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分享

大米里的黑色小虫子,到底是从哪里冒出来的?今天终于明白了原因

食尚锋味

2021-10-17 10:49

9282 0 0

无论北方还是南方,想必大家都见过这种小虫子,专门生活在米面中,俗称“米象虫”,有的地方也叫“油子”、“象虫”、“铁古油”、“苞谷牛牛”、“转眼子”等,有这么多的叫法,就不难看出,它确实祸祸了不少粮食。

“米象虫”专门喜欢吃谷物,大米、小麦都是它的最爱,尤其是2-3年陈年旧米,散发出的香味,让“米象虫”饥饿难耐,恨不得抓紧咬上几口,很多人认识“米象虫”,都是从米饭里面认识的,黑色的颗粒特别显眼。

“妈妈,今天的米饭好特殊,居然还伴了黑芝麻,我喜欢吃”!

“傻孩子,那是虫子,抓紧挑出来扔掉,不能吃”。

还记得小时候,妈妈会趁着阳光明媚的时候,把米面都搬出来晒晒,“米象虫”感受到高温,自然就会四散而逃了,我会趁机踩死几只,可它的外壳很硬,又很难踩死,只能用指甲“处死”,为了它没少费力气。

我小时候有一个疑问,是不是妈妈没把口袋扎紧,让虫子爬了进去呢?后来有意无意,我都会朝着面袋瞟一眼,只要看见没扎口袋,就会帮一把,谁知更加弄巧成拙,认为封住口袋就能阻止生虫的,明显是个外行人。

盖子和米缸密封得如此之严实,这玩意到底怎么爬进去的?其实不用爬 进去,它的生长过程很奇妙,“米象虫”也有江湖,也有打打杀杀,人情世故,一般人都不明白,看完绝对涨知识了。

妈妈曾给我科普过一个小知识,就是关于“米象虫”的,早在谷物没有收获的时候,米粒里面就已经进入了米象虫卵,注意看,此时的庄稼还杵在地里,“米象虫”就已经悄悄行动了。

等人们收获了庄稼,因为大米、小麦的加工方式,相对比较简单,这样可以保存更多营养,而“米象虫”也在阴差阳错之下,保留了下来,通过周转,流向了千家万户,登上了人们的餐桌,变成了一粒粒“黑芝麻”。

成虫虽然没杀死,但虫卵却得以保留,就这样逃过一劫,等夏天和秋天来到之后,“米象虫”卵感受到了湿度和温度变化,便开始悄悄孵化,变成了幼虫,爬满了米缸、面缸。

“米象虫””特别讨厌阳光,所以只要晒一晒,它们就会乖乖跑出来,四散而逃,温暖潮湿的环境,是“米象虫””最喜爱的。

米粒中的虫卵,人眼无法分辨,只有通过特殊的仪器,被放大以后,才能看清楚,“米象虫””妈妈在产卵的时候,会先钻一个洞,然后把卵塞进去,最后分泌一种黏液,堵住洞口,神不知鬼不觉。

一般情况下,一粒米只能有一个虫卵,如果有两个虫卵,等孵化出幼虫,哥俩便会大打出手,只能存活一个,成功的这个大哥,便会顺利爬出。

“米象虫””地装死本领,可以说数一数二,只要触碰一下,它们便会两腿一蹬,死得有模有样,一动不动地挺尸,等感受到危险散尽,便会重新活动,立马生龙活虎,精神百倍。

“米象虫”””看着挺膈应,但是从健康角度来说,无论成虫、幼虫还是虫卵,都没有一丝影响,相信在座的各位,应该没少吃过。

米面生虫,属于大自然界中的正常情况,年年如此,人类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不过好在无毒,不影响健康,更有人调侃“米象虫””为蛋白质,一口一个好过瘾,建议还是不要尝试,你心是有多大啊!

被“米象虫””啃过的大米,在淘洗的过程中,会漂浮起来,把这种米扔掉就可以,沉底的大米,还是完好无损,可以继续食用。

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尽量不要暴晒,晒完以后的大米,颜色会变得阴沉,营养物质流失,而且吸潮能力更强,同时影响口感,还会迎来下一批“米象虫””的到来。

如何避免生虫呢?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也比较棘手,家庭可以选择少量多买,只够吃几天就行了,有条件的可以选择冷冻、真空保存,隔绝了空气,“米象虫””就没有孵化条件了。

什么放大蒜、花椒、生姜和辣椒,效果微乎其微,唯一管用的,就是控制温度,隔绝空气,咱们家中有可乐的大瓶,洗净晾干,可以用来装米,效果非常奏效,可以保证不生虫,成本还控制的低,同时要放在阴凉干燥的地方,能更好的保存米面。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保护原创,发现必究,我是食味菜谱,热爱美食,每日更新家常菜和面食的做法,关注我每天学习做菜,总会给你惊喜。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举报
投喂支持
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