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是别人家的孩子时,似乎可以随心所欲地释放任何梦想。
尤其是知识分子家庭出生的孩子,从小的熏陶都是潜移默化的
。
周涛就是靠着幼年家庭的影响,才将自我的梦想经营得很好。
周涛是安徽淮南人,1968年,出生在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家庭。
奶奶出身名门,而且擅长书画。
父亲是中学老师,而且还是全国的劳动模范。
母亲则是舞蹈老师,后来又从教职岗位调任当地的文化局。
从小家庭氛围不错,尤其是幼年的时候,周涛是跟着奶奶长大的。
奶奶会给孙女讲很多故事,这些故事成为她小时候最好的启蒙。
长大一些之后,奶奶不但给她讲故事,有时候还让她把故事再讲给别人听。
正是这种潜移默化的教导,慢慢让她学会了较好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再长大一些之后,小姑娘又跟着妈妈学习舞蹈。
在母亲看来,这是训练体形的最好方式。
而当她慢慢识字之后,家里又开始培养她的读书爱好。
从童话到历史再到少儿科普,没有什么是她不看的。
父亲还专门给女儿做了一个小书箱子,里面放的都是她读过的书籍。
阅读习惯一旦养成,就不会改变。
每天写完作业,小姑娘都要看一会儿课外书。
有时候在父亲的要求下,她还会写一些读书笔记。
除此之外,奶奶还教会了她如何做人和如何自立。
在家里,除了待人礼仪要求严格,奶奶也让她凡事动手。
所以十几岁的时候,周涛就会洗衣服甚至杀鸡,还能把自行车从楼上扛到楼下。
有一年的冬天,她一个人在洗衣服,棉袄的袖子也湿了半截。
当娘的自然心疼,赶紧拿过来自己洗。
奶奶却在一旁说话了,吃苦对孩子是好事,袖子湿了不要紧的。
正是这种全方位的培养,才使得周涛的成长很全面。
学习成绩好,动手能力强,沟通和共情能力也不差。
所以,她就是那种别人家里的孩子。
小时候,周涛的梦想就是做一名老师,她觉得这是天底下最好的职业。
高三那年,北京广播学院到安徽招生,
全省的招生名额只有一个,但报考的人数却超过了5000。
老师建议周涛也去报考,因为她的身上带有一种艺术天赋。
就这样,在大人的建议下,周涛将自己的目光转向了播音和主持领域。
多年以后,她说自己那时候只是懵懵懂懂地学习。
不过,她的性格是,只要自己去做,就一定要努力做到最好。
她学习表演,练习普通话。
高考的时候,她的专业课和文化课都是第一名。
顺利进入北京广播学院的她,开启了人生的新里程。
奶奶当初的教导开始发挥作用。
大学军训期间,暑热的天气很多男生都忍受不了,
18岁的她别看是一个柔弱的女生,即便是晕倒,也依然坚持不退出。
1990年,周涛从大学毕业。
那时候的大学还分配工作,她听说学校留京的指标并不多。
此时的周涛,面临着人生的重要抉择。
如果要想从事和专业对口的工作,就得离开北京,回安徽老家或者其他地方。
但如果想留在北京的话,那就得暂时放弃专业的梦想,从事其他工作。
一番思虑之后,周涛决定留在北京工作。
于是,她进入了公安局工作,而且和单位签了一份五年内不能调离的合同。
留在了北京,而且还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样的人生还有何所求呢。
但周涛还有自己的梦想。
尤其每天管理档案的工作清闲而无聊,她开始想着如何才能找到对口的工作。
事情往往充满转机,没多久,她获得了到北京电视台学习的机会。
她抓住这个时机,在工作三年后,进入北京电视台担任新闻主播。
这是她职业生涯的第一步,所以周涛异常珍惜,工作也十分努力。
在如愿以偿实现梦想的同时,周涛也收获了自己的第一份爱情和婚姻。
丈夫姚宏是比她高几届的学长,他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担任主持人。
两个人在一起事实上并没有掀起多大的爱情波澜。
或许是因为都从事着播音主持的工作,日常都太忙碌。
不过也有报道说,是周涛感觉丈夫过于狭隘,而且不支持她的工作。
1995年,周涛又迎来了工作上的一次巨大转机。
彼时,中央电视台《综艺大观》正在挑选新的主持人,周涛也报名了。
不过恰在此时,爷爷去世,她于是回家奔丧。
悲伤的心情,让她一时忘记了所有工作的事。
等到《综艺大观》节目组通知她去直播时,
周涛觉得,爷爷刚刚过世,自己的心情一时难以平复,所以就拒绝了。
幸好导演又一次给她打了电话,告诉她机会难得,应该过来试一试。
导演还说,假如爷爷还在世的话,肯定也会支持。
就这样,她处理完爷爷的后事,赶回北京参加《综艺大观》的选拔考核。
幸运的是,她通过了多轮的考核,从众多主持人中脱颖而出。
甚至在节目现场,文艺中心主任邹友开接听热线电话,观众对周涛的认可度达到八成以上。
随后,一个崭新的机会出现在了周涛的面前。
此时,原单位北京电视台,有一个到美国工作一年的机会,台里准备让她去。
一时间,多个机会摆在周涛的面前,她必须要做出抉择了。
最后,她选择了到一个全新的地方,开启自己的新征程。
《综艺大观》最考验主持人的地方,就在于节目是现场直播。
这需要主持人能够灵活应变,而且还能和各种观众进行很好的互动。
可周涛事实上的性格,相对内向。
日常工作的时候,她很少和陌生人打招呼,即使和熟人之间,也不太喜欢主动的交流。
而随着自己成为新节目的主持人,这一切必须要做出改变了。
于是,每期节目,她都会强迫自己和观众互动。
有时候节目组直播是在户外,
为了能够达到更好的和大众的互动效果,她会提前几天准备采访的脚本。
要问什么问题,对方会如何回答,
对于观众的不同回答自己又该如何问下一句,这些她都考虑在前了。
在她看来,只有尽量将全部的流程掌控好,节目的过程才不会出现波澜和意外。
除了让自己的性格变得更加外向,她还在节目中不断进行新的尝试和挑战。
第148期的《综艺大观》,有一个需要蹦极的镜头。
导演事前征求她的意见,她答应了。
当节目直播时,母亲在电视里看到女儿跳了下去,几乎吓出一身的冷汗。
事后立刻打电话给女儿,问她为何要做这么危险的动作,一点也不跟家人商量。
女儿则笑着告诉母亲,其实很安全。
或许,小时候奶奶教给她的自立,这时候已经在默默发挥作用了。
《综艺大观》收视率很高,她在新的节目中也游刃有余。
而且凭借这个节目,也让她获得了人生中第一个“金话筒”奖。
与此同时,从1996年开始,她每年又固定站在了春晚的主持舞台上。
然而主持《综艺大观》5年之后,周涛决定离开,开启一个新的尝试。
彼时,因为节目的火爆,她经常能收到全国各地观众的来信。
其中,有很多人都是寻求帮助的。
最初,她给一些观众邮寄过钱,或者提供过其他方式的帮助。
但是一个人的精力和能力毕竟有限,如何能帮助更多的人?
她心里渐渐萌生出创办一个社会公益节目的想法。
这种想法在她的内心深处越来越强烈,
她觉得依托中央电视台这个巨大的平台,可以从公益的角度,给全社会做很多事情。
于是,2001年,环保为主题的综艺节目《真情无限》出现了。
她是制片人,也是主持人。
在主持最后一期的《综艺大观》时,她在现场唱了一首《掌声响起来》。
一边唱歌,她一边和观众互动握手。
彼时,导播将镜头推得很近,希望能够记录下这最后的瞬间。
而她全程平静,情绪看起来没有很大的波动。
事后,导播感慨说她真能撑得住。
她说在节目现场,自己也有一种想哭的冲动,只是自己可能相对理性,所以便克制住了。
新的节目开播之后,在全社会筹集公益善款高达500多万元,她又一次在事业上挑战成功。
只是此刻她十多年的婚姻却走到了尽头。
周涛的第一任老公叫姚宏,是她的大学师兄,比周涛高三届。
毕业没多久,二人就结婚了。
2002年,她和丈夫姚宏离婚。
离婚之后,姚宏更名为姚科。
有人说,在1995年周涛进入中央电视台工作之前,
和丈夫的婚姻就已经在事实上接近死亡了。
彼时的丈夫不怎么支持周涛去央视,于是心中的分歧也就越来越大,并最终变得不可调和。
2004年,她和第二任丈夫路云结婚。
路云比周涛大8岁,理工科出身,而且做的是文化产业经营,身家过亿。
第二年,他们的女儿香香出生。
这一年,随着北京奥运会相关报道工作的筹备,她也暂时进入北京奥组委工作。
此后,她还担任了家乡淮南的城市形象大使,
并在奥运圣火传递的时候,做了淮南市第一棒火炬手。
在随后的奥运期间,她解说并主持了各种大型庆典活动。
她的事业在这期间,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不过就在2012年春晚的时候,人们蓦然发现,已经连续上了16年春晚的周涛突然不见了。
那期间,周涛以节目副主任的身份带领团队走访基层,到普通百姓家里送祝福。
一时间,各种小道消息漫天飞舞。
有人说周涛已经担任文艺中心副主任,身份变了,所以不会再到前台。
也有爆料说,她缺席春晚,是为了女儿。
原来,周涛的女儿,3岁那年查出患有先天性自闭症。
因此她没有登台,是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去陪伴女儿,并为其看病。
经过治疗和陪伴之后,女儿的情况已经已经有所好转。
一直到2016年,周涛再次登上春晚的舞台。
就在人们都以为她要再次回归台前的时候,却没想到那是她最后一次主持春晚。
2016年底,周涛正式告别了中央电视台。
21年的时间,让她在这一平台收获了更多。
不过随着时间拉长,周涛又感觉局限性越来越多。
她说,台里分给自己的工作和节目,都是能轻松驾驭并完成的。
重复地去做一些工作,慢慢也就没有了任何挑战性。
然而另一方面,她觉得自己内心深处,还有很多想要去挑战的随心所欲的想法。
就像当年从一个熟悉的领域跳到一个陌生领域一样,她现在又想要去尝试新的东西了。
周涛心里产生了一种紧迫感,决定要把时间还给自己。
于是从中央电视台离职后,她进入了北京演艺集团,正式扎根于舞台的幕后工作。
面对全新的尝试,她策划舞台剧,更是在随后尝试出演话剧。
在她的心目中,人生或许就不该一尘不变。
就在近日,她担任某节目主持人的近照,引发了粉丝的热议。
已经53岁的周涛,在她的脸上看不到任何岁月的刻痕。
一身蓝色的网纱裙,看起来知性而优雅。
粉丝们也都表达了对她的想念。
从小良好的家庭底蕴,塑造了周涛全面发展的根基。
而一帆风顺的人生境遇,也让她获得了更多的掌声与自信。
所以,别人家的孩子,犹如光环一般,一直笼罩在她的周身。
更为重要的是,她还一直保持着一颗不断探索的心。
在人生的每个转折点,她都能果断做出取舍。
这份定力,跟小时候所接受的良好家教不无关系。
而内心不断螺旋上升的梦,更是她自己最大的动力来源。
她曾经取得的成就,都一并奉献给了观众。
新的探索,正在脚下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