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1 1
分享

鬼知道三胎好不好,独生子女就挺好!

孕产护航

2021-08-18 15:31

24241 1 1

家有一娃的妈妈,有说羡慕二胎的,也有表态坚决不生的;

和我一样的大龄二娃妈,感同身受地表示生俩就是“痛并快乐着”;

还有双胞胎宝妈,比喻“生崽就像抽盲盒”,实在是太精准了。

我觉得,二娃不错,三胎或许也挺好——

但是,独生子女,绝对不差。

独生子女的“原罪”,是怎么来的?

相信很多独生子,都被贴上过这样的标签:

•自私,自我中心,不愿分享 •骄横,任性,被惯坏 •攻击性强,合作性差 •容易孤独,不擅人际交往

无一例外全是“臭毛病”,这样看来,身为独生子女,简直就是从娘胎里带着“原罪”出生的。

然而,这些“臭毛病”和“原罪”,到底是谁定义的?

1.早期的研究结果

为独生子女贴标签的第一人,大概就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斯坦利·霍尔(Granville Stanley Hall)了。

 

霍尔在1896年发表论文称,独生子女“言行古怪,难以适应环境”,甚至得出了“独生子女本身就是一种疾病”的结论。

从此,西方学术界和知识界便热衷巩固和发展这个结论,越来越多的文章,开始传达对独生子女的负面评价。

而我国在相关研究展开的初期,延续了欧美学者的观点,往往认定:独生子女,是拥有各种性格缺陷和行为问题的孩子,比不上非独生子女。

2.媒体的推波助澜

如果说,专家的观点和结论,本来只是学术界和知识界的一种声音;那么,媒体舆论对“典型”的传播发酵,则把独生子女的负面形象立在了世人眼前

 

 

我印象中,新闻媒体对独生子女群体“黑”得最狠的那阵,是2000年前后。当时,身为80后的第一代独生子女,即将大学毕业、走上社会,却遭遇了铺天盖地的“敌意”。

03年的一场非典,更是让媒体预设的立场有了发泄的渠道。“高校生擅自离校,与其独生子女身份有关”“独生子女犯罪增多”……类似的报道不胜枚举。

 

 

 

▲极具偏见的新闻报道,还是大平台

曾有学者抽样调查了1998年-2008年间、数千条关键词为“独生子女”的新闻。统计结果表明,无论在标题还是在内容中,对独生子女的负面评价占了绝大部分,大约有60%-70%之多。

 

3.大众的惯性思维

在我国传统的家庭文化中,多子=多福父亲=权威

但“只生一个好”的政策,强行打破了固有观念,更把家庭的重心从父辈转移到了孩子身上,自然而然,就产生了观念上、习惯上、行为上的种种冲突。

于是,独生子女,成为挑战价值观、反抗权威的代言人,而冲突的代价,就是主流话语权的施压,把种种负面词汇与独生子女的身份锁死:

看看,这孩子这么自私/任性/娇气/浮躁,就是因为他/她是个独生子女!

 

大众毫无根据的想当然,更是强化了对独生子女的刻板印象。比如:

“没有兄弟姐妹,一定孤僻、抑郁” “什么都是独占,一定不懂分享” “全家围着一个孩子转,一定被惯坏了”……

就连很多独生子女本人,都默默接受了社会的定义,对这个身份抱有不小的偏见,难以获得自我认同。

独生子女的“臭毛病”,真的存在吗?

虽然,独生子女浑身上下都被贴满了“臭毛病”的标签,但这些“臭毛病”,是真实存在的,还是只是层层叠加的“有色眼镜”呢?

 

近年来,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对照研究,从心理健康、行为特征、家庭关系、社会能力等维度切入,比较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群体间的异同。

在针对中学生和大学生的SCL-90(一种心理健康状况量表)测试中,独生子女的心理状态,并没有表现得更糟;

有社会学者,专门对比了青少年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社会化过程,发现独生子女擅长和同龄人交往,不会常常感到孤独

总而言之:独生子女群体,不比非独生子女差。

这样的研究结果,推翻了一百多年前的结论,也有力回击了流行的偏见:谁说独生子女孤僻、抑郁了?谁说独生子女不擅社交了?谁说独生子女是种“病”了?

 

可见,许多“臭毛病”的标签,都是世俗偏见强加而成的,这些不友好的声音,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独生子女群体的“特殊化”和“妖魔化”。

不过,在阅读研究报告和论文时,我还是发现了一些独生子女的不一样,不能叫“臭毛病”,算是“弱项”吧:

1.易偏执,弹性差

一项关于偏常人格维度的研究指出,独生子女较非独生子女,更爱钻牛角尖,容易陷入偏执情绪难以自拔。研究者认为,这或许与独生子女的自我意识更强有关。

 

2.懒惰,责任感弱

在不同的调查研究中,最为一致的结果是:独生子女相对更“懒”。尤其表现在家务劳作和自理能力方面,不管是家长的评价,还是孩子的自评,独生子女的表现都差于非独生子女。

3.易失去耐心、寻求帮助

某个对高一学生应对问题方式的调查显示,独生子女在忍耐方面的得分较低,在寻求帮助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就是说,独生子女在遇到问题时,会更容易失去耐心,更倾向于求助于他人。

 

4.依赖父母

独生子女的亲密关系模式,较非独生子女更为单调,尤其是在年幼期,基本就是与父母长时间的相处和互动。于是,独生子女更容易对父母产生依赖,特别是情感、精神方面。

在这些方面,独生的孩子有优势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并没有想象中巨大的差别,更不存在那么多劣势。相反,研究表明,独生子女在某些方面可能做得更好。

1.更健康的心理状态

多项心理范畴的对比研究都已证实,独生子女拥有明显的心理优势。特别是在抑郁、焦虑等因子的差异表现上,独生子女的表现,要好于非独生子女。

说起这个差别,有学者认为,独生子女,可以获得更多父母的爱和关心,精神上更容易感到愉快和满足,幸福指数也往往更高。

而多子女家庭中,孩子之间有着天然的竞争意识,父母的注意力和精力也必须做出分割,容易让有需求的孩子得不到足够的关注,从而缺失安全感,产生心理问题和情绪问题。

 

2.更强的自信心和动机

独生子女常常拥有强大的自信心,愿意去挑战难题、争取成就。

一项针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问卷调查显示,独生子女对自己的记忆力、反应能力、智力的评价都更高,也更能接受竞争性的学习环境。

这些结果表现出,独生子女的自信心要强于非独生子女,力求成功的动机也更大。

 

3.更好的智力和能力表现

更有一些研究结果表明,独生子女在智力和学业上的表现,略好于非独生子女

独生子女儿童,在灵活性测试中表现更好,更善于横向思考。核磁共振进一步显示,这些儿童的大脑中,与语言处理、记忆力相关的区域发育得更大。

究其原因,也许是独生子女的父母,有更多的时间关注、陪伴孩子成长,投入的教育资源也更优质、更集中。长期影响下,独生子女会拥有更发散的思维能力,和更全面的学习能力。

 

4.更会与自己相处

美国作家Lauren Sandler,在自己关于独生子女的书One and Only中提到:“对抗孤独最大的武器,是学会在独自一人时减少孤独感。”

独生子女(尤其是来自双职工家庭),会经常面对独处的情况,即便有老人、保姆的照顾,也较少获得有效的情感沟通。很多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与自己玩耍、交流,能更适应和自己相处的模式。

 

5.也更擅长社交

独处的经历,会让独生子女乐于和外界建立情感上的连接;丰富的校园生活、社区活动,也提供了充足的社交机会。

有专家研究了在校青少年的社交表现,发现比起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更擅长和同龄人交往,更加合群。而非独生子女,可能因为兄弟姐妹的存在,对外社交的意愿相对稍低。

 

生几个好?有爱、负责才是真的好

受方法、工具、样本等影响,关于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各种研究,并不能称作权威,甚至会有矛盾的结论出现。

也正因如此,才表明了,“独生子女更糟糕”的理论,根本没有什么决定性证据支持。独生子女不比非独生子女差,两个群体之间没有本质上的差别,所谓的“独生子女综合症”,也并不存在。

 

真正导致一个孩子出现心理、性格、行为问题的,是父母对孩子的不尽责、错误的教养方式。

比如,“独生子女是小皇帝”,就是家长溺爱、纵容造成的;“独生子女内向害羞”,也许与大人过度的保护有关;“独生子女心理脆弱”,可能是被父母设定了不切实际的目标,压得喘不过气……

多生一两个孩子,不会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反而可能引出新的矛盾:父母被分走的精力、注意力,不能再独享的物质资源,或许会让情况雪上加霜。

无论你是准妈妈还是宝妈,在手机里下一个叫G动的应用。有什么孕产的疑问和建议,都可以在这里聊一聊,还有许多产后恢复锻炼和助孕方案,帮助顺利生产,加快产后恢复,很多科学育儿的课程也可以在这里学习,学着做一个尽职尽责的父母~

 

孩子的优秀和快乐,在于我们正确的教养方式,和一个充满爱和温暖的家庭环境,而非家庭的规模、有没有兄弟姐妹。

那到底生几个孩子好呢?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

但我认为,让一个新生命降临在这个世界,始终都是父母因为爱、且只因为爱而做出的决定。

只要夫妻双方达成了共识,能负起父母的教养责任,建立一个温暖有爱的家庭,那么,生三个,生两个,生一个,都是最好的选择。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举报
投喂支持
1人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
热门评论
从辣条的世界路过
这说的太绝对了
2021-08-18 16:30
0
0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