汽车在不断的品类、品牌突破中,欧拉、坦克等已崛起为细分市场的龙头,魏建军仍然是那个隐在幕后的人。

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把时间都留给了工作。每天早上7点,他来到公司,整理一天的工作内容,而后去车间巡视,这个习惯雷打不动。

日常经营中,魏建军鼓励员工勇于试错,也相当容错,着重“知识分享”和“思想碰撞”。在他看来,大家的经验,无论成败与否,对企业都有借鉴或反思的价值。

不过,在一丝不苟的外表下,魏建军的内心却一直有一丝不甘和不服,“干了这么多年汽车,如果还没把车卖到全球,怎么证明你的品牌价值?”

诚然,这也是整个中国汽车行业的疑问:“中国品牌汽车在世界工业革命史上到底可以扮演怎样的角色?”

时不我待,以铁腕著称的魏建军,快速转变市场“打法”,从幕后走到台前,带领长城汽车踏上品牌向上的征程。

2019年,站在德国法兰克福车展的展台上,魏建军公开宣布:“我们计划,两年后,正式全面进入欧盟市场”。

2021年9月,“世界五大车展”之一的慕尼黑车展上,长城汽车旗下魏牌与欧拉品牌隆重登场,正式宣告进入欧洲市场。魏建军兑现了他两年前许下的诺言。

财报显示,2021年,长城汽车第三代哈弗H6、哈弗JOLION、长城炮等多款车型实现海外上市,推动公司海外销售近14万辆,同比增长103.7%;海外营收161.6亿元,同比增长142.24%,收入占比11.85%,均创出历史新高。

亮眼数据的一侧,则是魏建军为这场“出走SHOW”的“深谋远虑”和准备良久。

截至目前,长城汽车打造了覆盖海外的销售渠道近700家,累计销量超90万辆,以及10大国内整车生产基地、海外多家全工艺整车工厂和多个KD工厂组成的全球化生产布局。

与此同时,更多的全新市场也在开拓进行中,埃及、尼泊尔、文莱、巴基斯坦、老挝等国家,长城汽车依托于技术以及车型优势,逐步扩大海外影响力。

但对魏建军来说,还远远不够。如果以100分为满分,他只愿意给自己的汽车生涯打50分,那是因为还没有完成国际化目标。

他心中的时代企业,参照的对象,是通用、福特、大众、丰田等顶级车企,不止于成就了企业自身,更成就了国家强大的工业实力。

“中国汽车应该,也一定会成为,中国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力量”,笃定全球梦、强国梦的魏建军,要为他的人生价值再“抢跑”一次。

/ 03 /

“分权”、“分钱”、“去总化”

企业大了,管理越来越难:普遍滋长的自大情绪?管理层失掉危机意识?决策效率下降?团队不再具备过往强大的战斗力?……这是当下很多大企业面临的通病。

对于长城汽车来说,在发展了32个年头后,仍然稳步向前,2022年位列福布斯全球企业2000强第765名,但超6万员工的厚重“身躯”,意味着其已不如昔时般身轻如燕。

另一边,在“碳中和”、“碳达峰”大势和层出不穷的高科技推动下,汽车行业正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就像智能机打败功能机,从燃油车到智能电动车,也绝不仅仅是能量源的简单切换,而是从制造向智造、从工具到场景的颠覆。

随之而来的还有在底层硬件、软件、通信技术、AI技术的武装下,汽车逐步迈入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的“新四化”航道,由此也对整车厂商的角色定位提出了新的要求。

生于忧患年代魏建军自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改革必须要与时俱进,必要时还要“抢跑”。

怎么改?在长城汽车的而立之年,魏建军发起了一场内部“拆墙”运动。

简而言之,就是力促组织架构从垂直的金字塔型向扁平化的互联网型转变,形成以“强后台、大中台、小前台”的3.0版本良性循环型态,以用户为导向,打通品牌、企划、研发各部门,强化协同作战能力,拉近生产与消费的距离。

魏建军称,“要以‘一车一品牌一公司’的这个概念,使我们现在的B2B的,以经销商运营顾客的模式转为C2B,以用户共创的,直接触达用户的这么一个模式。”

长城汽车旗下纯电品牌欧拉的定位转型正是基于这种全新的组织逻辑。2018年8月,欧拉成立。3年后,在前线作战多年、深谙市场需求的欧拉品牌作战群提议把其打造为一款女性专属座驾,并得到了魏建军的认可。

在欧拉的成长过程中,从产品个性到性能、从外观颜值到内部配饰,比如猫系命名、猫系型面、“公主温度”功能……无一不体现出“更爱女人”的独特性,也得到了万千女性消费者的厚爱。

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5月欧拉销售1.08万辆,同比增长199.36%,环比增幅达到248.7%。

如果说上述3.0版是对组织架构的梳理,那么接下来的“分权”、“分钱”和“去总化”则是魏建军为激活企业内部活力而为之的践行。

2020年和2021年两年间,长城汽车连续实施了两期股权激励计划,累计覆盖超过1.2万人,囊括了50%的核心成员。

如此大规模的大动作,为的是实现员工从“打工者”向“创业者”、向“合伙人”的角色转变,魏建军则直接告诉员工,“你们不愿意叫我‘董事长’,就叫我‘军哥’”。

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将企业打造成更开放、更高效、更有吸引力的优质平台,并以此凝心聚力,激发干劲,提高公司竞争力,从而为股东、员工创造更为持久、丰厚的回报。

与此同时,长城汽车启动了“万人计划”和“全球人才活水计划”,旨在跨领域、跨地域网罗天下英才,持续为企业发展积蓄能量,也能更好的发挥人才价值。

通过两年多的机制创新,最显眼的收获之一便是长城汽车的高层班子越来越年轻,平均年龄在40岁上下。特别要指出的是,新机制下长城汽车实行“轮值总裁制”,至今两任“轮值总裁”孟祥军和穆峰均出身于技术派。

在外界看来,这是长城汽车从传统企业向全球化智能科技公司转型的重要一步。

事实上,这样的认知早已传导到资本市场。

节点财经注意到,2020年10月到2021年10月,长城汽车市值从2000亿元直线飙升到6000多亿元。进入2022年,囿于大盘震荡调整,公司股价虽有一定下挫,但截至6月14日,长城汽车58倍的市盈率,反映出市场给到的估值仍远高于传统整车制造企业。

说到底,高灯照远亮,长线放远鹞。长城汽车这颗大树之所以有今日的根深叶茂,魏建军很久前就标记了注脚。

对于即将到来的2025年,长城汽车已制定“到2025年,实现全球年销量400万辆,营业收入超6000亿元”的目标。

魏建军,再次拉开他的“抢跑”大幕……

节点财经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文章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节点财经不对因使用本文章所采取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 长城汽车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举报
投喂支持
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