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分享

别让手机成为窃听器

这个是认证

麋鹿的鱼🐟

2021-10-16 09:35

73551 0 0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刚和朋友聊天提起某款商品,打开手机购物APP后,首页随即出现同类产品的推送广告……如今,这种“聊啥来啥”的现象让人们在接受“贴心”服务的同时感到疑惑:“怎么就这么准?难道是APP在‘偷听’我们聊天?”

不少手机APP在开启时都会索取麦克风、摄像头等功能的权限,因而很多人以为这是安装和使用APP的必要前提。但很少有人计较,APP索取的相关功能权限到底该有多少、范围有多大,更没有意识到过度索权背后可能暗藏个人信息泄漏风险。

让人担忧的是,这种“聊啥来啥”的现象有一定的普遍性,且似乎有增无减。这是不是意味着自己随身携带的手机某种程度上成了“窃听器”?

从技术层面上讲,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只要APP获得访问麦克风的权限,就可以在后台运行并监听用户信息,当出现某些特定的关键词时,其就可以记录并上传至服务器,然后再给用户推送相关内容。有的APP还跨平台推送相关信息内容。有专家介绍,目前许多软件都会分析用户的关注、收藏、评论、转发等操作记录,然后用于提供个性化内容。除了APP开发商,互联网服务商也能通过收集用户使用习惯、地理位置等敏感信息,对用户进行“精准画像”。

然而有多少人希望自己被过度关注?无论具体是哪种情况,过分“贴心服务”都会让人感到不安,甚至有点吓人。

技术本不存在善恶,可如果这样的技术被滥用甚至恶用,后果恐不堪设想。

有一种观点认为,既然享受了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就得让渡一部分权益。但关键在于,任何让渡都应是有边界、有底线的。即便一些运营商和平台出于给用户更好的使用体验等目的,需要收集一些信息,也应该遵循“最小必要”原则,而不是肆无忌惮地成为一个信息“吞金兽”。

2021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近期正式启动,个人信息保护问题依然是此次活动的重要议题之一。约束无所顾忌的心、管住伸向用户的手、尊重用户权益、保证信息安全,这是互联网企业必须做好的事。一定意义上讲,这也是实现行业长足发展必须跨越的一道坎儿。11月1日起,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将正式施行,期待其落实能够让上述“贴心服务”尽快有所收敛直至销声匿迹。
本文为凯迪网自媒体“凯迪号”作者上传发布,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凯迪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储存服务。文章内容之真实性、准确性由用户自行辨别,凯迪网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
举报
投喂支持
点赞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 / 登录后参与评论