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分享

定安文化丨张岳崧:一身翰墨成史志

这个是认证

凯迪海南

2022-05-04 12:00

41084 0 0

来自海南定安高林村的张岳崧,是海南历史上唯一的探花,他将海南科举成绩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在37岁中进士后,他曾辗转多地为官,直至二品大员,宦绩可圈可点。他是海南“四绝”中的“书绝”,其书画成就名冠岭南。但是,他最为人称道的则是在晚年返回故里之后主持编纂了《琼州府志》。对于集诗人、书画家、官员等多重身份的张岳崧来说,他实际上是用自己一生的经历促成了这部史志的诞生。

定安高林村。(资料图)

最会读书的读书人

从海南科举发展史的角度来说,张岳崧可谓最会读书的读书人。

定安高林村张岳崧塑像。海南日报记者 张杰 摄

因为地缘的关系,海南文化发展具有后发性。这使得它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科考并无斩获。北宋苏轼谪居儋州三年,为海南文教注入了相当的活力。据记载,在苏轼的指教下,姜唐佐成为海南历史上第一位举人,从而实现了海南科举史上的“破天荒”。也是在苏轼的指点下,符确成为海南历史上第一位进士。他们在科举上的成就,如同林中响箭,刺激和引导着海南士子刻苦攻读,连破“天荒”。到明清时,作为南溟奇甸的海南岛已经是名人辈出,有着“海滨邹鲁”之美誉。张岳崧的成就为“海滨邹鲁”做了生动的注脚。

出生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的张岳崧,年少时就在父母的督促下勤于读书,而且钟情于史传著作,能够背诵《史记》的诸多篇章。16岁时,张岳崧和哥哥一同考中秀才,在当地获得很高声誉。

成年之后的张岳崧到广州的粤秀书院求学,得到名师指点,学问日益精进。嘉庆十四年(1809年),张岳崧赴京应试,最终斩获一甲第三名,即探花。尽管在他之前,海南已经诞生了不少进士,但张岳崧却是最好的成绩,而且是海南史上唯一的探花郎。深厚的学问为张岳崧晚年翰墨著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位海南历史上最会读书的读书人,因为摘取探花的功名而惊动了朝廷。在例行的太和殿传胪唱名中,嘉庆皇帝得知张岳崧来自偏远的海南时,大声感慨“何地无才”。张岳崧用他的科举功名,无声地提升了海南在朝廷的形象和地位。

三进翰林院的经历

按照当时惯例,新进一甲人员,是要安排到翰林院任职的。状元为翰林院修撰,榜眼和探花则担任翰林院编修。张岳崧理所当然地担任了编修之职。编修的主要工作是诰敕起草、史书纂修、经筵侍讲等。这使得张岳崧有大量机会接触各种史书,构建起史识,培养了自己的史德。

翰林院编修的三年时光很快就过去了,大家照例迎来了散馆大考。张岳崧考试成绩优秀,本来可以继续留在翰林院,但是父亲年满八十,自己离开家乡也已六七年了,他选择了告假还乡。嘉庆十七年(1812年),张岳崧终于回到家乡定安,得以侍奉年老的父亲。然而,世事弄人,本来告假还乡是为了奉养慈父,但是不到一年父亲就因病辞世了。

丁忧结束后的张岳崧,作为朝廷命官,他于嘉庆二十年(1815年)返京回到翰林院复职。翰林院将其安排到国史馆担任协修官,真正成为一名史官。在朝廷开启《明鉴》的编纂工作后,张岳崧被抽调到队伍中。这让偏好史传工作的张岳崧如鱼得水,他主要负责其中的按语工作,也就是对相关人物和事件进行提点和评论。但是,历时四五年的《明鉴》因为体例等原因让嘉庆帝龙颜大怒,进而对所有参与者进行严厉惩处,张岳崧被革职处理。就这样,张岳崧第二次离开翰林院。

嘉庆驾崩之后,道光即位,张岳崧被召回京,再次回到翰林院任职。第三次回到翰林院的张岳崧过着波澜不惊的生活,平常除了撰写史传文稿工作外,更多是沉湎于文人雅士的闲情逸致之中,或者游山玩水、参禅问道,或者吟诗作对、校书读帖。道光二年(1822年),朝廷差遣张岳崧到四川担任乡试主考官。在圆满完成任务返京后,朝廷又任命张岳崧为陕甘学政,从此开始了长达十几年辗转各地任职的经历。

张岳崧的宦迹涉及陕甘、江浙、湖北等地,直至官至二品的湖北布政使并暂署湖北巡抚。他为官清廉,而且积极作为,宦绩得到大家的认可。但是,从他一生的经历来看,三进翰林院其实是最有价值的。它一方面是张岳崧仕途的起点,另一方面则培养了张岳崧的史识和史德,为他后来编纂《琼州府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翰墨著史回馈桑梓

除了三进翰林院的经历外,真正促成张岳崧纂修《琼州府志》的有两个关键人物——阮元和明谊。

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张岳崧因为《明鉴》事件遭到革职处理。他遍览江湖名胜之后来到广州。当时担任两广总督的是一代名宦阮元。阮元非常注重教育,当他得知探花张岳崧来到广州时,便亲自拜访,力邀他担任粤秀书院的山长。张岳崧早年就在粤秀书院求学过,因此欣然接受邀请。在广州执掌书院,让张岳崧找回了读书人的本色,忘记了革职带来的挫败感,可谓自得其乐。

尽管张岳崧执掌粤秀书院时间不久就东山再起回到朝廷任职,但他和阮元建立了深厚的交情。在两广总督任上,阮元还组织纂修了多达334卷的《广东通志》。这也是历史上篇幅最大、内容最为丰富的广东地方志。阮元并不是两广人氏,但是在地方志书上耗费的心血深深感动着张岳崧。他也希望有机会能为家乡撰修一部志书。

道光十八年(1838年),时年66岁仍在湖北任上的张岳崧感到精力日渐不济,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与日俱增,已有心隐居林下。恰好在这个时候,继母在海南病逝,他马上向朝廷申请返乡奔丧丁忧。回到家乡的张岳崧一方面为继母守孝,另一方面则接受明谊的邀请主持纂修《琼州府志》。

明谊是蒙古正黄旗人,进士出身,道光十八年(1838年)被任命为琼州府知府。他是一个积极作为的地方官员,在了解琼州的风土人情之后,决定为海南编写一部志书。尽管海南已经有了多部地方志书,但是明谊发现,自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以来,已经有70年没有纂修过府志了。这70年间,琼州正是社会大变化、学术大转型的重要时期,重修志书势在必行。正在这个时候,饱学之士张岳崧回到海南,这无疑让明谊喜出望外,认为他是撰修新版《琼州府志》的不二人选。

张岳崧是大名鼎鼎的探花才子,名声很响,又有在翰林院多年担任史官的经历,更重要的是,他还是海南本地人,对当地的民风民俗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在明谊“三顾茅庐”之后,张岳崧最终接下了纂修府志的重任。他已经告别官场,的确应当用实际行动来回馈桑梓的养育之恩。

海口市博物馆藏张岳崧《楷书七言联》

张岳崧很快就组建了府志纂修团队。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在借鉴阮元《广东通志》的基础上,44卷的《琼州府志》终于在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完成。在志书完成后不久的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正月,张岳崧就因病辞世。《琼州府志》是张岳崧人生的绝唱,他似乎是专门为这部志书而来。

张岳崧纂修的这部志书习惯上被人们称为道光版《琼州府志》。它因为体例精善、门类齐全、跨时最长、内容丰富、采择精审,备受人们称赞。直到现在,它依然是人们研究海南地方文化的重要参考书。张岳崧和他的《琼州府志》永垂海南史册。

道光版《琼州府志》(资料图)

(作者为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教授)

张岳崧其人

张岳崧(1773年—1842年),字子骏,又字翰山,号觉庵、指山。海南定安高林村人。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以一甲第三名进士及第,为海南历史上唯一的探花。初授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官。后历任会试同考官、文颖馆纂修官、武英殿纂修、教习庶吉士,四川乡试正考官,陕甘学政,文渊阁校理、翰林院侍讲,江苏常镇通海兵备道,两浙盐运使,浙江按察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詹事,湖北布政使、护理巡抚等职。为官勤政廉明。曾与林则徐同司江北赈扶灾民事宜。

他一生注重文化教育,功业卓著。任陕甘学政时,捐俸修复荒废的汉中之涅中、巩昌之南安、绥德之雕山等书院。也曾在广州粤秀书院、肇庆端溪书院、海南琼台书院等处讲学,为岭南文教做贡献。对家乡的公益事业尽力而为。晚年致力于纂修《琼州府志》,还出资刊印《丘文庄海忠介文集》。饱才博学,精通书画、律历、经济、水利、军事、医学。

来 源:海南日报

# 文化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举报
投喂支持
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