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分享

打破进口菌对益生菌行业的垄断,更需终端消费市场积极支持中国菌

这个是认证

天空飘来一沫云

2022-04-26 17:20

68173 0 0


近年来,与益生菌相关的产品正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日常生活中。天猫平台上益生菌相关商品超34000多种(包括了酸奶、酸酸乳、益生菌补充剂、益生菌糖果、益生菌坚果、益生菌牙膏、益生菌护肤品等)、品牌近2000个。在小红书上,关于“益生菌”的相关笔记超过57万篇,标签包括成人、婴幼儿、宠物、调理肠胃、减肥、幽门螺旋杆菌等,大多为益生菌固体饮料和保健品。根据欧睿国际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益生菌行业市场规模为733亿元,到2022年有望增至896亿元,平均年增速约为15%。


另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益生菌菌株的主要进口来源地为丹麦(32%)、法国(30%)和美国(20%)。具体到企业,美国杜邦(丹尼斯克)的菌株占据了50%的市场份额(主要是保健品和功能性食品饮料),丹麦科汉森的菌株占据了35%的市场份额(主要是酸奶和其它轻乳饮料),法国合生元也在母婴食品领域占据了大部分份额。可以说,目前中国的益生菌消费市场基本被进口菌株所垄断。

益生菌菌株就像是手机的芯片、飞机的发动机、农作物的种子,如果相关专利和市场被西方巨头所垄断,难保有一天不会再被“卡脖子”。同时从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来说,中国人更应该使用中国的益生菌。诚如江南大学食品学院王刚教授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所言: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不同地区、不同饮食、不同生活习惯、不同遗传背景的人群,他们的肠道微生物结构可能存在明显的区别。从中国人群肠道分离得到的部分益生菌菌株,也会在基因组上表现出与部分国外菌株不同的特点。目前市场上常见的一些来自国外的商品化益生菌,对中国人群的肠道来说,未必是最合适的。来自健康中国人肠道或中国传统发酵食品中的益生菌菌株,或将成为开发适合中国市场益生菌产品的最佳原料。

其实我国益生菌行业被“进口菌株”垄断的局面,从益生菌概念诞生之初就形成了。虽然我国很早就有应用到益生菌,如腌制酸菜运用到了乳酸菌、蒸馒头用到酵母菌,但直到90年代才开始系统性研究益生菌、分离菌株和制作菌粉。而西方科学家早在1899年就分离出第一株菌源双歧杆菌。


不过从2018年开始,我国发表的益生菌相关研究论文总量以及益生菌专利申请总量已双双反超美国,研发能力的增强成为益生菌菌株本土化发展的重要支撑。科拓恒通、微康生物、一然生物、润盈生物等原料企业正在上游原料市场频频发力,年产值均突破千万元大关。而在终端消费产品菌株开发、产品应用、市场推广方面,蒙牛与内蒙古农业大学团队合作,研发出关键功能菌株“乳双歧杆菌V9”,应用到欧式炭烧酸奶;伊利耗时8年自主研发出本土益生菌乳双歧杆菌BL-99,应用到了旗下酸奶产品;光明乳业与江南大学合作,实现发明专利金奖菌株“植物乳杆菌CCFM8610”成果转化;新希望与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合作研发鼠李糖杆菌GRX10,推出高端酸奶“活润”;益莱克(重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国内微生态领军人物吴力克教授团队合作,将本土传奇菌株“植物乳杆菌ODK-LR1”、“青春双岐杆菌CLK-HSYT9”应用到了碧玉缇复合益生菌固体饮料和益莱克白芸豆复合益生菌固体饮料。


但是从终端消费数据来看,“进口菌”依然牢牢占据着益生菌零售市场的主要份额,纯国产益生菌品牌依然被重重包围,这固然与消费者的既有认知相关,更与传播环境有着莫大关系。在天猫平台,不管是外国品牌还是国内品牌,在描述产品时,都以宣示采用进口明星菌株为荣。监管政策方面,进口益生菌品牌在网络平台可以公开宣称产品功效,而国产益生菌品牌除非获批药品或保健食品,否则不允许宣称产品功效。在如此的传播环境下,普通中国消费者很难不“崇洋媚外”。

当然,国内消费者对适合国人体质的益生菌呼声也越来越高。据《中国益生菌消费认知状况报告(2020)》调研显示,46%的消费者认为中国研发的益生菌更适合国人体质。这也许就是国产益生菌弯道超车机会。未来中国民族微生态企业能否突破西方巨头的重围、专为中国人肠道菌群设计的益生菌菌种能否逐步替代进口益生菌菌种,从而成为健康中国的重要守护力量,需要时间去见证,更需要政府主管部门的政策扶持、媒体机构的舆论支持、以及普通消费者的行动支持。

# 益生菌
# 国产替代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举报
修改于2022-04-27 14:24
投喂支持
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
这个是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