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悠久的文昌
如同一个珍贵的文化宝箱
有着独特的传统气息和文化密码
它时刻向外界展示着
自身的内涵与魅力
而“非遗”
正是打开文化宝箱的一把钥匙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昌的历史与文化
开启别样的韵味旅程
文昌公仔戏
文昌公仔戏,又称“木偶戏”,2008年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具有海南地方特色的戏曲艺术品种之一,它融文学、美术、音乐、戏剧为一体,在海南流行四五百年而不衰,是不朽的民间艺术瑰宝,具有艺术、民俗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元代时海南已出现俗称为“公仔戏”的手托木头班,用于表演的公仔(偶像)头部约40厘米,以木头雕刻,上半身以较厚的木板作为肩膀,两手用木刻成,下半身用袍裙遮掩,而以靴、鞋代脚。为便于操纵,偶身插以木棍或藤条。
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随着公仔的表演和唱腔唱词的不同,公仔戏幕后的操纵者常常也会做出相应的动作和表情,有时候会比公仔还要丰富和动人,在幕后或者在戏班排练没有布幔遮掩的时候,你才能看到与木偶融为一体的传神表演。
演出舞台阔一丈左右,以布幔围遮,表演者在幕后唱戏,同时操纵偶像在幕前表演。偶像包括生、旦、净、末、丑及佛祖、女娲、海龙王、圣母、雷公、雷婆、老虎、仙女等二十多种形象,其表演有手势摆动、拱手作揖、跺脚、拂袖、跪马、滚翻,眼睛转动、嘴巴张合、双手抓拿等十多种程式,可根据剧情的需要灵活运用。公仔戏唱腔来源于兄弟剧种和海南当地的民歌曲调,以板腔为主,兼有少量曲牌,常用的曲调有中板、高腔、程途、小曲等三十多种,演唱时以八音乐器伴奏,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
南海航道更路经
南海航道更路经指的是海南渔民将千百年来航行于南海等海域所积累的各种知识、经验世代相传,并形成以口头相传的《更路传》、手抄《更路簿》等独特的航海诸要素相结合的“航海图”,主要流传于海南东部沿海地区。该项目于2008年6月入选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齐见德、郑庆能被列为该项目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从汉代开始,中国开通了南海的“海上丝绸之路”,海南岛和南海诸岛之海域是必经之地;唐宋代,中国与波斯、阿拉伯贸易的大发展,使海南岛成为国际商船来往的中途补给站和避风之处;明清代,海南渔民在南海区域大力发展渔业和商贸往来,南海诸岛成为基地,南海区域形成海南渔民的生活圈。实践出真知,千百年来海南渔民在南海诸岛的频繁活动中探索出南海的安全航线,催生了“南海航道更路经”。
“南海航道更路经”有两类:一类是以手抄本形式传下来的,俗称《更路簿》;一类是口头传承下来,俗称“更路传”。“更”是我国古代计算航程的单位,一更等于60里;“路”是指航行的路线图。南海航道更路经又有“南海水路经”、“南海定时经针位”、 “顺风得利”、“注明东、北海更路簿”、“去西、南沙的水路簿”等名称,不同的名称是不同的手抄(或口述记录)本。它是自古以来海南渔民自编自用的航海“秘本”,是每位船长必备的航海图,迄今发现的有十多种。
“南海航道更路经”是海南渔民长期积累的航海经验总结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海南渔民在与大海的搏斗中以勇气和生命写成的“大书”。它记录了自古以来海南渔民发现和开发西沙、南沙、中沙群岛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事实,反映了开发海洋的创造性和历史文化价值。它又是南海航线的指南,有谚云:“有了更路经,出海赛神仙”,其中的丰富经验和高超技术,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对研究我国华侨史、外贸史、南海开发史都有珍贵的史料价值。为证明西沙、南沙、中沙群岛是我国最早发现、最早开发和最早管辖以及该区域历来属我国领土领海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文昌盅盘舞
文昌“盅盘舞”,2005年被列入海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源于元末明初,初时仅在每年农历二月初九至十二日纪念冼夫人的“军坡节”期间表演。表演者分生、旦、丑三个角色,生角手执筷子击瓷盘(碟),旦角手执叠置的瓷盅撞击,丑角手拿彩扇,三人翩翩起舞。
盅盘舞蹈由一男一女(即生角、旦角)装扮成新郎和新娘,另有一丑角,三人共同表演。新娘在新郎的配合下,双手各持叠置的瓷盅,上下相击,翩翩起舞;新郎以筷击盘;丑角则戴着面具,手拿羽扇,动作稚拙诙谐,气氛热烈,场面欢快,喜气洋洋。表演时由锣、鼓、弦等8种乐器伴奏,故也称为八音舞。
文昌盅盘舞是海岛文化和中原文化融汇的产物之一,从它诞生的历史渊源和漫长的传承、演变过程来看,对研究相关区域的历史文化及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皆具有现实意义。它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相关精湛的技艺、丰富的舞蹈表现力,向世人展现了它那独特的艺术之美。
海南椰雕
唐代即已出现关于海南椰雕的记载,明清时期椰雕被作为珍品进贡朝廷,赢得“天南贡品”之誉。20世纪中叶以来,椰雕技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提高。椰雕(海南椰雕)一般经过设计、选材、开料、雕镂、造胎(铜或锡质等)、镶嵌、修饰或打磨、上漆或贴金、装饰(配套)等工序。
2007年7月23日,椰雕(海南椰雕)入选第二批海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7日,椰雕(海南椰雕)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用椰壳精工制作的椰雕是海南特有的工艺品,因古代官吏常以它进贡朝廷,而得到“天南贡品”之誉。海南椰雕制作技艺精湛、风格古朴、造型优美、地方特色浓厚。
海南椰雕的雕制技艺,有线刻、浮雕、镶嵌、镂雕、割棕等。线刻、浮雕较为常见,多在椰器表面表现山水、人物、花鸟、书法等内容,漆贴以金彩,越显古朴素雅,独具海南乡土情趣。镂雕、镶嵌工艺,多用于较为精致的、艺术性较高的椰雕器物上,其工艺性、装饰性、艺术性强烈,这是海南椰雕工艺的较具特色的表现。有原件壳料镂通雕刻,有分块件镂雕,然后镶嵌。
海南椰雕技艺精湛、色调古朴优美、造型新颖,富有浓厚的海南特色。海南椰雕价值的高低主要由其制作工艺决定,制作工艺越复杂,价值越高,如使用浮雕、圆雕等复杂工艺的椰雕收藏价值较高。
文昌鸡养殖与烹调技艺
海南岛有四大名菜:文昌鸡、嘉积鸭、东山羊、和乐蟹。文昌鸡为四大名菜之首。文昌自古以来无论是过节还是办喜事,都少不了文昌鸡。宴请客人的最高礼仪餐席是“文昌鸡宴”。在海南,名餐馆都以文昌鸡为招牌菜招徕顾客,可见文昌鸡的魅力。文昌鸡的养殖与烹调技艺有世代相传的诀窍。
文昌鸡养殖与烹调技艺2009年被列入海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养殖经过选种、孵化小鸡、放养、笼养四个阶段,从孵化饲养到宰杀烹调,全程约200天。选种,要选育纯正的文昌鸡种苗,文昌产的传统纯正鸡种体型小、耐粗料、抗热好、肉质优良;孵化,传统孵化方法是用稻草做窝,选已配种的鸡蛋(用日照或灯光照观察,内有黑影,俗称有头)放在窝中,由母鸡孵化20多天出仔;放养,在园林中放养,主要食物有昆虫、草籽、稻谷、树果(以榕树籽为最佳);笼养,鸡苗放养约125天后进行离地笼养。
笼养时间约70天。笼养要置于安静阴暗的地方,鸡笼的空间不能过大,不能让鸡有过多的走动,以促进鸡增肥,长肉。笼养鸡饲料是由谷糠、番薯、米饭、花生饼、椰子丝等混合成的糊状热食。当鸡尾部肥大、胸部丰满、羽毛光泽,重2—4斤就可作为肉鸡宰杀了。在宰杀前三天给鸡喂一点醋黄,可使鸡肉添香、骨软、肉酥。
宰杀也讲究技巧:
先将鸡宰杀放血、拔毛、除脏、洗净。宰杀时应注意两口要小(放血口和肛门口)。拔毛时先在滚水中烫过,顺着毛的方向拔毛。鸡血、内脏可煮熟食用,不要丢掉浪费。鸡洗净后吊起让水滴干。
传统的烹饪方法有煮、蒸、炖、焗、炸五种:
煮 放适量精盐、味精、姜片、花生香油于水中。煮水至沸后在鸡腹内放一个茶匙再将鸡投进滚水中,以使热水在膛中流畅。把鸡在滚水中翻转,让鸡身四面受热膨胀定型,沸水不可太滚,可边煮边加冷水,并将鸡从热水中提出两次,倒出膛内的水,以保持鸡的体内温度一致,然后改用细火慢煮8—10分钟,鸡体变黄橙后,用筷子从鸡翅膀下插进去,如果没有鲜红血水冒出,说明鸡煮熟了。然后捞起滴干水分。煮鸡整个过程需30——40分钟。白切鸡(称文昌白斩鸡),是主要的传统食法,它保持了鸡肉的原汁原味,鲜美可口。
蒸 现在洗净的鸡身上擦适量精盐、味精、香油,在膛中放置姜片、蒜泥,然后置在蒸器架上,鸡不直接与水接触,注意盖密蒸器,用中火约30分钟可蒸熟,蒸熟的肌肉嫩滑甜美别有风味。
炖 在洗净的鸡身上擦适量精盐、葱蒜姜等调料,放在瓷器中慢火炖,炖蛊内不加水,如根据自己需要加补品一起炖时,可加少量水。慢火大约一个小时就可炖熟。炖品益阴滋补,对孕妇、产妇最为有益。
焗 将洗净的鸡吊于水后,在鸡身上擦适量香油,用净纸包密,然后放在铁锅或陶器中,上下铺盐,用盐掩盖鸡身,慢火加热,靠热盐将鸡烫熟。俗称“盐焗鸡”。盐焗鸡大约需40分钟。注意不要用大火,避免把鸡烫焦。盐焗鸡味道甜美温补。
炸 在净鸡身上擦适量的盐、姜汁,稍后将鸡投入滚烫的油锅中不停翻滚,大约需20分钟。炸鸡肉脆味醇,适宜下酒热补。食白切鸡讲究佐料调制。俗话说:“缺佐料,鸡无味”。佐料有咸香型,用熟花生油、姜丝、蒜泥、葱白、精盐、味精、橘子汁、香菜(俗称鸡菜)等调入鸡汤即可;酸辣型,在上述原料中加入辣椒酱、辣椒汁即可。佐料根据鸡的肥瘦而定,如肥鸡佐料要轻淡,不用或少数用熟花生油;瘦鸡佐料要浓稠,多下点熟花生油、蒜泥、生姜,以增加美味。佐料可开胃益肝,消食辟邪,添香可口,既卫生又营养。
文昌鸡品种优良,饲养简便,繁殖较快,是本地区发展饲养业的首选项目之一。文昌鸡适合和作为家庭副业发展,除满足食用外可出口创汇,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