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前天,没有任何通知下来,整条村都停水了。大伙儿心想着:大不了停水一天,坚持一下,明天就来水了吧!
停水第一天,楼顶上水塔里的水勉强坚持一下。
下班回来的时候,水龙头里的水明显比平时要缓很多,赶紧接了两桶。晚上六七点正是用水高峰,赶紧去冲了凉,洗了衣服。晚餐后,水就彻底停了,洗碗筷还是用桶里屯的水。
我属于幸运的一部分,做好饭吃了,还洗了一个舒舒服服的热水澡,有许多晚归的人,家里没有屯水的,连洗漱的水都没有。
停水第二天,楼下小卖部的水,附近的酒店都涨价了。
平日里,货架上满满当当的矿泉水、纯净水都卖得差不多了,8元一桶6L装的怡宝水涨到了10块钱。
早上洗漱完毕去到公司,一楼三楼四个卫生间开始异味不断,一楼后门处的蓄水胶箱已经见底了。
没水冲厕所,这是个大问题。于是,有同事开车从家里接来一桶桶水洗手冲厕所,勉强度过了一天又是没水的日子。
下班回来,用家里仅剩的一点水做了饭,碗筷摞在厨房的水池里,没水洗。
然后没水洗澡,那怎么办呢?南方的冬天,中午太阳炙热,出了汗,不洗澡可不行!
约上附近三两个同事去附近酒店开个房冲凉。出门提个小水桶,带上换洗衣物,本以为很夸张,没想到酒店前台办理开房的大叔大妈,还有拖家带口的,提的水桶比我的还大,还夸张。
没水的日子实在太难熬了,“希望明天赶紧来水吧!”
停水第三天,打电话给水店老板送来了两桶桶装水。
首先把昨晚的碗筷给清洗了,剩下的刷牙洗脸,还要喝,又要冲洗,也顶不了多久。
有个好消息,听房东太太说,明天就来水了。
但愿如此吧!
我从小生长在不缺水的地方,那里青山环绕,遭逢冬旱,有些人家里或许缺水,但是在我们家里有两口水井。所以在我打小的记忆里,生活缺水几乎不存在的,对于水的珍惜,更多是来自课本上的教育。
去年冬天,老家连月无雨。跟家里通电话的时候,奶奶跟我说,今年大旱天呢,好多人都重启了荒废了好几年的水井,开始打水喝。村里来了一帮外地专门的打井人,家家户户拿着钱请他们打井哩。
“还好,家里就我和你爷爷两个,一口水井足够用了。”
这是我第一次听闻老家缺水严重到这个地步,山里缺水,半山腰上的蓄水池也没有水,家家户户要挖井打水吃。
想起电视剧《山海情》,对于缺水问题,内心深受触动。
那个年代的西北地区,水是难以想象的珍贵。身为南方人无法想象,恐怕永远也体会不了。
海吉的女人们到了福建打工,即使福建不缺水,但是秋红姐对水的爱惜也是深入到骨子里。每次洗澡都很快,只因为看着水哗啦啦地流失,心疼;看到那些女孩子洗衣服,人走了,水也不关。她心疼水浪费,总是不自觉地就过去把水龙头关紧。
涌泉村缺水,村民们把水看得比命还要珍贵。村里大部分的名字还都跟水连在了一起。喊水叔,李水花,水旺,还有水娃,水水……
在中国人传统的思想里,缺什么补什么。缺水,名字里总少不了带上“水”,那是对水寄托的渴望,以及珍惜。
水花解释过,“我们海吉人,把水看得很金贵了,从前,我们住在山里头喝的水都是苦的,牲口都喝不了,又不能把它们渴死,就在水上面撒上一些麸子和糠,引着牲口去吃,顺便喝上几口水。”
水花她爸,为了一水窖就可以变卖女儿,可想而知,在那个年代,那个严重缺水的西北,人比水贱,水比命还贵。
金潭村的村民们为了地里那一口粮食,拿水浇地,自己都舍不得一口水喝。整日守在地里,守着一年的口粮。
冬灌欠了水站的钱,春灌就被人家断了水,地里的麦苗几乎成了枯草。大有叔都要急疯了,“我晚上做梦都憋了一泡尿,舍不得尿,要到地里去尿去。”没办法,最后村里几十户人家凑了两万八,高价跟水站的人买水,才勉强灌溉了庄稼……
自古以来,农民地里刨食,与天斗,春旱夏涝,靠天吃饭,从来都没有容易过。苦是真苦,缺水更是要命!
时至今日,时代不一样了,社会发展了,干旱的西北地区已不再缺水了。
可是,即便今天我们的生活已经不再缺水了,但是偶尔还有特殊情况发生,比如此刻,现所处的一线城市,因为停水,每一分每一秒都是问题。在这个世上,还有一些地方极度缺水,还有人连水都喝不上……
水是生命之源,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水。
从小到大的教育告诉我们,无论何时何地,都要珍惜每一滴水。
——The end——
图/转自网络(侵权删)
文/麓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