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分享

【风云洞评】从“人生观”到“人死观”

黑007洞

2022-01-13 10:51

27249 0 0
【风云洞评】从“人生观”到“人死观”



96岁陈司寇老师,北京101中学教师,著名教授赵宝煦的夫人,毅然断食结命,可谓可歌可泣!70岁以后人是很难过的,疾病上身而痛苦,与社会隔绝而孤独。身体弱精神弱,老人属弱势群体无疑。94岁陈司寇老师生活还基本自理,不紧不慢节奏下读书看报看电视散步做家务。随时可以“走”,但活一天就要活得有质量。



图片



三观也即所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个人的三观一旦不正,就会导致人遇到事会不明事理,没有准确判断对错的标准,从而走上歧途。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其中哲学三问所及之人生观,主要包括了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人生目的回答人为什么活着,人生态度回答人应当如何活着,人生价值回答什么样的人生才有价值。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敬鬼神而远之。未知生,焉知死?活人的事情还没有搞搞清楚,活着的时候应该怎样做人还没有弄懂,哪有时间去研究死人的事情和该为死人做些什么呢?《论语.先进.第十一》: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把时间精力金钱都花费在敬奉鬼神上面又是何必?与其崇拜神马鬼神,不如把人世间的事情做好。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有道是,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条赴死之不归路。当我们在强调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时候,往往忽略掉一个人对死亡的态度,也即与“人生观”相对应之“人死观”。判断一个男人之水准,一看其找什么样的女人,再看其怎么个死法。这里的找什么样的女人,体现的就是个人的“人生观”,而什么样的死法,也就是直白之“人死观”。可见,不仅仅是“人生观”能体现一个人的品味,“人死观”更反应一个人的生存层次。



图片



记者:你放羊为了什么?放羊娃:赚钱。记者:你赚钱为了什么?放羊娃:娶媳妇。记者:你娶媳妇为了什么?放羊娃:生娃。记者:生了娃干什么?放羊娃:放羊......死循环......放羊、娶媳妇、生娃、再放羊,循环无穷匮也!滞留在生存层次,生活永远没有惊喜,灵魂永远没有升华。每天都是两点一线,周而复始。或许如此循环下去,再干十几年就可以安心退休,这一辈子就这么交代了。内卷人生何时休?猪猪的一生就是不断地走近屠宰场的一生;韭菜的一生就是不断地被一茬茬割掉的一生。而我们现实中,又有多少人生在猪猪韭菜轮回中而浑然不知?

试想,如我们全社会的老人都像陈司寇老师这样,好多的社会问题诸如孝道养老为老不尊等就会绝迹。陈司寇老师给我们留下的感叹,从“人生观”到“人死观”,都表现的极其冷静深邃睿智坚强而理性。老年人目标是什么?第一,要尽量使自己减少病痛,过得健康愉快。第二,要争取在人生的最后阶段“走得快一点”,既减少自己的痛苦,也尽量避免给他人造成负担。如果说我们的“人生观”是有计划地去“生”,那么我们的“人死观”就是有计划地去“死”。如到一定年龄你还没计划着如何去死,显然是滞留于太低层次的生存状态。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中国人既不痛痛快快地活,又不爽爽快快地死。



图片



尼采说:不尊重死亡的人,不懂得敬畏生命。我们至今还没学会如何谢幕!经济学人智库对全球8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调查后发布了《2015年度死亡质量指数》报告:英国全球第一,中国大陆排名第71。巴金在病床上煎熬了整六年,他说:长寿是对我的折磨。医生们不遗余力地挽救病人的生命,可当医生自己身患绝症时,他们选择了最少的治疗,在人生最后关头,他们集体选择了生活品质!“被活着”除了痛苦毫无意义。“临终不插管”俱乐部要求把死亡的权利还给本人。死亡质量指病患的最后生活质量,尊严死指在治疗无望的情况下,放弃人工维持生命的手段,让患者自然有尊严地离开人世,最大限度地减轻病人的痛苦。缓和医疗三核心原则:承认死亡是一种正常过程;既不加速也不延后死亡;提供解除临终痛苦和不适的办法。当患者已无法治愈时,缓和医疗的人性化照顾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基本人权。我们死亡质量为何低?一生75%的医疗费用花在最后的无效治疗。当我们无可避免地走向死亡时,是追求死亡质量,还是用机器来维持毫无质量的植物状态?英国人选择了前者,中国人选择了后者。

人在青壮年应有正确的“人生观”,人在风烛老年更应有正确的“人死观”!人健康因素包括:父母遗传,锻炼养生,生活习惯等。70岁进入老年要多看书而全面了解身心健康知识并综合分析自己的问题,自己就是自己最好的保健医生。精神要境界,文化要丰富。无所事事,寂寞而盼望儿女常回家是不健康的心理。适当忙碌平静充实,心胸开阔心情舒畅才对。争取人生最后阶段“走得快一点”也即减少自己的痛苦。少不拖累父母,老不拖累儿女。做好“走”的思想准备,活得利利索索潇潇洒洒,走的干干脆脆无牵无挂。死亡总是令人恐惧的,怕临死前的病痛,怕与亲人诀别时的撕心裂肺。人的生命不在数量而更在质量,拥有独立精神世界,进而享受生活,进而超越生死。老来不怕死,才活得轻松,生活质量才高。越是不怕死,越是死不了。

从“人生观”到“人死观”,毅然断食结命的96岁陈司寇老师可谓国人生死之典范。
# 民生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举报
投喂支持
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