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迷们期待已久的第91届奥斯卡,终于落下帷幕。
疯子一直心水的《绿皮书》,终于顺利突出重围,拿下本届最佳影片大奖,还捎带手将最佳男配角和最佳原创剧本收入囊中。
这里要先恭喜下《绿皮书》!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部电影凭什么能够横扫奥斯卡。
绿皮书
在奥斯卡之前,这部电影已经拿奖拿到手软。
金球奖、多伦多电影节、英国电影学院奖……大大小小的电影节都少不了它的名字,好像没有它的存在,这些奖项就不完整。
豆瓣8.9,IMDB 8.3,在国内外的评分都是高高的。
所以它这次得奖,可算是众望所归。
从阵容上看,它就注定要走上王座。
导演彼得·法雷里,专注制造喜剧几十年,就算你没听过他的名字,也一直知道他的代表作《阿呆与阿瓜》。
两位主演“一白一黑”,都是在好莱坞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戏骨。
“白”指的是维果·莫腾森,代表角色是《指环王》的阿拉贡。
岁月不只给了他大肚腩和皱纹,还让他的演技得到精进。
“黑”的那个,是马赫沙拉·阿里。
这位叔近几年可是事业大丰收。
上上届奥斯卡,他凭《月光男孩》拿下最佳男配。
今年在《真探第三季》、《阿丽塔·战斗天使》里都拥有了姓名,连《蜘蛛侠:平行宇宙》他都有参与配音。
《绿皮书》的最佳男配奖项,就是他挣来的。
不过,演员导演再出色,没有好剧本,就没了发挥空间。
《绿皮书》能够夺冠,更多靠的还是故事。
这部电影根据真实故事改编,两位主要角色,在历史上也有原型。
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60年代的美国,这一时期,种族歧视非常严重,有不少人还抱着对黑人的刻板印象,没有原因地歧视他们。
男主托尼(维果·莫腾森 饰),就是其中之一。
黑人来家里工作,喝了两杯水,他都要将黑人用过的杯子丢掉。
他是个白人混混,穷得叮当响,举止粗鲁。
这些年,他在社会底层摸爬滚打,掌握了不少谋生技能——打人、开车、忽悠……
他所工作的俱乐部停业整顿,他有了几个月的空档期。
但这几个月没有收入,他又要养家糊口,不得不找一份新的工作。
为了高薪,他接受了谢利博士(马赫沙拉·阿里 饰)的邀请,成为谢利的司机。
谢利有着一身黑皮肤,却能跻身上流社会,有着三个博士学位,是钢琴界的大师级人物。
他很有钱,住在卡耐基音乐厅的楼上,家里装修得像是皇宫。
他雇托尼,不只是要托尼开车,还要托尼摆平路上可能发生的麻烦。
一个音乐家,能有什么麻烦?
这和他们的行程有关。
他们将要从纽约出发,一路向南展开巡回演奏会。
北边还好,在美国南部,充满着对黑人的歧视,某些地方还在实行臭名昭著的种族隔离政策,将黑人强行划分成二等公民。
为了减少麻烦的出现频率,一本“绿皮书”摆在他们面前。
“绿皮书”其实是一本旅行指南,全称《黑人旅行者绿皮书》,上面标注了各座城市里允许黑人进入的餐馆和旅店。
有了它,黑人或许能提前避开那些歧视者带来的伤害。
即使严格按照绿皮书上的去做,但随着南下进程的推进,两人因种族歧视遇到的困难在不断增加。
另一方面,BOSS和小弟因为阶级和种族的差异,一路上也发生不少争执……
疯子觉得,《绿皮书》好就好在,它不只能讨专业影评人的欢心,还能让阅片量不大的普通观众也看得进去。
这种魔力,正是来自影片中持续不断的冲突。
更难得的是,这些冲突被喜剧片的外壳包裹,没那么尖锐,说教意味也不重,因此被赋予了对观众十足的吸引力。
第一重冲突,来自人物。
托尼,身为歧视黑人者,披着“白皮”却为黑人办事。
另一方面,谢利博士身为饱受歧视的黑人,却跻身上流社会,享受声望与名誉。
为他服务的,是象征着优越感的白人。
两人的身份错位,阶级差异,是一种冲突。
同时,男主托尼是个大老粗,不懂音乐,行为习惯也很无礼。
这样的人,自然会和温文尔雅,对生活品质要求极高的谢利博士格格不入。
当这俩人不得不同处一辆车内,冲突就自然而地发生了。
这种冲突,延展出电影的许多笑料。
上路没多久,托尼就因为在车内吸烟,被谢利博士嫌弃了。
你不让我吸烟?那我就吃东西,还跟你说我老婆、家庭巴拉巴拉的,烦死你!
雇主催他赶紧出发,别耽误去匹兹堡。
粗俗的托尼第一时间想到的,却是匹兹堡的女人,身体发育得比旁人好。
半文盲托尼给老婆写信,都是些流水账。
还要靠谢利博士教他如何写情书……
托尼在前排吃炸鸡,还要逼从不吃炸鸡的谢利尝尝。
谢利被逼得没办法,只好吃了。
这下,谢利像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一边“真香”,一边还要小声吐槽“不太卫生”。
当然,这一重冲突只是表象,真正为《绿皮书》封王提供更多助力的,还是第二重冲突——种族冲突。
小弟托尼,住的是豪华旅馆。
BOSS谢利,因为是黑人,出于“安全考虑”,只能住进脏乱差又喧闹的小旅店。
虽然谢利已经是社会名流,连肯尼迪兄弟都要给他面子,但还是会因为肤色遭受种族歧视。
他为看似好客的白人弹琴,中途想上厕所,主人马上拦住他,表示黑人只能到树林中的小木屋解决个人问题。
在演出的最后一站,作为最重磅表演嘉宾的他,休息室只是临时腾出的储藏间。
餐厅经理不允许谢利博士在餐厅用餐,还骄傲地说这是长久以来的传统。
更伤人的是,这种歧视不只来自所谓的上流社会,在底层,演变得更加剧烈。
谢利只是想去酒吧喝杯酒,就被一群白人无缘无故地围攻。
在他没有犯下任何罪行时,警察还是拘留了他,还对他冷嘲热讽。
这只是因为他是个黑人。
可一个人的贵贱,与肤色又有什么关系?
凭什么有人生来就高贵,有人就注定低贱?
黑人中有的是善良的人,白人中也不乏人渣。
有句话说得好,上帝是为了让这个世界缤纷多彩,才创造了不同颜色的人。
上帝的初衷,根本不是制造对立。
当然,如果只有人物冲突和对种族歧视的描摹,《绿皮书》只是一部普通的电影,不足以成为奥斯卡最佳影片。
决定它命运的,是第三重冲突。
影片的第三重冲突,是抗争,也是与这个世界的和解。
谢利博士是个特殊的黑人。
坦白讲,他既不够“黑”,也不够“白”。
因为肤色,看似融入了白人社会,却经常受到无缘无故的歧视。
因为他的身份与矜持,他也很难放下身段,融入那些“受歧视”的黑人之中。
电影中有一段戏,汽车抛锚了,谢利博士下车透气。
西装革履的他,面对着几十个衣衫褴褛,正在锄地的黑人。
一道栅栏,隔开的是两种不同的命运。
与他对望的,是黑人受奴役几百年的历史,也是那个时代对黑人的无端恶意。
正因为看到这些,尽管孤独,谢利博士还是选择冒着危险和异样的目光南下,向世界证明,黑人和白人,应该是平等的。
黑人,也可以成为享誉世界的钢琴家,黑人,也应该享受同样的权利。
这样的权利,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人来争取。
这样的人,不能只是天才。
想要改变人心,还要有足够的勇气来抗争。
但即使有勇气对抗偏见,勇士依旧没有勇气改变自己,克服孤单。
谢利看着黑人们在一起玩乐,没有勇气加入他们,面对他们伸出的手,第一反应还是逃避。
是托尼拯救了他。
虽然粗鲁,但是热情的托尼告诉他:
“这世界上到处都是害怕主动迈出第一步的孤独之人。”
只要肯接受世界的拥抱,世界就会回赠你善意。
在托尼的帮助下,谢利有了勇气改变自己,融入了黑人群体之中。
他消弭了托尼心中的偏见,也因托尼找到归属。
托尼和谢利形成坚固的友谊,象征的不只是黑人与白人的和解,还是偏见和抗争之间的和解,更是人内心的孤独,与整个世界的和解。
每个人都不该是一座孤岛,愿每个善良的灵魂,都能得到温暖的怀抱。
《绿皮书》值一个奥斯卡最佳影片。
(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