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分享

【植物界全系列】石竹目—蓼科(一):海葡萄

这个是认证

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

2022-05-17 06:23

27239 0 0

石竹目—蓼科(一):海葡萄

 

真核生物域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

石竹目

蓼科


 

蓼科(Polygonaceae),是一种多年生挺水植物种类,高从40公分到160公分以上都有。叶子通常呈现两两互生及长针状,有柄。花朵则通常长成穗状。一般来说,该种植物都生长在水田、人造沟渠或湿地。

蓼科约有50属,1120种。本科植物主要分布于温带地区,但主产于北温带,少数分布于热带,中国有13属,235种,37变种,产于全国各地。植株为草本、灌木或小乔木。花雌雄同株或雌雄异株。

在克朗奎斯特系统里为蓼科单独设立一个蓼目。而最近的APG II系统(2003年)则是将蓼科处理为石竹目下的一个科。

1.形态特征

草本稀灌木或小乔木。茎直立,平卧、攀援或缠绕,通常具膨大的节,稀膝曲,具沟槽或条棱,有时中空。叶为单叶,互生,稀对生或轮生,边缘通常全缘,有时分裂,具叶柄或近无柄;托叶通常联合成鞘状(托叶鞘),膜质,褐色或白色,顶端偏斜、截形或2裂,宿存或脱落。花序穗状、总状、头状或圆锥状,顶生或腋生;花较小,两性,稀单性,雌雄异株或雌雄同株,辐射对称;花梗通常具关节;花被3-5深裂,覆瓦状或花被片6成2轮,宿存,内花被片有时增大,背部具翅、刺或小瘤;雄蕊6-9,稀较少或较多,花丝离生或基部贴生,花药背着,2室,纵裂;花盘环状,腺状或缺;子房上位,1室,心皮通常3,稀2-4,合生,花柱2-3,稀4,离生或下部合生,柱头头状、盾状或画笔状,胚珠1,直生,极少倒生。瘦果卵形或椭圆形,具3棱或双凸镜状,极少具4棱,有时具翅或刺,包于宿存花被内或外露;胚直立或弯曲,通常偏于一侧,胚乳丰富,粉末状。

2.主要价值

本科有多种经济植物,大黄是中国传统的中药材,何首乌是沿用已久的中药,拳参、草血竭、赤胫散、金荞麦是民间常用的中草药,荞麦、苦荞麦是粮食作物,蓼蓝可作染料,有些种类是蜜源、观赏植物。

3.珊瑚藤属

珊瑚藤属(学名:Antigonon)是蓼科下的一个属,为藤本植物。该属共有约8种,分布于热带美洲。



珊瑚藤(学名:Antigononleptopus),也称紫苞藤、朝日蔓、旭日藤,为蓼科珊瑚藤属下的一个种。多年生攀援藤本,长达10米。茎自肥厚的块根发出,稍木质。叶有短柄;叶片卵形或卵状三角形。花序总状,顶生或腋生,花序轴顶部延伸变成卷须。瘦果卵状三角形,长约10毫米,平滑,包于宿存的花被内。

原产于墨西哥;在中国广东、海南(三亚)和广西庭园有栽培,或逸为野生。生长于热带与亚热带地区,喜全日照,肥沃的微酸性土壤。性喜温暖湿润环境,生长适温为22-30℃。

珊瑚藤花期极长,繁花满枝,美丽异常,被称为藤蔓植物之后。若攀援在树上,则满树粉红,让人分不清是树还是藤在开花。在园林中可用于凉亭、棚架、栅栏的绿化,也可植于坡面做地被植物,同时也是庭院垂直绿化的良好材料。

珊瑚藤开花壮观,花形娇柔,色彩艳丽,花繁且具微香,是夏季难得的名花。可栽培于花坛,又是盆栽布置宾馆、会堂窗内两侧花池的良好材料。适合花架、绿荫棚架栽植,是园林和垂直绿化的好植物,也是有观赏价值的花卉之一,有 “藤蔓植物之后”之称。

4.木蓼属

木蓼属(学名:Atraphaxis)是蓼科下的一个属,为矮灌木植物。该属共有25种,分布于北非、欧洲西南部至喜马拉雅山、俄罗斯(西伯利亚东部)。我国有11种,1变种,主产新疆,在辽宁、内蒙古、宁夏、青海、甘肃及陕西和河北也有少量分布。

(1)形态特征

灌木,多分枝。木质枝通常具刺或无刺;当年生枝具条纹或肋棱。叶互生,稀簇生,革质,通常灰绿色,稀绿色,近无柄,具叶褥;托叶鞘基部褐色,通常具2条脉纹,顶端膜质,2裂。花序由腋生花簇组成紧密或疏松的总状花序,总状花序顶生及侧生;花梗纤细,具关节,果时下垂;单被花,两性,花被片4-5,排为两轮,花冠状,开展,内轮花被片2-3,直立,通常具网脉,果时增大,包被果实,外轮花被片2, 较小,果时反折;雄蕊6或8, 着生花被片基部,花丝钻形,基部结合呈环状,花药背着,卵形或宽椭圆形;子房卵形,双凸镜状或具3棱,基部具直生的胚珠,花柱2或3, 短,近分离,顶端各具1头状柱头。瘦果卵形,双凸镜状或具3棱。种皮薄膜质;胚位于种子侧方,弯曲或近直立,胚乳粉状,子叶线形,胚根向上,直立。

(2)木蓼

木蓼(学名:Atraphaxisfrutescens)为蓼科木蓼属下的一个种。灌木,高可达100厘米,多分枝。主干粗壮,木质枝开展,细弱弯拐,顶端无刺;托叶鞘圆筒状,褐色,膜质,透明,叶蓝绿色至灰绿色,叶片狭披针形、披针形或长圆形,具短尖,基部渐狭成短柄,边缘通常下卷,两面均无毛,花序为疏松的总状花序,花被片粉红色,具白色边缘;内轮花被片稀长圆形,具突出的网脉,外轮花被片卵圆形,瘦果狭卵形,具棱,顶端渐尖,黑褐色,光亮。5-8月开花结果。

分布于中国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及新疆;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及蒙古也有分布。生长在海拔500-3000米的砾石坡地、戈壁滩、山谷灌丛、干涸河道、干旱草原、沙丘及田边。

木蓼具有抗风蚀、耐沙埋、耐贫瘠的优良特性,其根系发达,吸水能力强,在沙埋条件下能萌发大量不定根,形成密集的根系网,具有很好的固沙作用。

5.沙拐枣属

沙拐枣属(学名:Calligonum)是蓼科下的一个属,为刚硬、多分枝灌木植物。该属共有80种,分布于地中海沿岸(北非、西亚和南欧)。



(1)形态特征

灌木或半灌木,高度差异极大,0.3-7米。多分枝,有木质化老枝和当年生幼枝两种;木质老枝灰白色、淡黄灰色、灰褐色或暗红色,或多或少扭曲;当年生幼枝较细,灰绿色,有关节,节间长1-4厘米,秋末时部分枯死脱落。叶对生,退化成线形或鳞片状,长1-7毫米,基部合生成分离,与托叶鞘连合,少数分离;托叶鞘膜质,淡黄褐色,极小。单被花,两性,单生或2-4朵生叶腋;花梗细,红色,淡红色或白色,具关节;花被片5深裂,裂片椭圆形,不相等,红色、淡红色或白色,背部中央通常色较深,呈暗红色、红色或绿色,果时不扩大,通常反折,少数平展;雄蕊12-18, 花丝基部连合;子房上位,具4肋,花柱较短;柱头4, 头状。瘦果,通常椭圆形或长卵形,直立或向左、右扭转;果皮木质,坚硬,具4条果肋和肋间沟槽;肋上生翅或刺,或窄翅上再生刺,极少在刺末端罩一层薄膜而呈泡状果。果实(包括翅或刺)近球形、椭圆形、卵形或长圆形,径7-30毫米不等。胚直立,胚乳白色。

(2)生境分布

沙拐枣属分布于亚洲、欧洲南部和非洲北部。据记载有100余种,近几年经过一些学者的归并后,共计35种。中国有23种,产内蒙古、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等地,其中以新疆最多,约占4/5。产内蒙古中部西部、甘肃西部及新疆东部。生于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沙地、沙砾质荒漠和砾质荒漠的粗沙积聚处,海拔500-1800米。

(3)沙拐枣

沙拐枣(学名:Calligonummongolicum)为蓼科沙拐枣属的植物。沙拐枣为一年生枝绿色灌木,有关节。条形叶子长2-4毫米,托叶鞘膜质;淡红色两性花2-3朵簇生叶腋,宽椭圆形瘦果,加上刺毛直径约10毫米,有不明显的肋状突起,每一个肋状突起有3行刺毛,刺毛有分枝,细弱并脆,容易折断。为了适应干燥的环境,沙拐枣的叶子细小得几乎看不见,这样水分就不会了么容易蒸发;而用来吸水和养料的根部十分发达。

分布在蒙古以及中国大陆的甘肃、新疆、内蒙古等地,生长于海拔500米至1,800米的地区,多生长在沙地、流动沙丘、沙砾质荒漠、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和砾质荒漠的粗沙积聚处,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沙拐枣多生于流动沙丘、半流动沙丘或石质地,在沙砾质戈壁、干河床和山前沙砾质洪积物坡地上也能生长。具有抗风蚀、耐沙埋、抗干旱、耐脊薄等特点,枝条茂密,萌蘖能力强,根系发达,能适应条件极端严酷的干旱荒漠区,是荒漠区典型的沙生植物。

沙拐枣有很强的生长势,生根、发芽、生长都很快,在沙地水分条件好时,一年就能长高两三米,当年即能发挥良好的防风固沙能力,而且在大风沙条件下,有“水涨船高”的本领,生长的速度远超过沙埋的速度,即使沙丘升高七八米,它也能在沙丘顶上傲然屹立,绿枝飘扬。因此,人们选用它作为防风固沙的先锋植物。在新疆吐鲁番盆地腹心的流动沙地上,就有几千亩人工播种形成的沙拐枣林地,成为新疆大面积固沙造林的样板,带动了新疆乃至西北地区的防风治沙。沙拐枣林地中,上百万株沙拐枣,以不同的果实形态、先后的结果期、大量的果实,从4月到6月,在沙漠中形成特殊、美丽的景观,吸引了大量游人前往观赏。

6.海葡萄属

海葡萄属(学名:Coccoloba)是蓼科下的一属有花植物,其下约有120-150个物种。它们生长在美洲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如南美洲、加勒比海及中美洲,另有两个物种在美国佛罗里达州。



(1)形态特征

海葡萄属都是灌木或小树,大部分都是常绿植物。叶子互生,一般都是大叶,幼生时的叶子更大,成熟后的叶子往往会呈不同形状。花朵呈穗状。果实是三角的胞果,被鲜艳的花被所包裹,一些品种的果实是可以食用的,不过大多具有涩味。

海葡萄属包含了几种菌根品种,如海葡萄会连同鹅膏菌科、红菇科及牛肝菌科。C. cereifera则只生长在巴西米纳斯吉拉斯一个山丘的26平方公里内。

海葡萄属下的海葡萄一般会被栽培作为食物。

(2)海葡萄

海葡萄(学名:Coccolobauvifera)是一种灌木植物,主要分布在美洲及加勒比海的海滩,包括佛罗里达州及百慕大。它最高可达8米,但大部分标本都只有2米多少许。它的叶子很大、圆形及革质,直径达25厘米,主脉呈红色,衰老后的叶子会整块转为红色。树皮平滑及呈黄色。夏末会产出绿色的果实,直径约有2厘米,像葡萄般是一蔟的。

海葡萄不能抵御寒冷的天气,较能忍耐阴暗的天色,而对盐则有高度的抵抗力,故它们有时被种植来稳定海滩边。它们亦会作为观赏植物。其果实会用来制造果浆或直接食用。

①植物学史

海葡萄最初的学名是由汉斯·斯隆(HansSloane)于1696年所取的,名为Prunus maritima racemosa,意即“成蔟葡萄的海岸李”,是海岸李的亚种。普拉肯内特(Leonard Plukenet)则将之命名为Uvifera littorea,意即“海岸边的葡萄”。[2]两者都反映出欧洲对葡萄的观念。原住民则看它们为大型的桑。

卡尔·林奈(CarolusLinnaeus)《植物种志》的最初版本中,将海葡萄分类在蓼属中,并命名为Polygonum uvifera,附录着他未曾见过这种植物。后来帕特里克·布朗(Patrick Browne)为它定立了海葡萄属。林奈在其第二版中修改了海葡萄的分类,定名为Coccolobus uvifera。

②产地生境

木本植物,雌雄异株,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茎多分枝,株高可达6-9米。茎多分枝,枝多呈弯曲状。单叶互生,叶具短柄,革质,近圆形,先端钝或微凹,全缘而作波状,直径达25厘米;花两性或单性,总状花序,花密生,白色,具芳香,花被5片,黄绿色,先端钝形;坚果具3棱(直径10毫米),外为肉质花被所包藏,果实成熟后花被呈紫红色,而肉质呈浆果状,直径约2厘米,像葡萄般一簇一簇的。花期5-6月,果期夏秋。

分布于美洲及加勒比海的海滩,包括科罗拉多州及百慕大。不耐寒(2℃以下不能存活),对盐分有很高的抵抗力。

海葡萄常被作为沿海城市的行道树,或作为海岸防风林树种,它们亦可作庭院观赏植物。海葡萄果实可用来制造果酱或直接食用。

 

# 植物界全系列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举报
投喂支持
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