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二十四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将于今日开幕,一场影迷的集体狂欢即将开启。
而就在开幕前几天,葛格和妖灵妖就“戛纳片单公布”这件事,先后发了三篇文章,引起影迷朋友们的热议。
但南北两位策展人围绕戛纳争风吃醋,看似阴阳怪气互怼实则“打情骂俏”的文章,也透露着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国内电影节有时确实太过倚重西方的评价体系,似乎只有搭上了西方“三大”的直通车,才预示着电影节在声望/市场方面的成功。
1
老问题:看新片还是看经典?
确实得承认,在现阶段强势的竞赛和展映板块能够帮助电影节积累声望,吸引更多的创投项目和市场买家。对于上影节来说,拿到具有国际权威话语体系认证的各国新片,不仅是造福当地影迷,也直接增加了展映单元的吸引力。
其实不光是上影节如此,大型的观摩类影展概莫如是。
不过今年因受疫情影响,电影新作本身相对就少,再加上戛纳挪到了七月举行,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上影节今年的选择中经典老片的分量大大增加。
这就如葛格所说的那样,资料馆在电影节化的同时,电影节在逐步资料馆化。影迷爱看经典是无疑的,因为本就机会难得,同时观影时也没有踩雷的风险。但电影节的主体功能理应是促进产业交易,况且现在上海还推出了“周周有影展”的日常放映活动,与上影节无缝衔接。相互之间作出区别差异,还是有必要的。
所以,面对国内唯一的国际A类电影节,我们衷心地希望,当未来世界电影节的“日历”回归稳定后,上影节可以进一步强化主打竞赛评奖,助推新片市场,从而实现自身的产业价值。
讲真,过度地依靠经典大师展映虽然容易获得观众的青睐,却难以促进实现国际A类电影节的定位,且在数不胜数的“庙会式”的光影游览和由此形成的影迷狂欢之下,大家的注意力难免被稀释,“立足亚洲、关注华语、扶持新人”的办节宗旨反而有可能变得模糊不清。
尤其受今年亚洲新人奖暂告缺席的影响,华语电影不可避免地受到波及。我们大致计算了一下,算上金爵奖主竞赛,在近四百部的影片展映体量中,一共只有22部华语电影,其中主打华语电影的“华语新风”单元只有6部中国影片,是2018年以来最少的一次。
不过我们也需得乐观地指出,以上现阶段得困难或许可以倒逼上影节解决自身的定位问题,在策展和选片思路上开辟出一条新的路径,树立独特的品牌优势,以此打造电影节自身的声望体系。
上海是完全有这个条件的。在很多面向上,它在国内独一无二,作为同行,我们十分羡慕。
2
新面向:迷影精神与粉丝文化
上影节一直以来,都有着“亲民”的优势。
它拥有着令欧洲三大都望尘莫及的年轻观众群,面对这样中国庞大的观众基础和潜在的观影市场,没有电影片方会真的无动于衷。
同时,上影节的“亲民”,不仅成为了上影节与片方谈判的筹码,也间接造就了电影节粉丝文化的形成——这在国内独树一帜。
在上影节展映片单中,日本电影所占比例一直很高,坊间一度有人笑称上影节又称“上海日本电影节”。尤其在今年的展映片单中,除了常设的日本电影单元(日本电影周与霓虹映画)之外,其他展映单元中日本电影所占的比重也明显增加,如SIFF动画单元、浪客剑心系列、致敬影人筱田正浩、纪念东映70周年等等,其丰富程度简直令人目不暇接。
这其中,粉丝向电影比重明显上升。特别是在首映盛典板块,更是出现了为粉丝量身定制的《岚:5X20周年巡回演唱会“回忆录”》。这部片子是今年上影节最让观众抢破头的一部,看到此情此景,我们也在暗自琢磨:假如把这部音乐会电影放到了帝都,效果又会如何?也会如此疯狂吗?
这种对于粉丝向电影的依赖,可能有些观察者认为不应是电影节追求的形态,但我们从另一种角度考察,还是很有积极意义的。
一方面,上影节借助粉丝向电影,建立起了电影节与粉丝的互动和接受模式,为电影节提供了破圈儿的机会;另一方面,上影节掀起的粉丝文化,又建立起了一种迷影之外的、新的观影面向,而这是其他电影节尚未形成的。
在后疫情时代,电影节的举办和落地本就面临着重重阻碍,但正由于这类电影的存在,才形成了上影节一道独特又亮丽的风景线,使得电影节焕发出新的活力和生命力。
3
新路径:电影节的政治性转向
在选片思路上,上影节其实已经做了创新性的调整。今年上影节的电影海报,通过放映机与交卷构成的整体火车形象,除了展现电影起源与工业发展的密切关系外,似乎也预示着上影节的未来走向——通过“一带一路”开辟电影节选片的新路径。
从上影节公布的片单来看,金爵奖主竞赛的选片明显倾向于东欧、亚洲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电影,而美国电影则出现在次要的的展映单元。
而从今年的电影节日历来看,上影节完全可以从已举办过的大型国际电影节中进行选片,但对于刚刚过去的柏林电影节,上影节的展映单元似乎只选了评审团奖银熊奖的《巴赫曼先生和他的学生》。
由此可见国家文化政策对上影节这种大型文化机构的影响,而这一政治性的转向,恰好也可促使上影节形成自身独特的文化定位,建立起在好莱坞和欧洲三大之外的新的话语体系。我们发自内心的认为,上影节的这一行为是非常值得肯定与鼓励的。
对于电影节来说,为观众找到电影并不难,难的是为电影找到观众,而这也是电影节存在的根本意义所在。
另外,还有些观察与思考,也可以在这儿说道说道。比如今年的“多元视角”和“官方推荐”单元,展映影片数量感觉过于庞杂,也没有明确清晰的策展主题。仅是“官方推荐”单元,就涵盖了67部影片,如果能够进行较好的分区引导,可以更好地拉近观众与影片的距离。
解决的方法,是推出合理的常设单元。常设单元有助于电影节品牌记忆的打造,如平遥国际影展的“卧虎藏龙”、“从山西出发”,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女性之声”、“镜界”等都是具有策展意识的常设单元。
2017年和2018年,我们曾记得,上影节设立过以展映独立电影为主的“桥”单元,这本可以作为一个常设单元存在的,却在2019年中断了;去年的“人类启示录”,通过5部影片的展映,引导观众思考生命的意义,也非常不错。
或许,上影节未来可以延续这类贴近社会议题的单元,在形成独特而稳定的常设单元同时,实现电影节的社会意义。
4
新期待:朝向新的时代
正如上文所言,电影节的意义在于推动新片市场和推广新人导演。在后疫情时代,国内电影的整体业态并不乐观,很多国产电影在电影节展亮相后,由于口碑和社交平台出分太早,反而会影响到未来的上映。所以,在产业功能有所欠缺的背景下,国内新片选择在电影节首映需要很大的勇气,也需要我们观众的给予特别关照与支持。
对于未来的上影节,我们有以下期待:
首先,在对新片的支持上,希望电影节策展团队勇于开拓新的包装方式,引导观众对新片的兴趣,解决他们对新片的犹豫心理。
其次,拓宽新片的放映渠道,比如开放线上、露天等多维度的放映形态。今年上影节已经开了个好头,影片展映不仅局限于上海本地,也辐射到了周边的长三角地区。
相比往年,今年电影节的票价有了一定增长,观众们观看新片的试错成本也被间接抬高了。面对这种情况,电影节以后是否可以向部分电影节展学习,将新片(尤其是一些重磅但冷门的单元,比如“多元视角”)打包成“套票”的形式售卖,或推出相对优惠的学生观影政策,相信一定可以收获社会各界热烈的响应。
最后,不论开票过程如何艰辛,相信电影的魅力会战胜一切,定不辜负坐在银幕前的你。为了支持上影节的工作,尤其引导观众在新片方面的尝鲜,我们幕味儿编辑部特意为影迷朋友奉上一份精心挑选的佳作推荐,希望大家在欣赏大师作品之余,也能享受到别样的观影乐趣。
总共19部影片推荐如下,祝大家在上海观影愉快。上影节的十天里,预告八天有雨,两天阴天,天公不作美,一定不要忘了带伞哦。
正经乐队的糊涂战争きまじめ楽隊のぼんやり戦争(2020)日本
本片以日本电影中前所未见的影像风格,将对于战争的反思放置于一个架空的虚拟世界,并以种种机械而荒谬的情境戏谑地传达特定的创作思想,不由得让人想起罗伊·安德森这样风格特立独行的影坛怪杰。本片导演池田晓之前的作品曾在鹿特丹国际电影节亮相并获老虎奖,本片亦在由市山尚三主持的东京FILMeX国际电影节上获得评审团特别奖。
林中绮谭Selva trágica(2020)墨西哥
本片取材于玛雅传说中极富神秘色彩的女恶魔Xtabay的神话,富有隐喻意味地讲述一段南美的殖民历史。与众不同的是,本片全片在热带雨林中拍摄,呈现南美洲国境交界出极为独特的自然风光。本片曾入围2020年第77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地平线单元,年轻的女导演尤勒妮·奥莱索拉(Yulene Olaizola)此前的第一部长片《人造天堂》曾在鹿特丹国际电影节上进行全球首映。
星期天的多明戈Domingo(2020)墨西哥
年过半百的废柴多明戈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风雨无阻每周前往临时足球场进行热情洋溢的足球解说,却对自己带来的改变浑然不知。这部来自墨西哥的喜剧彻底颠覆了对于“中年危机”的既定想象,妙趣横生地再一次讲述老生常谈的人生哲理:再微笑的人物,也能为他周围的世界做出巨大的改变。本片亦有曾参演过《行走距离》的知名女演员玛尔塔·克劳迪亚·莫雷诺的加盟。
戏梦北碧Jai jumlong(2021)泰国
本片以黑白影像呈现东南亚潮湿暧昧的自然环境,更以极富实验性的手法挑战观众习以为常的观看经验。本片首映于2021年第7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是近期最受瞩目的泰国女导演安诺查·苏薇查柯邦的又一力作,导演的前作《入黑之时》及《佛历2562年的甲米》皆在国际电影节上收获较好的口碑。
利波里奥Liborio(2021)多米尼加
本片以一位神秘主义宗教领袖的一生,浓缩了多米尼加共和国风雨飘摇的历史,并采用章节式的呈现方式,赋予每一小节充满诗意的标题,在雨林风光和视点交错之间,诞生的是一场神迹。本片入围2021年第50届鹿特丹国际电影节竞赛单元。
我要找到你L'homme qui cherchait son fils(2020)法国
本片是由法国导演拍摄的一部社会题材纪录片,记下了中国男人老吴十年间辛酸的寻子之路。海报上这个身着蜘蛛侠制服的男人为何会做出这样奇异的举动?他的寻人之路最终结果如何?或许这部纪录片会带给观众答案。
猫猫果考试记(2019)中国大陆
第六代导演张杨最新的纪录片《猫猫果考试记》有着一个充满童趣的切口:一个读小学的孩子正要参加他的学期考试,然而影片随之探讨的却是更为具体而可见的社会问题。整部纪录片在云南古城大理拍摄,充分展现了当地的自然与人文景观,颇有可看性。
流浪的阿普The Wanderlust of Apu (2021) 印度
印度顶级电影大师萨迪亚吉特·雷伊“阿普”三部曲《大地之歌》《大河之歌》《大树之歌》的续集,主角阿普时隔60年重回大银幕,带着儿子在新电影中探索外面的世界。喜欢雷伊的影迷不容错过,搭配此次上影节展映的“阿普”三部曲食用更佳。
我们来了Here We Are (2020) 以色列/意大利
入围2020戛纳官方单元之作,聚焦一位成年的自闭症患者和父亲远离真实社会的生活。导演处女作《折翼》曾获第15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及第5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费比西奖。
鹅卵石Pebbles (2021) 印度
第50届鹿特丹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项金虎奖之作,简朴又毫不吝啬地展现了贫穷带给一个印度南部家庭的愤怒和焦虑,影片有着令人生畏的荒漠景观、诗意的视听和发人深省的社会学意义。
黎明破晓时分The Edge of Daybreak (2021) 泰国
第50届鹿特丹国际电影节人气口碑之作,获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奖。以一个家庭梦魇般的精神状态反映了泰国动荡的历史,在模糊诗意的影像乐谱中达成一场知觉和记忆的漂浮。
疯狂的生活Madly in Life (2020) 比利时
母亲患上语义性痴呆,打乱了一对夫妻的备孕计划。影片有着模拟纪录片的真实风格,和基于情境的自然幽默感,轻盈又刺痛。本片赢得了第39届意大利贝加莫电影会议(BFM)国际竞赛最高奖项。
家Home (2021) 德国
《劳拉快跑》主演法兰卡·波坦特首次执导、奥斯卡及金球奖双料影后凯西·贝茨主演的最新作品。以低调鲜活的方式,呈现了一个归乡罪犯的复杂灵魂和生活处境。
对手Rival(2020)德国
男孩罗曼与鳏夫格特展开一场关于母爱的争夺战,构成了非法移民主题下的别样三角关系,社会被凝缩于孩童的内心世界。
她再次对我说Lei mi parla ancora(2021)意大利
生命会结束,但是爱不会。音乐家与小说家一同追忆于怀旧光影,从死神手中夺回已逝之爱。
摩托上的孩子们Las motitos(2020)阿根廷
复杂社会议题下的南美青春影像,以女性个体来纪录时代印痕,摩托车上的爱抚仿佛可以抹平一切伤痕。
忘记将来El olvido que seremos(2020)哥伦比亚
家庭生活与社会历史共冶一炉,一个致力于爱的教育的父亲挣扎于其中。
圣雷莫记忆Sanremo(2020)
如果第二天我会忘记你,那么我们还能再次相爱吗?在一座养老院中,两个患有痴呆症的老人上演了一出关于遗忘与坚持的别样爱情故事。
妮可Nico(2021)
种族主义议题新讨论,一次充满女性力量的身份指认,融合类型元素后的影片依旧保持生活的真实和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