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分享

中秋节骂人!骂得越多,就越长寿,骂人才算是祝福?

游行迹

2021-09-06 13:39

55242 0 0

中秋

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

阖家团聚,幸福美满,其乐融融也!

从唐朝初年定为固定节日,流传至今,节日的浓厚对于国人来说,仅次于春节。




人们带着对月亮的敬畏和崇拜,祭月、赏月、拜月、再到吃月饼、挂彩灯、猜灯谜、饮桂花酒等习俗的注入,让中秋这个节日丰富多彩、经久不息。





抬头赏月,总觉得月亮清冷神秘。世间流传许多关于它的美丽传说:嫦娥奔月、吴刚折桂、玉兔捣药等,故事的玄幻,让它镀上一轮皎洁圣光。




中秋节,不仅极大地影响了汉族人民,也逐渐渗透到各族少数民族中,成为各族共同庆祝的节日。


那么,我国各少数民族又有怎样的中秋习俗呢?


蒙古族

“追月”

套马的汉子威武雄壮,骑着那骏马追赶月亮。中秋之夜,蒙古族人喜欢做一种叫“追月”的游戏,人们跨上骏马,在草原上追逐月亮,直至月亮西沉。




蒙古人自古就视天地日月为神灵,而八月十五的月亮最圆满最完美,所以追赶和伴随这夜的月亮,表达他们对中秋月亮的热爱与敬仰,也创造出大团圆的氛围。


藏族

“寻月”

藏族人欢度中秋的习俗是“寻月”。月圆的夜晚,男女青年和娃娃们,沿着河流,跟着倒映水中的明月,把周围河塘中的月影措遍,然后回家团圆吃月饼。




壮族

“骂中秋”

壮族地区有一个非常怪的“骂俗”(又称:骂中秋),相传古代有位美丽的姑娘,不喜欢虚假的甜言蜜语,偏偏喜欢尖刻辛辣的骂语。有位青年,在中秋之夜,当众痛骂了偷了姑娘甘蔗的人,而被姑娘深深爱上,并嫁给他为妻。




从此,当地形成一种青年人以恶作剧引人发骂的风俗。当地风俗认为中秋之夜被骂得越多,就越长寿,中秋骂人算是祝福!不过这种骂是不能带脏字滴,只能以尖酸刻薄的语言显示其骂人才能。


侗族

“行月”




广西侗族以“行月”方式欢度中秋。月亮千起来的时候,经过充分准备的芦笙歌舞队,踏着月光来到邻近的山寨赛歌赛舞,乐声震耳,舞姿婆娑,欢乐的人群沉浸在似水的月色之中。




土族

“月破”

在土族的原始宗教信仰中,人类与月亮的关系密不可分,土族将月亮与太阳并称“日月二吉”,认为二者都是天的一部分,可见,土族人民对月亮有深厚的宗教情感。




中秋之夜,家家院子里放一盆清水,当圆月的倒影出现在盆中时,人们便不停地用小石子击打,直把那轮圆月打得“体无完肤”。虽说是盼望“月破”,但是这都反映了人们对幸福美满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其目标是一致的。




德昂族

“串月”




德昂族的“串月”习俗来自云南潞西的德昂族,每逢中秋月明高挂,分外明亮的时候,山头塞尾,便会不时传来一阵悠扬动听的葫芦笙,男女青年在一起“串月亮”倾诉衷情。有的还通过“串月亮”送槟榔、送茶订下婚约。




黎族

“八月会”

黎族称中秋节为“八月会”或“调声节”,每逢此时,各集镇便会举行歌舞聚会,每村由一“调声头”(即领队)率领男女青年参加,互赠月饼、香糕、甜粑、花巾、彩扇和背心,成群结队,川流不息。




入夜,男女聚集在火旁,烤食野味,痛饮米酒,开展对歌演唱,未婚青年则选此良机挑寻未来的伴侣。


傣族

“拜月”


傣族过中秋,源于他们对月亮的崇拜。傣族传说中,月亮是天皇三儿子岩尖变的。岩尖是个英勇刚强的青年,曾率领傣族人民击败了强敌,深受傣族乡亲的爱戴。




后来,他不幸死去,变成月亮,升到天空,继续发出柔和的光辉,给黑暗中的傣族人民以光明。




由于这个传说,傣族人每到八月十五月圆之夜,便有“拜月”的习俗,待到月亮从山林上空一升起来,点燃冷香,全家老少开始“拜月”,以表示对英雄岩尖的敬意和感恩。


中秋佳节傣族家庭就会阖家围坐小方桌旁,品尝食物,谈笑赏月,尽兴方散。




阿昌族

“报答恩情”

云南省梁河县一带的阿昌族,每逢中秋都忘不了给狗饱食一顿。相传从前稻谷皆自生自长,而且高大如芭蕉树,人们因此养成好吃懒做的习惯,并把吃不完的稻谷都糟蹋掉了。




观音娘娘发现人们如此不珍惜粮食,一气之下刮起一阵狂风,卷走了所有的谷子。土地长不出谷子,人们一个个饿得嗷嗷直叫。到了八月十五,一只小狗饿得狂吠,被观音听闻,想到作孽的是人不是狗,于是就朝狗叫的地方撒下一把把谷子,人们把狗撵开去抢谷种吃。


一位老人劝阻了大家,并把捡到的几粒谷种播撒在河边的田里,稻谷奇迹般地重生。从此人们掌握了种谷子的技术,代代相传,还懂得了只有辛苦劳动才能换取食物的道理。




为了不忘过去的教训,也为了报答狗讨来谷种的恩德,八月十五这天早上,家家户户都要用新收获的大米煮饭喂狗,而后走亲访友,欢聚娱乐。




苗族

“跳月”


每到中秋之夜,明亮亮的月光照遍了苗家山寨,苗族男男女女全家团聚后,都要到山林空地上,载歌载舞,举行“跳月”活动。




苗族的古老传说,月亮是个忠诚憨厚、勤劳勇敢的青年。有个年轻美丽的水清姑娘,她拒绝了来自九十九州九十九个向她求婚的小伙子,深深爱上了月亮。最后,她还经历了太阳制造的种种磨难,终于和月亮幸福地结合一起。


苗族父老为对他们幸福爱情的怀念,世世代代都要在中秋之夜,沐浴着月亮的光辉,跳起苗家歌舞,并把这一风俗称为“跳月”。




每逢中秋之夜,苗族群众沐浴着如丝缕的月光,吹奏悠扬的芦笙,跳起苗家歌舞,青年们在“闹月”活动中互相寻找意中人,互相表白要象月亮和清水一样,心地纯洁明亮,永结百年之好。




瑶族

“舞火狗节”




瑶族在中秋之日举行“舞火狗节”,舞火狗意在驱邪避邪。是日,姑娘们叩拜完祖先,然后舞蹈,青年男子则在一旁燃放鞭炮。待姑娘们玩够后,男女开始对歌。按照当地习俗,姑娘必须参加三次以上的舞火狗活动,才能结婚。




仡佬族

“八月节”




八月节(八月十五至二十日)是仡佬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节日的头天,全族老少都要穿上新装,齐集在寨子的地坪上。




几个青年把一头头戴大红花的黄牛牵来,寨中最长者——“族老”开始祷告,祈求五谷丰登;乐队奏起“八仙”曲,同时鸣粉枪、放鞭炮。然后杀牛,割下牛心,每户一份,表示全族团结一心。随后,“族老”还率众捧着小猪、老鸡、大鹅三牲,到菩萨树下祭祀。

礼毕,全族欢聚一堂会餐,直到天黑。次日,各户举行家宴后,妇女们偕儿带女回娘家送礼;男人们串街会友,唱歌、谈天。据说,青年男女的歌舞活动一直延续到节日的最后一天。




高山族

“背篓会”

台湾高山族同胞每到中秋之夜,都要穿起美丽的民族服饰,齐聚在日月潭边的月光下,互相追逐嬉戏,年青人边舞边唱。穿着开满花朵彩色衣裙的姑娘们,在人群中穿梭,小伙子们在后面追逐,将槟榔投进姑娘的藤篓里。




姑娘回头瞧那投槟榔的人,如果不是自己看中的小伙子,就带着歉意笑着将篓里的槟榔抖落出来,又唱着跳着向前跑去;如果投来槟榔的人是自己意中人,便带着羞色笑着地掏出绣荷包,送与小队子,然后牵着他的手,向长吉达安跳去。




民族的特色,创造出不同形式的中秋节,

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你们的中秋节又是怎样的一种团圆呢?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举报
投喂支持
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