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渔舟唱皖
1982年,“计划生育政策”被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被写入宪法,并建议100年不动摇,然而过了仅仅30年,当然了,这也可以说是计划的一部分。(伴以面壁者的微笑)
国庆节前夕,安徽在发布的《安徽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中很有“勇气”的公布了一项数据:2017年至2021年安徽省出生人口分别为98.4万、86.5万、76.6万和64.5万,并且很“贴心”的对2021年的出生人口也进行了预测,是53万,年增长率分别为-12.1%、-11.4%、-15.8%和-17.8%,四年出生人口总体降低了46%,安徽只用了4年时间便赶上了日本40年的出生人口负增长率,官方和媒体在标题中所用到的词汇也不含蓄——断崖。
其实想来,断崖用的还挺含蓄的,这哪是断崖,明明是雪崩。
1982年,中国当年出生人口为2230万,直到1997年中国出生人口均稳定在2200万左右,计划生育政策起到了很好的稳定出生人口的作用,但从1998年开始,中国出生人口基数经过小幅振动后连续下跌,2013年及2016年单独及全面二孩政策确实对出生人口有了明显的提振,想生的确实也响应政策生了,2016年为1786万,这是进入21世纪以来的人口出生峰值。
正当形势一片大好之际,2018年、2019年、2020年出生人口数快速下跌,2020年出生人口仅为1003万,和2016年相比整整少了783万,相当于少了一个香港,因为想生的确实生了,不想生的,就算支持敞开了随便生也不会生,那根本不是政策的问题。
几乎板上钉钉,2021年出生人口将会首次跌破千万大关,是继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后首次跌破千万关口,这在和平年代是绝无仅有的。但在1962年,三年自然灾害过后,出生人口迅速爬升,1963年为2934万,这年是建国后出生人口的的峰值,不出意外也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出生人口的峰值,之后连续13年,出生人口始终保持在2500万左右。
简单做个统计,从1962年到1975年,13年出生人口总数为3亿3千万人,这段时期出生的庞大人口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注入了充足活力,也正是这一代人的付出,让中国经济快速腾飞。80后、90后父辈那一代拿着最低的工资干着最累的活。
但,2022年,1963年出生的人已经59岁了,在接下来的13年中,中国每年都将面临近2500万级的退休潮,所面临到的问题也将是我们未曾见过的,而在世界范围内,也找不到我们这种体量可以借鉴的范本。
有人说我们可以借鉴日本啊,日本都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几十年了,一定有我们可以借鉴的经验。但仔细想来,日本和我们在人口体量、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都是完全不同的,更重要的是日本的人口下跌是匀速的,而我们所要面临到的境况将要更加凶险。
未雨绸缪是我们文化中很早就出现的一个成语了,目前来看,中国的人口问题当然远远没到最凶险的时候,而其将发挥的“蝴蝶效应”也是我们任何一个人包括专家也无法预测到的,但可以肯定的是,问题不小。
安徽发布的这个征求意见稿在包括婚假、产假等方面建议延长假期,当然这个出发点是好的,但究竟能否在非事业单位的企业中落实下去,这点则完全未知。
有人说,安徽出生人口断崖下降能代表中国吗?中国不是还有14亿人口的庞大基数吗?对于前一个问题,安徽作为中国各省份中的一个“中等生”,其数据还是具有一定代表意义的。其一,安徽是劳务输出大省,年轻人大多选择在江浙沪务工,这是其中一项因素。其二,合肥有着安徽近六分之一的人口,但近几年合肥房价上涨飞速,很多年轻人买不起房,鸟都知道没有巢不下蛋,何况人呼?其三,不仅是安徽,国人的生育观念早已改变,不是生个娃多个碗的事了,养育成本占了很多普通家庭的较大比例支出,生得起养不起,是一个窘迫的现实。对于后一个问题,过于搞笑,不用回答。
今年以来,国家在教育领域雷霆出击,包括在民生、游戏、泛娱乐等领域也在不断收紧,归根到底还是要尽量降低家庭育儿的金钱成本和时间成本,各省市在房价、学区房、升学政策的治理上也出台了不少政策,未来这方面肯定会继续收紧的,包括取消公办教学、艺体生的报考难度、中外合作办学等等一系列政策。
西方发达国家应对出生人口下跌的政策是提高综合福利,包括在教育、医疗等等方面,在俄罗斯、韩国等国甚至生娃就送钱。显然,如今的中国并没有这样的手笔,仅仅养老金一项就够我们喝一壶的,但是中国也有自己的优势,那就是政策的实施力度,一旦方向确定,国家力量是任何行业、组织和个人也无法左右的,我们只能依靠国家所制定的政策去面对我们所要面对的问题。
最后说个题外话,世界三大人种的问题,自世界地理大发现以来,随着殖民扩张白种人数量迅速超过黄种人,黄种人占比持续下跌。而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医疗条件、政治条件的改善,非洲人口总量开始飙升,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达3%(世界人口年均增长率1.7%,中国2020年人口增长率0.31%,比美国的0.35%还低,日本则是负的0.34%。),有人说21世纪后半期及22世纪将是非洲人的世纪,这似乎并非天方夜谭。
文章用图:网络
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