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2
分享

当年翻唱盛行却成就华语巅峰,如今遍地原创却拯救不了乐坛?

这个是认证

华语乐谈

2021-04-07 17:34

67935 0 2

我们在谈到上世纪80-90年代港台乐坛时,一方面承认它的鼎盛繁荣,另一方面呢,又常用一句话来否定它的尊严,说的就是“中岛美雪养活了半个华语乐坛”。

必须承认,曾经翻唱盛行是不争的事实,但歌坛的鼎盛繁荣也是事实。再看当下的华语乐坛,翻唱外国歌曲的现象几乎不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遍地的创作歌手。但为什么,现在的歌坛却再也不复从前了呢?

华语乐坛过去的4个年代,各有不同的根据地。80年代属于香港乐坛,90年代属于香港和台湾乐坛,00年代属于台湾乐坛,10年代属于内地乐坛。而乐坛的衰退,正是从以内地为中心的10年代开始的。

80年代

自7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香港乐坛涌现了一大批歌坛巨星,包括徐小凤、罗文、林子祥、甄妮、谭咏麟、陈百强、关正杰、梅艳芳、张国荣、陈慧娴等。到80年代中后期,基本变成了谭咏麟与张国荣两个人的天下。尤其是天皇巨星谭咏麟,几乎是一手遮天的架势。

而这些巨星的崛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翻唱日文歌曲。

据网友统计,流传于市面的歌曲中,谭咏麟翻唱的日文歌曲约25首,张国荣约27首,徐小凤19首,梅艳芳12首,陈慧娴14首,林忆莲9首……

翻唱之风让香港的词人变得很吃香,每次日本那边一出新歌,香港这边就拼手速,拿过来请人重新填词,即唱即发,爆红的几率相当大。

你看张国荣的《风继续吹》、《Monica》、《有谁共鸣》、《拒绝再玩》,谭咏麟的《雾之恋》、《暴风女神》、《酒红色的心》,梅艳芳的《夕阳之歌》、《赤的诱惑》、《曼珠莎华》,陈慧娴的《千千阙歌》、《飘雪》、《红茶馆》……可谓首首经典。

台湾那边虽然没香港这边普及,但光邓丽君一人的“岛国情歌”系列,就翻唱了近百首日文歌曲。

90年代

90年代香港与台湾乐坛齐头并进,竞争更加激烈,对好歌的需求量更大,翻唱之风愈演愈烈。

香港这边主宰乐坛的主要是四大天王。其中歌神张学友翻唱最多,粗略统计超过37首,如《分手总要在雨天》、《李香兰》、《每天爱你多一些》、《月半弯》、《遥远的她》、《一路上有你》、《花花公子》等等,黎明20多首,李克勤约15首,像最有名的《红日》、《护花使者》、《月半小夜曲》都是,天后王菲也是因翻唱一首中岛美雪的《容易受伤的女人》而走红的……

台湾那边,像周华健这样的国民歌王,也是因为翻唱《让我欢喜让我忧》和《花心》而奠定歌坛地位的,刘若英的几首代表作《后来》、《很爱很爱你》和《原来你也在这里》都是翻唱日本歌曲,还有小虎队的《红蜻蜓》、《青苹果乐园》、《星星的约会》等代表作,任贤齐的《伤心太平洋》、《天涯》……

当时除了翻唱日本歌曲,当然也有翻唱其他地区的,如英文歌、泰语歌、韩文歌等,比如草蜢组合的几首代表作《宝贝对不起》《失恋阵线联盟》等,就是翻唱自泰国歌曲。

在80-90这两个年代,可以说极少有歌手没翻唱过日文歌曲,非常非常少。这种事我们现在提起来好像是丢人的事一样,但那时候就是常态,而且歌迷也基本不关注这个事,只要歌好听就行,至于谁写的,重要吗?

虽然说翻唱盛行,但也不是说没有本土原创歌曲,当时的港台乐坛,也有一批优秀的作曲家,如顾嘉辉、左宏元、谭健常、陈志远、罗大佑、李宗盛、童安格、雷颂德、黎小田、陈耀川、陈小霞、小虫等等,产出了许多优秀的原创歌曲。

但可能这个数量,还是远远跟不上歌坛的发展,所以需要进口来补给。但换个角度说,也可能正是因为有日本这么便捷的“进货”渠道,而且货色还不错,很畅销,所以才推动了港台乐坛的快速发展和繁荣。

00年代

进入21世纪后,不知怎么一下这种翻唱的风气就刹车了,有人说是因为周杰伦横空出世,改变了华语乐坛的格局与风气。虽然他刚出道时唱腔备受诟病,但原创是他最大的武器。确确实实,周杰伦引领了一个以原创为特色的华语新时代。

这时候香港乐坛盛极而衰,以周杰伦为首的“台湾帮”崛起,成为华语乐坛的主力阵营,如王力宏、潘玮柏、林俊杰、S.H.E、飞儿乐团、孙燕姿、蔡依林、萧亚轩、张韶涵、五月天、罗志祥……除了F4唱过的一首《流量雨》是翻唱日文歌曲,21世纪后已经极少出现之前那样的“日产”金曲了。

随着网络信息化的普及,其实大部分歌迷是到这个时候,才了解当年港台无数金曲都是翻唱自日本的真相,“原来我们都是听着日本歌曲长大的孩子”,这种后知后觉,让大家对原创突然多了一层敬畏,以及对华语音乐的自豪感。如果这时候谁还想靠翻唱日文歌走红,肯定是没那么容易了,可能会成为鄙视的对象。

回想当年在香港坚持原创、批判翻唱的黄家驹,是那样与乐坛环境格格不入,他明显是生错了年代,他应该在周杰伦这个年代发展的,就不用千里迢迢跑去香港乐坛的“货源地”日本发展了。也许,这就是大家对他最惋惜并异常怀念的地方吧。

10年代

进入10年代后,周杰伦都开始走下坡路了,随着实体唱片市场一年比一年萎缩,“台湾帮”那帮人也一个接一个退隐。华语乐坛的主角,渐渐变成了从05年以来通过选秀出道的那些内地歌手,还有那些通过网络成名的歌手……

随着唱片市场的变革,不仅传统唱片歌手受到极大冲击,那些从事幕后创作的音乐人,生存也更显艰难,他们便一个个转行,离开了这个圈子。没有好的幕后音乐人,作品从哪来?所以这一代伴随着争议走红的选秀歌手,普遍缺乏代表作。

但歌手不能没有作品啊,怎么办呢,只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咯。所以这年头的年轻歌手,几乎随便拎一个都是创作型歌手。纯vocal歌手已经非常少了,你若说你没写过歌,被问起来似乎都有点尴尬,要说是“创作才子”那多牛逼!

但你以为每个人都是周杰伦黄家驹吗?真正能写出好歌的人有几个?就算你写出好歌,就一定能红吗?非常的不一定,因为这年头啥都靠流量,靠营销。你辛辛苦苦做出好歌,可能还不如别人拿首破歌,把精力花在营销上,要比你红得多。不靠作品靠人设,是这个年代作为艺人最大的特征。

以前的主流音乐,除了流行,最多就是摇滚,但却留下经典无数;现在呢,动不动就Rap、R&B、电音、国风、戏腔什么的,乱七八糟一锅炖,说这才叫新潮,这才叫个性……花样是多了,但作品本身呢?

以前的颁奖礼,在颁奖之前大家都基本猜得到,是哪些金曲能拿奖;而现在的颁奖礼,获奖名单出来后,大家看到歌名大都一脸懵——一首没听过啊,咋就获奖了呢?

总的来说,之所以现在的乐坛有人没歌,呈现虚假繁荣式的衰落,是因为:

1、没有了80-90年代那样的日本进口曲;

2、优秀幕后创作者的集体缺失;

3、出不了周杰伦那样的天才唱作人;

4、流量把控的乐坛环境,对真正的音乐人不友好;

5、音乐变现难,绝大部分歌手都要通过其他工作来养音乐。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造成“以前一个日本人能养活半个华语乐坛,如今遍地唱作人却拯救不了乐坛”的讽刺局面。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举报
1人投喂支持
2人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