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分享

过往的时光 温暖的存在——读胡晖新书《红尘过往》

海南那些事儿

2022-04-27 20:30

48738 0 0

胡晖的新书《红尘过往》(中国华侨出版社2021年12月第1版),结构非常简单:一半是诗歌,一半是随笔。如同作者人生的过往:一半抒情,一半叙事。

通读全书,思绪被拉回到追求诗歌梦的少年时代、熄灯后在宿舍开“卧谈会”的大学时代、被时代洪流裹挟的“闯海”时代、归于平淡的中年时代。

《南昌故郡 海角余年——时间幻象里的父亲》字里行间纵横着作者的疼痛和无奈,凸现作者面对日益衰老的父母,那种有心无力的纠结。是的,就是那种纠结:面对亲密关系中父母身体的衰老和疼痛,作为儿子,没法代受的痛苦和纠结……终于体会到无法接受的“永别”,以至于“此后几年里,当(作者)一个人时,一旦念及父亲,总肝肠寸断,悲痛难抑”。

《红尘过往》封面

这篇随笔,看得我泪眼盈盈。作者从个体的角度重新思考了“子欲养”这个古老而敏感的话题,也描写了一个眼里“落满了灰尘”的父亲。

儿行千里母担忧。亲情是一种稳固的情感纽带。许多时候,儿子与父亲之间多少有些格格不入,不像和母亲之间的关系来得自然轻松。但作者是个例外,他和父亲的关系,显得自然又轻松。

很佩服作者对细节的描写。时代是由细节构成的,细节隐含着时代的密码与生活的温情。作者的文字中,边走边想,有所思就记下来,没有“鸡汤味”,没有空洞无物的“宏大叙事”,没有“空心化”,没有漠视生命个体的生存命运,没有生硬的刻意,相当谦和。

总之,我手写我心。作者所思所感,无非就是由日常生活微观叙事组成的“平凡的世界”。他书写的只是一己悲欢,或者说杯水风波。当然,他也不只是一味地书写日常生活的琐碎与庸碌。他写父亲的精神图谱,却选择用日常生活的炊烟去映照时代的波诡云谲,在近乎碎片化的描摹中,书写一个普通人随波逐流的无常命运。他试图用诗歌或者随笔,凸显最真实的日常生活本相。在他父亲身上,那些终将远去的故事,如“红尘过往”,但始终存在于作者的脑海深处,成了最深最深的往事。

《红尘过往》内页

读了《没有比那片更美的山水——黎川纪行》,我很向往江西黎川。黎川县有著名的“船屋”,中央电视台报道时,用了“发现”二字。黎川,如一位垂垂老者。黎川日峰镇的明清老街。这条“对铺二丈隔骑楼,五里长街不打伞”的老街,始建于宋时,成型于明代,繁盛于清朝,是江西古建中里程最长、保存最完好的老街。时过境迁,幽静小路,深深老巷……一切转瞬就成了过眼云烟,真实得让人疑为梦境。黎川的房屋,在当年,那是作者温暖的家。在那里,有着作者一家人共同的、美好的回忆。就像作者于2019年12月20日的一首诗《温暖的存在》中所写的那样,“无论是否出现/想到便是欢喜/你是一个温暖的存在/就像红色温暖了雪地//就像清晨清亮的鸟鸣/你是一则温暖的短信/无论你在哪里/月色透明了心灵”。

如今,那些记忆中的小巷已长满青苔、荒草,若干年后,或许,小巷慢慢地也将被岁月淹没了吧。

读到这里,我就想:作者要怎么热爱黎川那片土地,才会愿意为它写下那么多用心用力地文字?

没错,正如作者所言:“文章终究写自己”。

从我纯个人的角度而言,我比较偏爱作者写于2004年1月28日的一首诗《总有一种树》:“总有一阵雨/下在那个时间 总有一些光/引领乌黑的深夜 总有一种树/适合站在路边”。诗中有一种温暖,或者说,温暖的伤感。轻轻浅浅的叹息,密密麻麻的小情碎绪。这首诗其实非常“黎川”,因为读后,能听到一种声音——回荡在那空旷的老巷中。“总有一种树/适合站在路边”,这句诗,让我感觉到作者那颗曾经饱满的心儿,继续在“流浪”。

# 红尘过往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举报
投喂支持
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