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1
分享

他汀类药有肝毒性、肌毒性,还可诱发糖尿病,心脑血管病人能吃吗

这个是认证

何药师健康科普

2021-08-03 20:57

110031 0 1

我们常说的他汀类药物,指的就是抑制胆固醇合成的这一类降脂药,包括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匹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在降血脂、预防预防血栓形成、防治心脑血管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很多中老年人长期服用的一类药物,但该类药物也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副作用和患者担心的问题。

1、他汀类药物的肝毒性

肝毒性是临床药师最为熟知和关注的不良反应,美国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曾建议在说明书中增加关于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需要常规定期监测肝酶的警示。

而在对美国脂质学会肝脏专家小组、他汀安全性评估工作组、著名国际性组织药物性肝损伤网络和急性肝衰竭研究学组的资料进行分析后FDA认为:他汀相关的严重肝损害,如肝功能不全和肝衰竭等极其罕见,且常规定期监测肝酶并无助于此类严重不良反应的预测,但却容易误导造成不恰当的他汀类药物停用,反而能增加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因此2012年FDA的报告降低了对他汀类药物相关肝脏不良反应的关注,建议在用药前若肝酶正常,则服用他汀类药物后不必常规定期复查,可根据临床情况决定,如服药后出现乏力、纳差、上腹不适、尿色变深、皮肤或巩膜黄染等肝脏相关的症状,要及时就医复査肝酶,积极寻找肝损害的原因,必要时停用他汀类药物。

由于我国肝病发生率高,且处于特殊就医环境下,我国人群该如何对待该建议还需进一步的研究。目前认为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或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升高达正常值上限3倍以上,或合并总胆红素升高患者,应减量或停药。

2、他汀类药物增加糖尿病风险

糖尿病被认为是冠心病的等危症,选用他类药物进行积极的血脂控制是预防冠心病的重要措施。但2008年发表的评价瑞舒伐他汀预防心血管事件研究,以及其后的 强化降低胆固醇预防卒中研究等发现他类药物增加糖尿病风险。

分别由 Sattar和Preiss等完成的两项最具影响力荟萃分析也致提示他汀可增加新发糖尿病风险,特别是对使用大剂量他汀和存在糖尿病危险因素的患者。他汀药物种类以及亲水性的大小对新发糖尿病无影响,提示这一不良反应为他汀的类效应。

另一方面, Preiss等发现,他汀类药物对心血管疾病的总体益处与发生糖尿病风险之比是9:1,最近 Ridker等在《柳叶刀》上发表的研究发现在一级预防试验中,他汀类药物治疗对于心血管事件及死亡的益处超过了增加糖尿病的风险,其中也包括糖尿病高风险人群。截止目前相关研究的结果均一致表明他汀类药物的心血管保护作用远大于增加新发糖尿病的风险。

基于上述的研究证据,尽管在最新的标签中增加了服用他汀类药物后可升高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相关信息,但我们要清晰的看到他汀类药物使心血管病患者及糖尿病患者的获益仍然是巨大的,临床医生仍然应继续使用他汀类药物降低糖尿病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风险。不过在治疗期间运用一些危险评分评估发生糖尿病的风险以及定期监测血糖可能是今后他汀类药物使用者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但在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人群中筛査糖尿病是否合适仍有争议。

3、他汀类药物的肌毒性

他汀类药物最严重的不良反应为肌病,目前他汀类药物引起骨骼损伤的机制尚不清楚。肌细胞破坏和死亡时可向循环中释放特异的损伤标志物肌酸激酶( CK),因此血浆CK升高也是监测他汀类药物肌毒性的最好标志。

他汀类药物引起的肌病包括:肌痛(无CK升高)、肌炎(肌肉症状 CK升高)及横纹肌溶解,后者尽管罕见但可引起肾衰竭和死亡,通常CK显著升高超过正常上限值的10倍伴肌酐升高,提示横纹肌溶解,应立即停药。他汀类药物治疗后可容许CK升高的上限为两次测量CK达到正常上限值的5倍。

总的来说,目前大规模的临床试验资料结果提示他汀类药物冶疗所致肌病发生率很低(<1/1000治疗患者),而且在2005年 《柳叶刀》发表的对14项大规模他汀临床研究的meta分析表明,他汀类药物导致横纹肌溶解的发生率也非常低,降脂治疗5年发生率为0.01%,广大患者可不必过于担心。

总之,作为药物一般都具有多靶点和多种效应,当其中一种效应作为临床应用时,由于药物选择性差,其他的效应就可能成为副作用。他汀类药物也一样,我们可以看出它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作用远大于副作用,获益比较高。因此,对于有适应症的朋友来说,是应该坚持服用的,而不能由于担心副作用,为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埋下隐患!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举报
投喂支持
1人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