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分享

怀旧为什么成了出圈密码?

这个是认证

传媒1号

2022-05-27 15:17

6565 0 0


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今年以来「怀旧」成了文娱行业热点的「主旋律」。

播出超过十年的《甄嬛传》至今依然是热搜的常客。人们乐此不疲地讨论「甄学」里的细节,「安陵容文学」更是引发众多网友模仿。

刚刚开播的《乘风破浪3》最先出圈的是曾经的「甜心教主」王心凌,一曲《爱你》让无数男生化身为「王心凌男孩」,其歌曲热度更是瞬间在各大音乐APP实现断层领先。

90后青春里曾经称霸偶像剧OST的歌手Tank在B站发了复出视频,复出消息一度冲上热搜。


在视频号,4月15日崔健开启了自己的首场线上演唱会,仍然是一身深色,压低的棒球帽,一把吉他,一支立麦,曾经的「摇滚教父」没有一丝丝改变。而5月20日、21日连续两天重映周杰伦演唱会,则引发了数千万观众在屏幕前回味自己的青春。两场演唱会连映总观看量近亿,创造了互联网平台在线演唱会观看人数最多的新纪录。


接下来,罗大佑与孙燕姿将分别在视频号和抖音开启自己的线上演唱会。

一夜之间,「怀旧」成为了新晋流量密码。这不禁让人想问一句:

为什么?

「怀旧」的背后,是「倦怠」

从行为的角度来看,怀旧本身,有主动和被动两层含义。

一方面,怀旧风潮之所以在文娱界风生水起,是因为人们所怀旧的内容往往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足以称之为经典。

来看看这些名字:张国荣、罗大佑、崔健、周杰伦……提及华语乐坛的发展史,他们都是绕不过去的时代坐标式人物,其音乐作品在彼时的乐坛便已位于山峰的位置。不论是尘封21年的张国荣《热·情》演唱会,还是周杰伦《魔天伦2013演唱会》《地表最强2019演唱会》,在历久弥新之后,这次时代人物的经典作品显示出愈发强劲的内容生命力。


另一方面,怀旧压倒新作,意味着现阶段新生产的内容对于观众而言,无疑缺乏一定的吸引力。

就以剧集而言,尽管在《甄嬛传》之后涌现出众多高成本、大制作的大女主IP剧,但大浪淘沙之后,观众发现「大女主剧,亦有差距」。《甄嬛传》依然是难以被撼动的「神作」。

而在综艺领域,回想起来,在视频网站「降本增效」的行业大背景下,首个实现出圈的节目是没有任何大牌明星,宣传费不足5W、飞机靠「蹭」、甚至拉公司行政来当制片的《欢迎来到蘑菇屋》。「0713男团」只是像老友一样在镜头前唠嗑,做着简单的饭菜,却能够精准地抓住慢综艺的精髓,引发无数「自来水」。


同样在直播领域,舒缓的慢直播也开始备受关注。2020年,几十万人在直播间里云监工看方舱建筑,给挖掘机起名还频繁上了热搜,慢直播看大熊猫生活,看消防队员训练等种种慢内容频繁出圈。今年,更多品牌,甚至艺术家也开始尝试进行内容慢直播,B站推出了深夜陪伴直播,在音乐中镜头穿越城市,和直播间的用户一起兜风放松。天猫则举办了睡眠直播,将助眠变成了艺术表演。音乐人庞宽分享在一个箱子上生活14天,引起百万人观看。

这些受欢迎的内容,似乎享有一些共同特征:熟悉而非陌生,简单而非复杂,低成本而非大制作,舒缓而非紧张。显然,这是广大用户对高成本、大制作、快节奏内容的一次「集体反叛」。

但在这个反叛的外表下,怀旧的深层意义在于当我们身处一个日益倦怠的环境中时,怀旧和舒缓的内容恰恰能够提供意义的支点。

德国新生代思想家韩炳哲有一本非常著名的著作,叫做《倦怠社会》。他认为,当下的个体常常处在一种「深度无聊」、一种过度疲劳的状态之中,从而造成了彼此孤立和疏离,这种状态,便是倦怠。由是,本应是精彩的生命,被降格为更低层次的生存。

而怀旧对个体而言,可以一定程度上抵御倦怠的侵袭

在「0713男团」、王心凌的翻红,周杰伦的演唱会得以重映时,用户看到的是那些值得被看见的人再次站在了时代的舞台中央,是自己内心所珍藏的记忆和成长的烙印被重新激活。

可以说,倦怠之下,用户在摄取内容时的底层逻辑发生了不小的位移:当下,用户希望降低自己的认知成本,同时期望获得情绪价值的满足。

走出倦怠,需要在线上重建「附近」

当我们明了用户对于新生内容的集体反叛症结在于倦怠之后,对内容生产者与平台而言,解决方法便逐渐清晰,那便是重拾意义。

但路径呢?

人类学家项飙给出的答案是回到「附近」,即要对于自己周边世界,重新建立一种要浸淫进去,形成一种叙述的愿望或能力。显然,回到附近,意味着意义的重拾关键在于连接的建立。但现实情况比理论描述更复杂,疫情之下,人们寄居于自己的住房之内,线下如今反而成了无法到达的「远方」。

那么在线上,能生成所谓的「附近」吗?

答案是可能的。在1号看来,以内容造就「赛博附近」,存在着两种解题思路。

一种是内容上做减法。

其中的典型代表是场景真人秀《毛雪汪》。在这档以原生朋友关系为切入点的节目里,记录着毛不易、李雪琴与他们共同的朋友们聊天、吃饭、看剧等真实有趣的日常。当明星的光环被卸下后,在一个日常生活环境里明星与观众原本的「观看-被观看」的关系被柔化为「像好友一样」的朋友关系。


同样,B站的深夜陪伴直播形式极为简单,每周一三五22点40分,给年轻人多种类型的睡前主题直播,比如开车兜风观看各个城市夜景的「穿越城市」,从太空空间站俯瞰地球的「空间站」、播放复古歌曲的「午夜点歌台」等,大部分直播都是简单的镜头加上定制歌单。但就是这样的「极简主义」,却在深夜吸引了不少用户观看。


实际上,这样形式简单但陪伴感极强的内容并不少,B站上年轻人为了实现考研考公成功「上岸」的目标,在自习时开启了直播,陪伴学习;有人会分享自己的养鱼过程,为那些期望养鱼的新手们进行各种科普:从鱼的种类和养鱼过程,鱼缸的选择以及逛鱼市的VLOG等。

现在的社会大背景下,年轻人下意识寻找这类无认知负担、随时可进入随时可抽离的内容,它的特点不在于制作精良,而是亲近感与陪伴感。

另一种解法,则是模式的改变。

内容在走向融合,形式已经不再固定,直播、视频之间的分野正在逐步模糊,一个内容想要获得用户认可,承担职能要比预想更多。

此前,1号在《综艺迷局:刘畊宏直播何尝不是一档综艺》提到一个问题:我们能不能将刘畊宏直播视为一档综艺节目?抛开关于综艺的狭义定义,刘畊宏直播的确非常「像一档综艺」:他总是准时的出现,伴随着《本草纲目》《龙拳》等歌曲,带领着无数「刘畊宏女孩」为了练成健康的体魄而挥汗如雨。

说是直播,但是它其实拥有了一部分综艺的属性,定时定量,并促使观众以内容为媒介实现社交。

B站的深夜直播陪伴项目同样如此,是一个多功能的融合体。如在「穿越城市」成都站里,用户热情地开始「指路」:「指路二仙桥」、「全国所有城市来一遍咋样」,厦门站将热剧《开端》与厦门内容想联系,取名为《带你看锅姨引爆的地方》。每期慢直播都会有一些优秀的「课代表」为用户无私分享歌单。

这是一种即时互动,用户在直播里无意间进行社交,重新获得了思考的冲动,甚至重新感知自己与城市、与生活之间的情感连接。


年轻人并不是迷恋过去,排斥新内容,在是希望在快节奏、高压力的当下,找到一个安全的内容出口,市场上有大制作、大IP,但陪伴感与亲切感是稀缺的。对用户而言,有归属感与意义感的「赛博附近」,才是真正需要的。

1号结语

从张国荣、崔健、周杰伦到王心凌,从刘畊宏、庞宽到B站深夜直播陪伴项目、陪伴学习,这些新的内容形式传递出了这样的事实:用户对于内容的需求,正在从「追新」转变为「恋旧」,从对新奇、潮流的追逐转变为对陪伴、治愈的渴求。

而对平台与创作者而言,「抛弃宏大叙事,回归生活本真」无疑是当下的正解。

转变内容逻辑,正当其时。

# 金猫榜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举报
投喂支持
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